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教派,一座千年古刹,一位开明平和的活佛——在昌都丁青县的孜珠山上,迷雾渐渐消散,阳光洒在海拔4800米的山顶,孜珠寺的轮廓逐渐清晰,这个曾被无数异样传说包围的古老宗教——本教,向我们露出了真实的面容。
2008年6月,我和摄影师怀揣着对本教(本文特指雍仲本教,下同)的一丝好奇、一些疑惑,辗转来到了位于昌都丁青的孜珠山。这座本教圣山上伫立着一座本教千年古刹——孜珠寺。据说孜珠寺始建于3000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至今已是第43世。住持喇嘛被尊称为“孜珠活佛”,现任住持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
也许缺了一点佛缘,我们上山时,恰巧丁真俄色活佛在传法,不可得见。千辛万苦上山来,不见真佛,我们不禁有些怅然。
孜珠寺管委会主任很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寺庙。或许是因为本教的历史太过悠长,交织着象雄古国神秘的历史与众多经典中的诸多神话传说,也或许是语言沟通上的不畅,短暂的孜珠寺之行并没完全解开我们的疑惑。回到拉萨后,我开始从浩瀚的历史故堆和众多学术研究报告中探寻本教之源,眼前浮现着孜珠山独特的山峰影子,本教的发展脉络渐渐清晰起来。
本教与象雄文化的渊源
在今天西藏阿里以冈仁波齐山为中心的普兰、扎达一带的河谷及湖区,有大量古城堡遗址,这些雄伟的遗迹守护着青藏高原最古老的文明——象雄文明。
象雄王朝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最辉煌时疆域曾横贯现今西藏北部,西至克什米尔,北到青海南部,南达印度、尼泊尔,东至川西康区等地,直到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象雄王朝才逐渐势微,被吐蕃吞并。这期间约1300年的时间,象雄王朝都是青藏高原最强大和辉煌的文明。
象雄王朝作为一个政治体虽被吐蕃兼并,但象雄文明却依然深刻地影响着藏族文明的发展,直至今日。应该说,如今人们所普遍认识的藏族文化,是吐蕃王朝在继承象雄王朝文明的基础上,经过历史中各种外来文化的融合而最终形成的。因此,象雄文明在语言、天文、地理、医学、宗教等方面被认为是藏族文明最初源泉之所在。
西藏最古老宗教——本教就发源于象雄地区,也是象雄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象雄王朝尊本教为国教,从国王到臣民都是忠臣的本教徒。本教起着扶持国政,左右王室,安民济世的作用。本教的高级神职人员在象雄王朝中掌握着政治、文化大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本教神职人员是当时社会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象雄王朝社会科学各领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后来藏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基础作用。
原始苯的泛灵信仰
以阿里地区为中心的象雄古国,坐拥着世界屋脊神奇雄浑的自然山水,这些奇美的自然景观造就了早期象雄部落对大自然的由衷崇拜,也是原始苯泛灵信仰的起源。原始苯相信万物皆有灵,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物。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这样的“泛灵信仰”其实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最初朦胧认识的集合表现。对于天地自然间的一切现象,早期人类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发生,其力量远远大于人本身,于是对自然万物产生崇拜之情,并赋予它们人格化秉性,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认知启蒙表现。仔细研读,我们就会发现,原始苯的这种崇尚自然万物的信仰基础跟道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原始苯的宗教活动常以巫师进行占卜、祈祷、咒术、祭祀及各种特殊仪轨加以表现,有着萨满教的特征。
在今天的藏文化中,这种对山水自然的尊崇无处不在。比如,人们认为世界是由土、水、火和空气构成的,人的躯体也就是由这些要素组成,只不过被赋予了灵魂。入土、入火、入水都是非常干净的,藏族人所举行的天葬,则是生命最后一次回馈大自然,给其他动物恩赐、贡献的过程。这种来于自然,最终回归自然的生命观正是原始苯泛灵信仰的体现。在雍仲本教的理论中,这是一种启迪世人思索,认识无常的一种方式。
原始苯与雍仲本教
正是因为原始苯在表现形式上带有原始色彩,因此导致许多对本教略知一二的人产生诸多误解。他们带着对原始仪式的好奇,妄图在如今的本教寺院中看到传说中的带着邪恶色彩的巫师以及各种诡秘仪式。
著名本教研究学者才让太在《古老的象雄文明》中写到:一般认为,辛绕米沃大师创立的宗教就是本教。但在本教文献中把辛绕创立的并被认为是正统的本教叫作雍仲本教,也就是说“苯”并不等于雍仲本教。因为,“苯”这个字并非和辛绕的理论同时产生,而且与辛绕的理论并无关系。在辛绕之前,很早就有“魔本”和“赞本”等原始的“苯”在象雄活动。他们为民众禳解灾祸,祛除病邪,拥有众多的信徒。再者辛绕的宗教最初并不叫“苯”,而叫“杰尔”,这是个古老的象雄文字,后多译成了藏文的“苯”。为了有别于原始苯,就把辛绕的宗教叫做雍仲本教。
这段文字清楚地告诉我们,原始苯并不等同于雍仲本教。雍仲本教是苯发展过程中教义理论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佛教”最接近的一个派别。要理解这个概念,就得从雍仲本教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说起。现在所说的“本教”实际上就是“雍仲本教”,并不涉及原始苯。
敦巴辛绕创立的雍仲本教
