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出家修学生涯之参访善知识

发布时间:2023-07-03 09:47:19作者:地藏经讲解网

  出家修学生涯之参访善知识

  道坚法师

  云游参访善知识

  破山开悟后,在破头山养伤百日,便下山开始了云游四方、行脚求学的生涯。《释氏要览》卷下称:“游行人间,今称行脚,未见其典。《毗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行人间。五法者:一、识犯,二、识非犯,三、识轻,四、识重,五、于别解脱经善知通塞,能持能诵。’”《释氏要览》引《毗奈耶律》所说的“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即受戒后,依止师父学习戒律五年后,能持诵戒条,精通律仪的开遮持犯等,才能行脚参访。而破山虽然出家六年,尚未受具足戒,按律仪规定,还没有资格游方参学。然而《祖庭事苑》卷八却说:“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善财南求,常啼东请,盖先圣之求法也。”这里所说的行脚,即放下一切缚累,效法五十三参的善财童子,云游四方,寻师访友,以期望得到最终的证悟,是禅宗提倡访师问道的重要做法。而破山已然证悟,看来他参学四方,目的是向善知识印证自己内证的禅悦境界。

  (1)憨山德清谈妙明真心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以憨山为号,与袾宏、真可、智旭,并称明代四大高僧。他从栖霞山法会受禅法,历住山东青州海印寺、韶关曹溪宝林寺等,倡导禅净双修法门。大师一生著述宏富,有《楞严经通议》十卷、《观楞伽经记》八卷、《法华经通义》七卷、《自述年谱》二卷,及其弟子编著的《憨山老人梦游集》五十五卷(古本四十卷)等著作行世。刚刚走下破头山的破山,意气风发,如初生牛犊,径直来参声名著世的憨山大师。此时为天启二年(1622),正是憨山大师圆寂的前一年。破山出家第二年跟慧然法师修学佛法,他对直显妙明真心的《楞严经》特别感兴趣,时时习诵,竟至烂熟于心。他在江西庐山下的法云寺里见到了年届七十七岁的憨山大师后,破山也不客气,就依《楞严经》直显心性的意旨,开始发难:

  问:“经中道: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如何是妙明真心?”(破山《自述行实》)

  他所举难的“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等内容,引自《楞严经》卷二,原文说: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身心及宇宙万有,莫不是“唯心所现”,此“心”即是“妙明真精妙心”,也就是真如佛性或如来藏。这里阐述的是如来藏缘起思想,即由如来藏的自性清净心,生起一切万有的缘起论。如来藏生起万有的次第,先是真心被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所薰染,成为第八阿赖耶识(藏识),藏识再内变根身,外现器界。一般认为如来藏的实体有真如门与生灭门二义,就真如门而论,如来藏为一味平等、性无差别之体;就生灭门而论,如来藏随染净之缘而生起诸法,例如由染缘而变现四生六道,由净缘而变现四圣等。

  破山不问妙明真心如何变现宇宙万有,却专要探究根源,直截追问这变现万有的妙明真心。这种问难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因疑起问,一是印证自己内心的契悟。显然破山的问难属于后者。憨山大师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禅语机关,而是用陈述的方式回答:

  一切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云云。(《破山年谱》)

  对于“如何是妙明真心”的问难,憨山大师以佛智“一切智”来解释,认为一切智清净无二,远离常断等二边之执,通达一切法相,圆融无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即于如是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如实知故,名一切智。”憨山大师从妙明真心的胜用,来说明妙明真心即佛的一切智,能知诸法相而无碍。这种直截了当的解释,在禅宗接引学人的对话技巧中,被称为“死句”,显然不对破山的胃口。据破山《自述行实》载:

  予曰:“大师方便,无不了了。当时世尊为何不与阿难说破,直教阿难,但将此心微细揣摩者,何耶?”师云:“无非要他自去理会。”予曰:“理会即不无,要且不是祖师西来意。”拂袖便行。(破山《自述行实》)

