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常思己过』,这个静很重要,一个人有没有修行,就看他是不是安静,因为安静才跟三昧相应。从来没见过三昧的人一天到晚爱说话的,不会的,他都是很静、很少言。连世间儒家讲君子,是慎于言而敏于行。代人之劳这个时候敏于行,你很快的去做,但是平常就少言寡语,守默,六根收摄住,这样你的净念才能够相继,所以平常要安静。静坐当然也包括静立,站立的时候也是一样,走的时候也是这样。都要怎么样?常思己过。当我们常常观照自己的过失,你的六根就会收摄;如果常常看到人家的过错,你的六根都是放逸在外面,这个跟你念佛三昧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常思己过就是帮你收心。世间的圣贤都是讲收心的学问。你看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放出去的心,放在五欲六尘上放逸的那个心,你把它收回来,你把它收回来这就是实学。不在乎你读的经典多少,而在乎你真正能不能有收心的功夫,所以常思己过就是收心。
君子慎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都很密切的留意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我这个念头是与善相应,还是与恶相应。什么是恶?自私自利就是恶,贪瞋痴慢就是恶。那善反之,大公无私是善,能够寂静调柔这就是善。常常都审察自己的念头,用这样切实的功夫来观照自己起心动念,哪有什么工夫去谈论人家的过错?『闲谈不论人非』,他自然就不会搞这些讲是是非非的事情。凡是讲是非的人,都是那个心很放逸,他本身那个心就是恶心。所以古德讲,「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个人都不是善人。因为什么?他心是往外跑,攀缘五欲六尘,深度的分别执着。所以遇到这种人,就不要跟他谈,你就守默,他跟你讲半天是是非非,你就是阿弥陀佛,讲完之后他问你,你听见没有?你还是阿弥陀佛,下次他就一气之下不找你讲,不找你讲就正好。「闲谈不论人非」,这真是切实的功夫,当我们能够这样做的话,你的心才会得定。
所以从不论人非,到最后不见人非,连见都不见。不是说我真的不知道,没有感觉人家有过错,不是的。你感觉到了,但是你不放在心上,问起,你自己知道清清楚楚,他是对是错你很清楚,但是你绝不放在心上。正如你走在马路上,你看到一个人随地吐痰,你知道这个人是错的,但走过你就忘掉了,你根本都没有放在心上,你绝对不会挽起袖子跟他骂,说「你怎么能随地吐痰
?我拉你去那里学一学《弟子规》,你好好学学传统文化,怎么可以这样!」你不会这样,对不对?你就看到之后知道是错的,我们不要学他,走过就忘了。人家再问起你,那个人长什么样,那个人是什么时候见到的?你也可能不记得了。但是当下你很清楚,知道那是对还是错,可是你不放在心上,这叫不见人非。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真正是修道的人,你不去看人家的过失,你只是把眼睛收回来看你自己的过失,自己的过失忏悔都忏不完,你还管别人,哪有这个闲工夫?所以不论人非到不见人非,这样你的心就愈来愈清净。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