约于公元前5世纪,古象雄国王子辛饶米沃即雍仲本教祖师敦巴辛绕,创建了雍仲本教。(在雍仲本教《大藏经》中,教派创立的年代更为久远)。雍仲本教,在原始苯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系统理论,改革或摒弃了原始苯中的一些落后的仪轨,比如用糌粑制作的动物供品来代替原始苯中杀生祭祀的动物。
纪元前后,本教从象雄国传入东边雅砻河谷一带,也就是吐蕃王朝的发源地,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在雍仲本教传说中是天神之子。但到第八代藏王止贡赞普时,赞普驱逐了本教徒并毁灭了本教,导致了本教史上第一次法难,这一段时期本教史称“前弘期”。
从止贡赞普后直至第二十七代藏王松赞干布初步引入佛法,及第三十代藏王赤松德赞兴佛抑苯,本教依然是西藏地区独一无二的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宗教。这一时期是本教的中弘期。
公元785年,赤松德赞宣布废除本教,压制本教信徒,强迫他们改信佛教或将他们流放,导致了本教史上的第二次大法难。本教高僧,带着180部经典,远远隐于现北部无人区,为避免经典被毁灭,他们将经书埋藏了起来。虽然作为统治者的赤松德赞推崇佛教,但本教在藏族人的精神中已经根深蒂固,不可能被这样的政治压迫所根除。因此,这一时期本教高僧的退隐,也起到了保持纯净的教法,避免利用众多教徒,造成更大社会灾难的作用。
公元9世纪,末代赞普朗达玛实行灭佛运动,佛教又遭到政治迫害。
300年间,两代赞普各自对本教及佛教的迫害和推崇,使两个教派在吐蕃末期沦为了政治斗争的手段。这两次政治纷争所带来的宗派上的兴衰,使本教和佛教都看到了教派分裂所带来的世间灾难,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两个教派对自身进行反省,互相学习,进而促进了两个自身朝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发展。
本教与藏传佛教
在朗达玛灭佛一百年后,本教和佛教都进入到“后弘期”的发展。后弘期的本教与佛法,撇开政治的桎梏,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平衡之法,这样的相互学习、互相接纳、求同存异的方式,除了为本教完善理论体系外,更带来了藏传佛教的诞生。
作为本土宗教的雍仲本教,对佛教采取了接纳包容的态度,并将佛法与自身教义结合起来,其实苯佛二教在信仰本源上并无冲突,只是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因此雍仲本教有西藏原生佛教之说。
在采访孜珠寺主持喇嘛丁真俄色活佛时,他这样向我解释本教祖师辛饶米沃,“敦巴辛饶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敦巴’在藏语里就是佛陀之意,只是本教尊称他为辛饶佛,都是一个成就者。只是言语上的说法不同而已。”
佛教在朗达玛灭佛后一百年,从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起势,重新开始在藏地的传播,历史上称为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后弘期”,现在人们所认识的藏传佛教实际上是在后弘期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古格王朝所处之地也正是古象雄王朝的核心区域,也就是本教的起源地。
藏传佛教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以佛教的经典教义为基
础,吸收了本教的一些神祇和仪式,教义上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俱备而尤重密宗修行,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藏传佛教具有鲜明的西藏地方特色,而所谓“地方特色”即是指本教文化数千年来在藏族文化中所形成的深刻影响。佛教引入这些传统,有利于藏族人民自然地接受佛法传播。
在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及巴利语系佛教中,唯有藏语系佛教才有转神山圣湖的朝圣仪式,而这就是本教信仰引入佛教的直接结果。
藏传佛教与雍仲本教有共同的神山、圣湖,比如本教最尊崇的冈仁波钦神山,也成为了藏传佛教神山,并被看做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道场。
在佛教中常见的“卐”字符,其实即为“雍仲”之意,原本是本教的吉祥符号,藏传佛教将这个符号引入,因此常见可见佛祖造像的心口刻画着这个符号。
在佛法上,本教与藏传佛教已经逐渐融合,但同时本教也保留下了自己的一些独特传统,如逆时针转经、吟诵八字箴言等。
丁真活佛:宗教使命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
传说普贤王如化身的大鹏鸟,曾留下4枚不同颜色的蛋(黄、白、黑、花),蛋中走出了4个大智慧者又被称为四圣贤。他们融入到当时的社会中,并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寻找到最适合发展的精确智慧,由此深刻影响到人们的风俗、文化、信仰,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4位智者被人们看做大鹏鸟的族系,形成了本教4大血统。孜珠寺的丁真俄色活佛就是其中黄色世系的后裔。
这位年轻的本教活佛,10岁时被认定为穆邦萨东大师的转世灵童,并被命名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13岁时,他在上师仁钦江参活佛座前受戒出家,正式坐床成为孜珠活佛。
在26岁前丁真俄色活佛,一直在孜珠寺研习佛教,并修行孜珠寺保留下的完整的大圆满法传承。他修复文革时被破坏的寺院,重新传接和完善了延续下来的古老辩经体系,并完善、设立和恢复了四大佛学院。
1997年,丁真活佛被中央推荐到北京高级藏语系佛学院了解其它宗派的传统,这时的他不会汉语,但仅仅半年之后,丁真活佛开始用汉语讲法。
《西藏旅游》: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相互排斥的现象,您对这种排斥怎么看?
