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性常照
惠空法师-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
我们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心绪都会有变化,心绪变化根据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我们无始来的习性和根性,这是内在的条件;第二个是外在的环境,我们所处的道场、我们的师长、道友,甚至我们周围的信徒、所生活的社会,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心绪的变化。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我们是初学,在这过程中,心绪有时会起起伏伏、高高低低,这是很平常的现象;但是在这当中,我们却要常常的反省自己的理念、发心、自己的心愿─在世俗上,也叫做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如果在一个很忙碌的道场里,可能会随着所忙的事情而流转,今天忙这个、明天忙那个,跟着事情一件一件跑,有时个人会随着忙碌的事情而带动他的心绪。忙碌的事情多半是属于入世的,不管是为考试、读书、比赛、办些活动,这些东西多半是在世间上面转、修修福报。另一种是淡薄的,即是生活上非常平淡、平静,主要让我们内心、身心得到修养、得到平静,淡薄而能让我们内心反观自照。可是这种情形久了以后,如果我们不懂得善巧,就会变得无所事事,变得好像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办什么了?反正一天到晚吃饱了睡、睡饱了吃,跟着大家糊里糊涂的过日子。普通人还好只是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该作些什么事;下一等的人就会想:“怎么这么无聊啊!找个什么来消遣吧!”这样就会向外攀缘去追逐一些世俗的娱乐。
我们学院、慈光寺道场,主要还是偏向后者,即尽量的让各位的事情比较简单化,时间上比较空,不想给各位太多的压力。以前我在圆光佛学院的时候,如悟院长跟我讲过一个论调:学生就是要让他忙,忙得他转不过头来;要是给学生太闲的话,他就会打妄想、就会调皮捣蛋。但这是对下根人、下等人的培养方法;第一等人、第一流人的培养方法,是要养成自觉的态度,有高度自觉、自省的能耐,所以你们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其实外在行为的表现,关键在你内心里面是不是会主动去达成一个目标?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方向,就会像刚才所提的“唉呀!找个东西来消遣消遣。”或是没事就吃、就睡,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朝那里走,反正就糊里糊涂过日子了。
所以,各位要先把自己的理念掌握住,要很清楚自己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我今天只有一条路,就是“了脱生死”。读书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一个过程;我们主要的目的唯有“掌握自己的心性”。至于如何掌握好自己的心性呢?如《传灯录》上说的:“我们心性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执着,就是沦落三途的因。”我们要随时提醒自己。如果你是想着读了一点点的书以后,将来开门立户、自己去搞道场;或者说读了一些书,以后可以当饭碗,讲经说法、到处弘法了─有这种想法就错了。真正要想到的是:从现在开始,要很清楚知道掌握好自己的心,要时刻把心收摄起来,收在一个没有形相、一个觉知觉照的境界去,把自己心性的智慧不断地提升上去,这才是大家要努力的方向。就像永嘉禅法的“奢摩他”,是属于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所谓一行三昧就是心念无第二行、无第二念,心念始终保持在一种无相、无形的状态;不是把心关起来,而是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心不动转、心不取像、心不分别,主要就是在心念上保持清清净净、灵明觉照的觉知力,这就叫“一行三昧”。大家要清楚了解到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心保持在一个高度灵明觉照的状态当中,当我们有了高度灵明觉照的心,就没有所谓的爱憎、憍慢等等,心自然会很平静,自然能产生智慧。希望大家要时常提起自己的觉照力,要在心里反覆的思考,到底自己要往那一条路去走,千万不要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读书就是要让我们去实践,让我们能够知道自己要作什么事情。我们学习掌握自己的心性─今天要做这件事,明天要做这件事,一年以后要做这件事,十年以后还是要做这件事,等到死了下辈子还是要做这件事;一直不断地做,直到开悟。开悟以后,也还是要做这件事,直到成佛才是圆满。大家要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所要追求的是什么。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