  破山所理解的妙明真心,是不能用语言符号表诠的,因此自省自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憨山大师博大精深的佛学修养,令破山大为赞叹:“大师方便,无不了了。”然而破山觉得,如果妙明真心像憨山大师所说,为什么当时佛陀不清楚明白地告知阿难尊者,还要他“将此心微细揣摩”呢?破山在慧然法师处已闻达摩“直指单传”的顿教宗旨,又在禅门祖庭破头山上苦苦修学三年,对禅宗公案非常熟悉。他的脑海里仍然沉浸在棒喝交驰之中,显然对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述仍感难以契机,就告别了憨山大师,另寻善知识去了。

  (2)无异元来的默照禅

  元来(1575~1630),明代曹洞宗高僧,字无异,又称大舣。十六岁从五台山静安出家,阅《传灯录》有所省悟,蒙无明慧经禅师(1548~1618)印可。万历三十年(1602)隐于信州博山(江西省广丰县)能仁寺。学侣云集,蔚成丛林,因以博山为号。后历住建州董岩寺、大仰宝林寺、鼓山涌泉寺、金陵天界寺等名刹。有《博山无异禅师广录》三十五卷、《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六卷等行世。元来大师虽然传承曹洞宗风,但一生努力提倡禅净不二的宗旨,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践行法门。破山当时二十六岁,正值年青气盛,他要来看看这位名满天下的博山无异禅师。据《自述行实》所载:

  师二十六岁,参博山无异大师,问:“学人从偏位中来,请和尚向正位中接。”(破山《自述行实》)

  所谓偏位正位的说法,是曹洞宗开祖洞山良价禅师接引学人的五位说。正位即从理上立,为真如不变的理体,偏位即万事万物的现象界。洞山良价依照偏正回互的道理,创立五位学说,即所谓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曹山本寂禅师继承洞山的五位学说,以君臣的例子说明五位的关系,称为君臣五位:(一)君位,指本来无物的形而上的空灵状态,为正位,即五位中的正中来。(二)臣位,指宇宙的万事万物,为偏位,即五位中的偏中至。(三)臣向君,为舍事入理,舍烦恼而趋菩提的道理,即向上还灭的偏中正。(四)君视臣,为背理就事,即真如缘起而生起万法的正中偏。(五)君臣道合,为冥应众缘而不堕诸有,即兼中到,指动静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的究竟大觉位。破山以曹洞宗的五位学说来请教博山无异禅师,所谓从“偏位中来,向正位中接”,实际是五位君臣中的臣向君,即从流转门趋向还灭门的偏中正。他将自己置于偏位,将和尚置于正位,表达了晚辈向长辈的敬意,同时也蕴含着“和尚你怎么将宇宙万有融摄于诸法之本源”的意思,即要求和尚开示舍事入理、舍末归本的意趣或华严境界里“介子纳须弥”一多相容的玄秘境界。博山无异果然不负众望,听了破山的问难,当下凝神静气,一默如雷。

  博山无异的沉默不语,其实以最丰富最直观的方式表达了偏中正的境界,也许任何语言文字都难以表述这无言之境,就像你费尽口舌解释如何介子纳须弥一样。另一方面,无异以沉默来阐释证境的同时,无声地提出对看话禅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看话禅是临济宗大慧宗杲(1089~1163)所倡导的观行方法,即专就一则古人的话头,如迷云般蕴在心间,历久真实参究以至于悟道。因为看话禅的盛行,使真参实修者少,而在几则古人口舌里用功者日多,甚至有以参究公案为借口,误入文字禅、狂禅的迷流,东去搥一拳,西去掴一掌,终是自欺欺人,如画饼充饥,于人于自毫无利益。他的默然静坐,其实也在开示曹洞宗的特色修行观法——默照禅,即曹洞宗宏智正觉(1091~1157)所倡导的摄心静坐、潜神内观、内息攀缘,以至于悟道的观行方法。破山见无异大师默然不语,感到不甚满意,甚至还当众掌掴其他僧人:

  大师默然。予出云:“老大一个善知识,被我一问,只得口哑。”傍僧云:“还是你不识和尚意。”予掌云:“这掌要方丈和尚吃。”(破山《自述行实》)

  当他在抱怨无异大师默然无语的时候,旁边的僧人说他不领会和尚的意旨,却被他一掌打在脸上,还说这一掌是送给方丈和尚的。在禅宗盛行的年代,也许禅师打人是不犯法的,如果受到得道高僧的掌掴,还是很幸运的事。破山虽然嘴上说“一问便弄得大善知识口哑”,但他还是在能仁寺住了下来,日日接受无异大师的指点,直到因故被摈出院。破山在《自述行实》中详述被摈缘由:

  一日因论警语,谓疑情发得起、发不起,每有十条。予曰:“甚不堪刻。”师闻之,摈予出院。(破山《自述行实》)

  文中所说的警语,即《无异禅师广录》(收入《嘉兴藏》第四十册)卷十三至十五的《参禅警语》,专为开示初学者参禅的警句。《参禅警语》卷上有“示初心做工夫警语”,有十三条;其二为“示疑情发不起警语”,对初学参禅者来说,有指导修行的现实意义。如“示初心做工夫警语”第五条说:

  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纵一一领略得过,与自己没交涉。殊不知古人一语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触之不得,何况坐卧其中耶,更于其间分大分小,论上论下,不丧身失命者几希!

  无异大师对妄加卜度公案的作派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说“古人一语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触之不得”,因为古人的终是古人的,除无形中增长自己的知见障外,于修行毫无利益,甚而“丧身失命”在公案里。纵观无异大师的警语,无一不是悲心愿切的诚实语,但初出江湖的破山显然不知天高地厚,对这些苦口婆心的实在话不屑一顾,甚至还吹毛求疵,指东说西。无异禅师为了维护道场的清净,自然要攒他下山了。

  (3)闻谷广印的无门庭

  被摈下山的破山,自江西下浙江,来参瓶窑的闻谷广印大师(1566~1636)。广印大师字闻谷,别号掌石。十三岁出家于杭州开元寺,曾参礼西蜀的仪峰及无幻等。后来跟随云栖袾宏学习。其后,住于真寂寺、净慈寺,接化弟子甚多。崇祯九年(1636)示寂,世寿七十一。著有《宗门警语》二卷、《闻谷广印禅师语录》四卷。著名的永觉元贤禅师(1578~1657)学者钱谦益(1582~1664)为他撰塔铭。破山在瓶窑只作了短暂的停留,据《行实》所载:

  自此下浙江,参瓶窑闻谷大师,师问:“在甚处来?”予竖一拳,师云:“我这里没有这个门庭,为径山往来者作个盏饭店。你要弄嘴,诸方有这等知识。”予拂袖便行。(破山《自述行实》)

  闻谷广印禅师是莲池大师(1535—1615)的学生,知识渊博,融通三教,主张老实念佛参禅,不喜欢玩弄公案或呈口头禅的把戏。当他问破山从哪里来时,年青的破山依照禅门机语的惯例,当然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要么问东答西,要么一语不发,要么拳脚交加,才显得境界高深,证悟非凡。当时破山竖起拳头,表法无定法,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法用语言表述。本来问他从哪里来,他倒故弄玄虚,答非所问,广印大师见他把问题复杂化,当下就呵斥他一顿:我这里只提倡老实修行,不兴玩这些糊弄人的把戏,你要耍嘴上功夫,到其它地方去!

