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刚才您在为大家开示《无量寿经》大意时,讲了一个公案,就是一个婆罗门和他的妻子一起念佛,念了三年,那为什么这个婆罗门念佛念了三年,他还是堕到地狱,请师父开示。
答:是的,这或许他虽然称念,但却是一种勉强的念,应付式的念。
虽然堕落地狱了,但毕竟他在生有念佛,这一句名号也会在某一种机缘下显示它的功能,所以结果它的功能也显现出来了,虽然没有即刻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功能显现出来了。
或许这也是弥陀的安排,使他到地狱去,借这个名号度更多的众生,同时又让他还阳来告诉人家这一则典故,使凡是听到的人都感动,都称名念佛,然后又传布出去。或许有这一种含义存在,因为他的事迹,就是很简要的这样述说而已,至于其它的前后原因是什么,并没有交代,所以,我们只能这样地推论。
我们知道,这一句名号能够使称念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婆罗门不能往生,那有种种原因。
往往能够往生的当然都是一生专称佛名的人,一生专称佛名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他之所以专称佛名,当然有他的动机目的,他的动机目的无非是厌离娑婆,愿生极乐,然后才会去称念这一句名号,至于说他有了这个动机而称念这一句名号的时候,他对于弥陀的救度是否有充分的了解,那已经无关紧要了,就必定往生,因为,他已经合乎往生的条件了──厌离娑婆,愿生极乐,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往往会半途而废,就像刚刚所问的一些老太婆,告诉她这一句名号,非常的好,只要称念,能消业障增福慧,可是她生死心不恳切,所以,一遇到病痛逆境,就不念了,那不念了,似乎这一个缘就断了,就减少了。《阿弥陀经》里面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是诸善男子,善女子,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意思说他有真正的愿,现在有真正的愿,现在就往生,现在如果没有往生,条件因缘不具足,现在不往生,将来也会往生。所以,后面的经文就说:「是诸人等,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已发愿的或许已经往生,不然的话就现在往生,因为他有这个愿,不管早与晚,都会往生,所以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就「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不怕不往生,就怕你没有这个愿,厌离娑婆,愿生极乐,自然就会称名。
那不称名能往生吗
?照样往生,因为昙鸾祖师曾经说过,他说:「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昙鸾祖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但闻彼国土,只是听到极乐世界这个国土是一个清净安乐的国土,啊!有那么好的地方啊,那我一定要去,克念愿生,「克念」就是切实有愿生的心念,一意西驰,一心向往,一生不变,所以叫做「克念愿生,亦得往生,」这一种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同时,即入正定聚,已经是必定往生成佛的身份了叫正定聚,所以那一种愿生已经是含信在里边了。因为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愿有信,行也就在里边了,因为,行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所累积的功德,是要送给愿往生的众生,愿往生的众生,在第十八愿来讲是经过弥陀所呼唤的众生啊!刚刚讲的这一种众生无形中也是经过弥陀所呼唤的,为什么?弥陀的呼唤是随时随地都在呼唤我们,有情无情都在为我们说法,他以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来吸引我们,这个就是弥陀的呼唤,只要引起我们愿往生的心,阿弥陀佛呼唤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