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聊到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原因,虽然有伊斯兰教暴力毁灭、婆罗门教诋毁打压等等的外在因素,但更多还是因为佛教内部的发展走向出了问题。佛理的研究偏深、偏难、生涩、奥晦,使得和大众的契合出了问题,导致轻易被拔起,不能再焕发。
这种教训是不可不察的,乃至应该成为一种悬在头顶的训诫。
如果我们也闷头去研究奥涩的佛理,让法理和大众脱节,自然也会重蹈佛法从诞生地印度消失的覆辙。
这也是我在十多年前,因发生车祸后明白的一个问题:我们和学佛被分割开了!
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学佛是学佛,我们还是我们;也使得努力学佛不容易见效,这种剥离让佛法虚弱无力。
若各位来学佛,想依靠佛法的伟大力量,就要把佛法和自己贴合起来,不能再没完没了地沉溺在自己的那些小思、小想、小贪、小爱上。
人终究会死,若现在学佛尚且不当回事,临终来临如何应对呢?
我们此世为人可算是千辛万苦爬到人道,几十年后魂归哪里呢?
还是要下到地狱去喝茶吗?
如此,如何面对地藏菩萨呢?
他千辛万苦把众生一个又一个捞出地狱,我们转头又回去了?!
生死了了,万般随风去,唯有业随跟。
我们又有多少福报,能够支撑到再次遇到菩萨的救度?
是否还有福报,能令菩萨从亿万受苦众生中把我选中并捞出呢?
福报用两次就会用尽的。
用尽后,就算依然是堕落地狱,菩萨也没办法在茫茫众生中看到你我,此时除了无尽无期的哀嚎、悔恨,就别无其他了。
既然遇到佛法,就别空手而归,起码要懂得随顺佛教倡导的善事去修持一二,也好让生死有些许依凭。
我们按听闻的方法去做,这样是否就是随顺佛陀教诲了呢?
好像是这样的,但细细思维绝不是如此简单。
看着众多学佛人一浪又一浪涌来,一浪又一浪地涌进恶道,在学佛里得到些许依凭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看着这些,不免疑窦丛生了。
佛陀提倡慈悲,慈心不杀,慈心不害,慈心不恼,慈心不扰;佛说不恼害众生,不让众生受伤害这是最基础和浅表的,让众生不因我而烦恼,这是佛所做的!
我们是否还在烦恼他人呢?
是否做着所谓的正修,却烦恼丛生呢?
是否所谓的放生护生,仅是一厢情愿地满足自我欲望呢?
是否所谓的慈悲,成了袭扰他人的借口和理由呢?
这一对照发现——
往往我们所做的那些,仅是我们的执念,而并不是佛陀在做的。
这就又形成了一个鸿沟:
我在这头,佛在那头;我执着了自我的见解,却想面佛而坐;
我在这头,佛在那头;我满足于自我设限,却妄想佛也如此行持;
我在这头,佛在那头;我望着他,想去;他看着我,愿接。
可是中间却有一道深渊的隔阂
因为我们不理解他,就算他垂下右手,愿接愿引,而我也举起手,愿去愿往,但这隔阂令手和手不能相接。
这隔阂在哪里出现的?
如我过去常常说:你要投入佛的怀抱,而不要遥远地跪拜。
诚然要有恭敬、尊重、依靠,但你不投入他的怀抱,怎知佛法是温暖的?
怎知就算几千几万亿年白驹过隙,佛的温度依然随念即至?
佛在想着什么?
佛在做着什么?
佛面对某事会如何去做呢?
因我们不懂,所以才会跪在遥远冰冷的地方,祈求于一丝毫的怜悯可怜,但眼和心都看不到佛陀的光芒,随即我们再次成为生死凡夫,沦落在这尘埃汇集之地,又一次无家可归,又一次流浪乞活,又一次活着,却不知为什么而活,忙忙碌碌又庸庸碌碌。
想学好佛法,要知道佛陀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知道他的心里是什么?才能投入他的怀抱,随着他的方向,跟着他的足迹,同路、同向、同行。
这才是佛要告诉我们的路——
究竟解脱、终极圆满之路!
他走过,我们寻此而行,也会如期而至。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