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来自丰足自在
佛法应缘一切智,以大悲为上首;修行布施,则能摄受一切智慧,速证无上菩提。 爱是满足人性需求的方法中最合理、最具创造性的方法。它带给我们自在、丰足和神采奕奕的生活体验。爱的本意是给予而非接受,是一种能力而非教条。爱的要素是关怀、负责、尊重和知识。 博爱是布施的一种,它是人类天赋的情感,是自己与别人间情感的关系,其品质端视人格是否健全而定。有些人表现的爱是完美的,有些人表现的爱却有缺陷,有些人的爱表现了生命的光辉,有些人所表现的爱却损及生命的成长和人格的完美。一般言之,接受和占有的爱容易破坏个人心理的统整;拥有和控制性的私爱容易演变成暴力和纷乱。只有根据佛法中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发的爱才是真爱,它表现出人类的生命力,提升人性尊严,成就现实的人生。 佛经中谈到爱的地方很多,所指的是“爱染”,或对物欲的贪求。因此十二因缘中,爱是其中的一支,认为它是因果轮回的原因,例如《楞严经》谈到因爱害道,《小止观》亦论及爱是烦恼。佛教经典中所提出的爱、爱见、爱法、爱染等等,似乎都非善德,例如: 《圆觉经》云:“轮回爱为根本。” 《华严经》云:“众生无智智,爱利所毒害。” 《楞严经》云:“落爱见处,失菩提路。” 从表面上看,爱似乎均被认为是无明和烦恼,是一切业力的根源,是般若的障碍。但就另一个角度看,《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论及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从心理意义层面上则是现代人所谓的博爱。 《大智度论》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