丁真活佛: 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宗教集团化所造成的。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狭隘的宗教观,对于一个虔诚的信仰者来说就更是不需要了。很多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就很容易陷入一些教条的框框里,难以走出来,乃至他们可以付出生命,变成宗教狂热分子。我是绝不提倡宗教狂热的。
现在这个社会最大的力量是物质、权力、精神,这三大力量达到平衡是最有利于社会的。精神的力量过头了,就会成为精神狂热,否定权力和经济。而权力和经济过头了,人就可能变为一个完全的机器,对亲情、友情等社会关系不再重视,只做表明功夫,没有内心的自我,失去了心中的真诚。
精神不代表任何一个宗教,而是人类不可离开的、最自然的状况。只是各个宗教对精神的说法不同,后来很多人执着于这些不同说法,而长时间地忽视了本质。在琐碎的事情上下功夫,争论到底是谁更正确、谁更好。我常说,适合就是最好。世界上没有谁能拿出一个东西,让大家公认为最好。宗教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产生,适应了不同的需要。
《西藏旅游》:在历史上,本教曾多次受到政治上的打压,比如本教所经历的“三次法难”,包括文革时期,内地也好、西藏也好,宗教上都受到一定冲击。
丁真活佛: 很多人问我文革的问题,我说,那是历史发展上不可避免的。就好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偶尔会刮风下雨。以前的西藏,政教合一,宗教太过于政治化,导致真理就变得十分脆弱,只剩下一个壳了。权力、物质和精神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必然产生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大自然已经为我们进行了调整,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再重新出现这些问题,把人类和世界和平的状况延续下去。
宗教的使命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但它可以使这个世界更平安、更和谐一点。
《西藏旅游》:因为本教在历史上曾遭遇的一些打压,使得本教显得低调,很多人也不甚了解本教现在的情况。
丁真活佛: 现在在西藏阿里、昌都、那曲,甘肃、青海、川西一带都有很多的本教寺庙。在赤松德赞灭本时期,本教许多伟大的上师带着纯净的佛法真理,远离权力纷争。现在,本教是在以这些上师为榜样,打破教派的界限,将他们保存下的纯正的佛法传播出去。要世界和我们的国家变成完全和谐的世界,就需要人们有健康的灵魂,让大家在文化、思想、民族、语言上没有任何的隔阂,这样才是最好的。
《西藏旅游》:现在,到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也有很多人抱着好奇的心态来到孜珠寺,逐渐增多的游客的到来,不可避免会造成孜珠寺僧人清修的打扰,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丁真活佛: 我不是不提倡旅游,我是不提倡一个寺院成为太世俗的景点。到寺院来,可以是任何人的权力,可以到寺院来了解,因为那并不是属于“谁”的,而是人类共有的。我欢迎任何人到孜珠山来,但我拒绝在孜珠寺修个大门、修个围墙、修个停车场而收门票和其他费用。这才是最好的旅行,哪怕没有人跟你说话,只是静静地去看,去感受,但可能这会是你一生中最好的一次旅行。
当然,现代社会需要物质和经济,旅游的发展会带来经济和利益,对于孜珠寺的僧人来说,但我们想到的不该仅仅是经济和利益,而反过来要看,我们能给他们什么。我首先要让僧人们知道修行的目的。修行不光是为了自我的清净,还是为了我们在社会所接触的每一个人。我首先要求僧人们要修行到高的层次,这样他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讲述他所要表达的佛法真理。
采访后记:
为了了解更多关现实本教的情况,也为了弥补去年在孜珠寺未见到丁真活佛的遗憾,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寻找他的联系方式。机缘巧合的是,孜珠山下的一位宾馆负责人竟然慷慨地告诉了我。
