佛学文化中有着很多的称呼,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同样也有着不同的名人,为宣扬佛法,普度众生造福万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佛学文化中的韦陀、弘一、阿育王:
韦陀韦驮,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韦驮天,或称韦将军、韦天将军。在中国寺院通常将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相传佛陀涅槃时,捷疾鬼瓷取佛牙一双,韦驮天急追取还,故为护法神将,世称“韦驮菩萨”。
韦驮形象通常是童子面,身着甲胄,手持金刚杵(降魔杵),以杵柱地;或双手合掌,将杵搁于附间,形体有如雄壮、威武勇猛的将军,但面容温和端详。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二天。
佛学界认为,韦驮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是湿婆或阿着尼之子,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对此神的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后被大乘佛教吸收面为伽蓝之守护神,为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ー,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
他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行重真之业。受佛陀附面镇护东西南三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与唐宋以来我国所传的书琨将军并非为同一神。后世,我国佛教徒逐渐将印度的韦驮天与道宣梦感的书将军混而为一,形成了国人所传的韦驮菩萨。
弘一弘一(1880-1942),中国僧人。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晚号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
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1907年,他与曾孝谷等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
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1928年入间,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1942年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等。音乐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宝歌)《清凉歌)等二刊常。
阿育王“阿育”中文意思是“无优”。阿育王又称天爱喜见王,他是中印度摩据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世王 阿育王在位时,对内实行法治,颁布法敕,设“法大官”制;禁止无益的杀生,救济贫民,恩赦囚犯,建医院,栽培药草,建设各种福利事业。对外,深遣和平使者到部近请国。
在阿育王执政之前,印度佛教传播局限于恒河流域以及印度河部分区域。阿育王执政后度扬教,将佛教的正法精神刻在印度各地的石柱或摩崖上,建八万四千塔分别放置佛含利,并佛教来宣达国际间的信义和平,使至国内外及边境弘布佛法,使佛教一跃而为世界性的宗数,及全印外,并东传至细、通罗,东南达斯里兰卡,西北传叙利亚等地。
此时,烦项的教理研究日渐发达,研究风气弥漫全国各地,教团中于是生发异见。佛教于是由原始佛教时代,进人部派教时代。此外,香那教、婆罗门教等其他宗教,在阿育王时期也得以发展
。阿育王在各地所立的刻、佛塔等物,对研究印度文化极有价值,而且印度的美术史也始于此一时代。佛学中的韦陀、弘一、阿育王就为大家介绍到此,相信只有诚信的信徒才知其真正含义。希望看过本文后对其有所帮助。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