  一句“没有这个门庭”,给刚出道的破山当头棒喝,目的是要他老老实实行持,反省自己的内心,不要再把心思用在古人的几则公案上。况且古人境界终是古人的,你自已丝毫不得受用,要想得到真实利益,必须老实用功才行。这个门庭,指以禅宗公案接引学人的方便设施。径山不是弄嘴的地方,只是“为径山往来者作个盏饭店”,这标明广印大师创设十方丛林的初衷是以平实的修行法门,接纳天下学人。也就是说,修行不在几句别人的口头禅上,也不在玩弄机关上,只在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里。

  对于广印大师的苦口规劝,破山不予理会,他喜欢祖师前贤的棒喝交驰,他更期望在闪电露光中一刹那获得新生。于是,他毅然离开了瓶窑。

  (4)雪峤圆信的禅茶三昧

  雪峤大师(1571~1647)为浙江鄞县人,俗姓朱。自称语风老人。二十九岁出家,四方行脚,在天台偶见“古云门”三字,豁然大悟。曾跟随云栖袾宏大师学习,最终得到龙池幻有正传禅师(1549~1614)的印可。历住径山千指庵、庐山开先寺、浙江东塔寺等。雪峤大师一生发愿弘扬云门宗风,晚年入住浙江云门寺。著有《雪峤圆信禅师语录》四卷。《自述行实》中记载了破山初参雪峤圆信禅师的问答机宜:

  上径山,参雪峤大师,师问:“你是那里人?”予曰:“西蜀又过西。”师云:“我径山八十一代祖师,也有几个是你四川人。独四川人,最是恶癞。”予叉手前云:“合蒙高鉴。”师遂留之。(破山《自述行实》)

  破山本是大竹人氏,却自称“西蜀又过西”,原来是破山在玩古代历史地理概念的游戏。西蜀也称西川,即唐至德二载(757)分剑南节度使西部地置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西川节度使。但当时大竹属果州,属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十五道之一的山南西道管辖,不在西川辖地。果州在西蜀的边上的山南西道,所以称“西蜀又过西”了。

  雪峤圆信禅师说径山八十一代祖师中,曾经有许多四川籍贯的祖师大德,如原籍左绵安昌(即今四川省绵阳地区安县一带)的真歇清了禅师(1089~1151),于绍兴十五年(1145)住径山能仁兴圣万寿禅寺;武信长江(四川省蓬溪县)的道冲禅师(1169~1250),于淳佑八年(1248)敕住径山;四川梓潼的无准师范禅师(1178~1249),奉川诏入住径山,赐号“佛鉴禅师”;嘉州(今四川乐山)的宝印禅师,住径山别峰;甚至还有跟随无准师范在径山出家的南宋画僧牧溪法常,以诗画扬名于世,也是四川籍贯。况且历代在径山出家而教化四方的籍僧人甚多,因而雪峤大师对四川人情有独衷,戏称“独四川人,最是恶癞”,意思是赞叹四川人根性犀利,多有慧根。显然是雪峤圆信禅师见破山为可造之材,有意栽培磨砺罢了。《自述行实》中记载了雪峤圆信禅师以吃茶机缘开示佛法的例子:

  因昆山来数衲子,至夜吃茶,师举木香炉云:“看看是个甚么?”一众不契。师召予云:“四川老,来吃茶。”予至,师复举起云:“是甚么?”予便夺来,作扑碎状,师连忙两手托住,予震一喝,便出。(破山《自述行实》)

  吃夜茶时,因大众不能契悟香炉机缘,雪峤圆信首先想到了破山这个“四川老”,看他有何反应。谁知破山反宾为主,举手来夺香炉,当雪峤圆信双手来护托的时候,又吃破山一喝,显得非常被动。以沙弥身份反客为主,锋芒毕露,于理太过。终于,“后因事追予落山,至化城寺休夏”。(破山《自述行实》)这是破山第二次被摈的经历。

  (5)湛然圆澄座下受戒

  圆澄(1561~1626),会稽(浙江)人,字湛然,号散水道人。因错投公文,惧受刑罚而出家,得戒于云栖袾宏大师,年三十岁悟道。明万历年间(1573-1620),出世弘法于寿兴寺,历住云门传忠广孝寺、径山万寿寺、嘉兴东塔寺、云门显圣寺、浙江山阴寿圣寺、浙江海盐天宁寺、南京圆觉禅院、绍兴府华严寺等名刹。其禅法以平实简洁、通脱畅达而名著于世。有《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八卷、《宗门或问》一卷等著作行世。《宗门或问》以问答体形式,广论参禅念佛的胜劣难易,为禅林所推重。破山在杭州报国禅院参见湛然圆澄禅师,第一次的禅语问答非常契机,机锋往来之下,令破山对圆澄大师非常敬佩。《自述行实》载道:

