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于3月31日将推出特展“贵贵琳琅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以院藏100多件(组)宫廷文物展现清廷与蒙古、回部、西藏诸藩之间的往来。
金嵌珠石帽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3月31日将推出特展“贵贵琳琅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展览以清朝宫廷与蒙古、回部、西藏诸藩部之间往来互动的相关文物为主轴,精选台北故宫珍藏的100余件(组),包含最能反映蒙藏各族饮食习惯的用具“木碗附嵌绿松石铁鋄金盒”、做工朴实却极具西藏地方工艺特色的“银嵌珊瑚松石冠顶”以及六世班禅于乾隆皇帝七十岁寿辰进呈的“嘎布拉数珠”等,透过文物本身的艺术特质,进而引导参观者想象古代草原民族的不羁与浪漫,了解游牧人逐水草而居真实生活中的移动迁徙与抉择。
嵌松石珍珠帽
台北故宫珍藏的清代蒙回藏文物,数量丰富,可以完整呈现清代宫廷与蒙古、回部、西藏诸藩部之间密切的往来互动。
“贵贵琳琅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尊贵的饮食器用”,揭示游牧人因应自然环境条件将自然资源发挥到极致,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第二单元“藏传佛教的浸润”,藏传佛教为蒙、藏族思想与生活中的一部份,并进而影响满族的信仰,清代以内廷工艺技术仿制法器,树立皇家风格典范,并为藏地工艺注入新元素;第三单元“珊瑚与松石的对话”,蒙藏人不分性别皆喜以宝石为饰,珊瑚、松石和蜜蜡是最常见的类别,可展现佩戴者的身分与财力,也是佛法殊胜的具象化表征;第四单元“超越国界的珍宝”,欧亚交界之多民族聚居地带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形成无国界多元文化混溶的特质,游牧民族精湛的金工、伊斯兰文化的玉石审美观,出现在遥远的紫禁城,为清代的艺术注入新生命力。
蒙古、回部与西藏位在亚洲内陆,多为高原和盆地的地形,纬度高、地势高,气候寒冷,雨量不稳定,除了河谷、绿洲之外,以游牧经济为主,其住民多元,蒙古族、维吾尔族及藏族占多数,在地理、宗教与历史上,均与以农业经济为生的汉人有很大的差异,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与艺术
。十七世纪起于中国东北的满人逐步向西及向南扩张,建立清王朝。作为王朝的统治者,满人从未改变成为北方草原民族共同盟主的企图,并积极掌控西南方康藏高原的藏族。除了军队戍守和行政治理之外,清王朝并透过婚姻、宗教和年班等手法,深入统治,维系人心,巩固政权。
展览从人类学与物质文化的角度出发,阐释蒙回藏游牧文化的特质,同时解析文物本身的艺术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木碗附嵌绿松石铁鋄金盒
其中最能反映蒙藏各族饮食习惯的用具“木碗附嵌绿松石铁鋄金盒”,丝状纹理对比分明,用材珍贵,并以铁錽金嵌绿松石镂空圆盒盛装,为藏族贵族进献宫廷的珍品。
银嵌珊瑚松石冠顶
“银嵌珊瑚松石冠顶”冠顶为银质局部镀金,最上方的宝石已失,在绿松石和蜜蜡瓜棱式珠之间,间隔着珊瑚珠。最下层的绿松石作花瓣形饰,外滚一圈珊瑚珠,银胎为锤打成型,打造痕迹依稀可辨,镀金的颜色浅而淡,下器底附一螺纹栓,原应固定在冠帽上,做工朴实,具有西藏地方工艺的特色。
嘎布拉数珠
“嘎布拉数珠”为六世班禅高宗七十岁寿辰进呈,系以蜜蜡、瑚瑚佛头珠,青金石佛头塔,附以绿松石、水晶、金银金刚杵记捻,展现十八世纪西藏念珠的庄严与殊胜。
台北故宫博物院“贵贵琳琅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海报
台北故宫方面表示:本次精选展品丰富而多元,每件展品的艺术价值及工艺成就均具有稀有性、珍贵性与独特性。
“贵贵琳琅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于台北故宫正馆303陈列室展出,展期自3月31日至8月20日。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