和丁真活佛的交谈很流畅、愉快,我惊讶于活佛极具现实意义的佛法观点。他的讲话清晰、通俗,即使我只是一个初初接触本教佛法的世俗之人,也能清晰地明白他所阐述的道理,就像他所讲的“具格的上师基本条件”之一是“他讲法思路清晰,词语和内容都是无障碍的,每一句话都是确定有把握的,而不是含糊其词。”
作为一个世俗之人,我不敢妄自从佛法的观点上来理解丁真活佛的佛学思想,所以,与其称之为“讲法”,我更愿意说丁真活佛是在传播一种和谐的处世哲学。
链接:
关于象雄王朝历史:象雄王朝的起源的确切年代现在尚存争议,有些资料显示其起源历史远远早于公元前5世纪。
五明学科:本教祖师敦巴辛饶,从诞生至圆寂前后传授了三转大法轮,初转法轮时,他创立了五明学科,即哲学、工程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医学。
八字箴言:本教八字真言的发音为:Ong Ma Zhi Mie Ye Sa Lin Do
孜珠寺:4800米顶峰的本教圣地
昌都丁青县历史上称为“琼布”,意为大鹏鸟的后代,处于历史上的下象雄地区。
一条简易的“之”字型公路,从峡谷中蜿蜒上升直通海拔4800米的孜珠山顶峰。孜珠寺便坐落于此,据说从创立之初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是最古老、最重要,也是如今规模最大的本教寺院之一。
孜珠寺所处位置十分特别,远远就可望见一片高大的岩石耸立在山顶,仔细一看,这些岩石并非连成一片,而是6座山峰,“孜珠”就意为“山体6个岩峰”之意,素有本教“六道彼岩”之美称。6座山峰象征观音菩萨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众生,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走向解脱之路,代表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及对众生的贪婪、愚痴、嗔怒、傲慢、嫉妒、邪见的对治之道。孜珠寺管委会主任曾代领逆时针转了“8”字形的绕山经道。
2008年6月的孜珠寺安详宁静,一些秃鹫在寺庙旁的草地上睁着圆圆的眼睛盯着我们,旁边草丛中还可见到肥硕的野兔,在伫立的6座山峰周围,松散的分布着孜珠寺的主殿、僧舍、修行屋等。但2005年7月孜珠寺举行12年一次的盛大法会时,这片宁静的地域竟聚集了20万本教信徒,白色的帐篷铺满山间,住持喇嘛丁真俄色活佛为信徒祈福,并举行了古老的神舞法会和本教独存的《极乐与地狱》神舞法会,盛况空前。
孜珠寺十二年一度的法会:
每逢鸡年藏历5月,孜珠山会举行十二年一度的大法会。具体日期时辰由喇嘛打卦决定,法会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念经10多天,经过诸多的祈祷、消业、祈福、超度等内容作为铺垫,直到最后一天才进入跳神舞的表演。
全寺僧众与法会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包括修甘露(用49天),诵经祈福消业超度。法会前10天开始,信徒陆续上山等待法会召开。全寺僧众转山,同时也背负着修出来的甘露,共受神山加持。僧众继续准备会供所用的多玛(用糌粑做的供品)酥油花等等。转山后4-5天,法会开幕,全寺(包括主寺和属寺)活佛及僧众转万字,象征佛法将纯洁恒远地传播下去,利益众生。最后一天演出神舞剧《极乐与地狱》。法会结束,但会有很多信徒等待仁波切加持,或留在神山转山。
《极乐与地狱》神舞:
藏传佛教中著名的伏藏大师桑阿林巴大1926年来到孜珠山,并在孜珠山开启多处伏藏,包括桑瓦兑巴佛像(桑瓦兑巴是密宗佛法三大传承体系中根本如来之一)、多部佛经、《孜珠山佛迹录》(此中详细记载了诸佛菩萨和成就者在孜珠山的行迹,其中包括阿弥陀佛留下的脚印)。同时,桑阿林大师还将《桑阿林巴说阎罗十判善恶经》传予孜珠寺,并嘱托将此经以神舞形式表现出来渡化众生。大师曾预言:神舞具有强大的加持力,有幸三次看到的人将不堕恶道,并同时预言孜珠寺将成为后世弘扬佛法的重要地点。 大师在《桑阿林巴说阎罗十判善恶经》因缘分中提到:并不是自己升起了傲慢之心而故意炫耀,他在禅定中所亲眼目睹了阎罗审判善恶的真实景象,对人们实在是意义重大。因此他不得不在这里讲述善恶因果的轮回景象。因为第一次演出神舞就在鸡年,而每次《极乐与地狱》神舞表演准备工作耗时将近半年,因此形成了每12年一次表演的传统。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