  秋初,过杭州报国院,值云门湛然和尚进京请藏。夜茶次,予问:“如何是丧本受轮?”师云:“你见哪个受轮?”予曰:“为甚四生不绝,六道牵连?”师云:“你这一辩,早已丧本。”予曰:“与么得不丧本去?”师云:“割去老僧头去。”(破山《自述行实》)

  因圆澄大师进京请藏经,途经杭州报国寺,破山便连夜去拜见,见面便拿出《楞严经》中的“丧本受轮”之说,要圆澄大师给一个说法。在《楞严经》卷二有“丧本受轮”的开示: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佛在《楞严经》里告诉阿难,心性本来是微妙而明净的,因为迷失了本来的心性,所以才遭受轮回的苦痛,沉溺于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中,“丧本受轮”,即丧失了本性而遭受轮回苦果的意思。破山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众生迷失根本的心性,众生又是如何丧失本来面目的等等。圆澄大师没有直截回答破山,使用反问句的形式作答:“你见到哪个在遭受轮回?”即从理体上讲,众生如幻如化,本无所谓轮回六道,如永嘉禅师所说“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的超然意境。但破山却见到现象界的“四生不绝,六道牵连”,还要再追问时,圆澄大师说,你起心动念之间,早已丧失了本来面目!这一厉声喝问,令好强使性的破山震惊不已。此时破山虽然还是个小沙弥,但走南闯北及参访诸大善知识的丰富阅历,使他习惯了江湖上流行的一些禅语机锋,好图一时兴头快活,被圆澄一喝,才知道从前错用功夫。破山收起傲慢狂妄的心,老实地请教道:“请问怎么才能不丧本呢?”圆澄大师道:“你把我的头割去吧!”割头之说即放弃主观意识流及人生经验的影响,关闭六根对外界的攀缘,息妄修心,则可自见本地风光。在破山的《自述行实》中,详细记载了几则公案,说明破山跟随圆澄大师,一心学习见性之学:

  癸亥冬,闻师显圣寺开堂,予进堂一七,师落堂晚参云:“放下。”予急走师前,托一碗果子云:“这个,聻!”师云:“放下著。”予曰:“和尚年尊,代其甲担去散众好。”便行。师云:“做定放不下,担去也,担去也。”

  值普说,予问:“红脸是关公,笑脸是弥勒,未审此二老出身处,请师决一决”师云:“你看我麻脸是甚么?”予曰:“不审不审。”师云:“你图口快。”予曰:“苍天苍天。”师咦一声,出法堂。

  又晚参,予作礼起云:“学人得个小休歇,来礼谢和尚。”师合掌云:“争得底?”予曰:“婆儿原是小新妇。”师云:“前三后三相见,又作么生?”予曰:“滚锅不是养鱼池。”师云:“白鹭下田千点雪,黄莺上树一枝花。”予曰:“和尚性命不顾,冷热也不知。”师云:“好个冷热也不知。”

  除夕,入室礼拜云:“腊月三十日到也,乞和尚道封印句。”师默然,予拂袖便行。傍僧云:“转来坐坐去。”予曰:“出门三步路,别是一家风。”僧云:“封皮揭掉了也。”予曰:“相吐饶你泼水,相骂饶你接嘴。”师云: “据子说话,大有来历,只是老汉耳聋,不能与子证据。你去将行脚叩实写来看看,我不辜汝。”予曰:“学人少蓄纸笔。”侍者送白纸一张,予接来两手呈上,师接来,看得无字,掷地,傍僧云:“非我种草。”予叉手向前云:“和尚无瞒人好。”师云:“是你瞒我。”予即掩耳而出。新正,安为副维那,其年始廿七岁,即师座下顿圆大戒。(破山《自述行实》)

  禅门向来注重实修,丛林每年夏天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专修期叫结夏,从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称为结冬。破山在显圣寺跟圆澄大师的修学经历,就是在结冬的三月期间。经过为期一冬的锤炼,破山受益匪浅。本来圆澄大师非常看重破山的慧根,有意传受法要,叫他写个偈颂来,破山却不着笔墨,呈上白纸一张,喻法本无可说,但没有得到圆澄大师的印可。这一年,破山二十七岁,在圆澄大师座下受具足戒。

  (6)密云圆悟座下得法

  圆悟禅师(1566~1642),字觉初,号密云,谥号“慧定禅师”。家世务农,二十九岁出家,礼湖北龙池山禹门禅院幻有正传禅师(1549~1614)为师。万历三十九年(1611)受幻有印可传法,万历四十五年(1617)于龙池山禹门寺开始传授禅法。后历住天台山、黄檗山、天童山等六座名刹,弘化江南三十余年,弟子逾三万人,较著者有道忞、通容、法藏、日本黄檗宗开祖隐元等人。有《语录》十二卷传世。破山跟随圆澄大师受具足戒后,来到杭州的西山静室,又患上了重病,经过一月的调养休息,才度过病魔的折磨。当时密云圆悟禅师刚刚住持浙江海盐金栗寺。破山面带病容,支撑着摇摇欲坠的病躯,来参见密云圆悟大师,自然免不了一番机锋问答:

  师问:“那里来?”予曰:“云门。”师曰:“几时起身?”予曰:“东山红日出。”师云:“东山红日出,与汝甚么相干?”予曰:“老老大大,犹有这个语话。”师云:“我既如此,你这许络索,又是那来?”予震威一喝便出。

  次日,同车兄进方丈,师命坐里首。予曰:“昨日走得,今日走不得了。”师云:“做贼人心虚。”予曰:“是贼识贼。”师颔之。车兄问:“闻和尚精于《肇论》,是否?”师应诺。车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乞和尚讲讲。”师云:“知不知且置,你唤甚么为般若?”车云:“糊饼。”师摇手。予曰:“今日天凉,不用下这注脚。”师拈拄杖,予作怕势,师便休。少顷,复翘一脚云:“唤作脚则触,不唤作脚则背,你唤作甚么?”予曰:“婆儿原是小新妇。”师云:“饶你道得是,我只不肯你。”予曰:“用肯作么?”便出。又去讨铺堂务,师允之。

  一日,师坐斋堂里顾予云:“他们都颂《染牛偈》,你如何不颂?”予曰:“颂倒有一首,只是铺堂事忙,未暇呈似。”师云:“试呈出看。”予诣师前,画一圆相,于中书一牛字。师云:“此是古人底。”予一喝便行。(破山《自述行实》)

\

  《自述行实》记载了许多关于密云与破山师徒二人的问答机缘,这里是“东山红日出”、“是贼识贼”、“般若无知”、“触背关”及“染牛颂”五段公案。从这些公案的机锋语来看,师徒二人在“东山红日出”的对话里,认为一切有为法,皆是梦幻泡影,其性其相,了不可得,并达成了不作“络索”类无义语的同识。又因“车兄”问起僧肇大师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之说,说明无上智慧重在当下的运用,而不是咀文嚼字,卖弄世智聪辩。到呈上圆相中书一牛字,以阐发“众生平等,皆具本如不二的境界”的染牛颂,师徒两人机锋得宜,渐入佳境,配合得极为默契。破山从二十八岁始参学圆悟大师,到三十三岁在嘉兴东塔寺传法,其间除一年在浙江海盐天宁寺参湛然大师外,一直跟随圆悟大师学习,最终得到圆悟大师的印可,并授以“曹溪正脉”,取得了临济正宗的传法资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