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支旋律时常在我耳边回荡,有一种温暖缕缕在我心头氤氲。
自《神州和乐——梵呗交响音诗》去年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奏响以来,得到了众多知音的嘉许与牵念。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遂推动它走出去,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及我国的香港特区演出。届时,“华严妙韵”将伴着缕缕和风,穿越马六甲海峡,飘进新加坡河,拂过婆罗浮屠,融入维多利亚港湾……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乐记》),故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在高度重视“礼乐”的古代中国的儒家圣人看来,“乐”是人心的至善追求,生命的至高成就,天下的至美境界。好的音乐,能深入人心、教化天下。在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企盼世界和谐的许多当代中国的有识之士看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乐之奏,和以声,和谐交响也“斯为美”啊。
佛教音乐又称梵呗。“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在中国三大语系佛教中,藏传佛教的“金刚念诵”,是音声世界的奇观;汉传佛教的“琴禅音乐”,乃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南传佛教的“远古梵音”,“可藉清流涤心神”。中国最早扮演茶花女的弘一大师,一曲《送别》轻轻送别了他,在他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他那“悲欣交集”的终极关切,除了“无尽意”的梵呗妙音,还有什么能会意传神?
音乐,发乎于心,动之以情。“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记》)。心之所动,呼之唤之;情之所致,歌之颂之。佛教音乐的元素,就是最朴素的音乐与最神圣的心灵追求的结合。那么,可否借交响音乐——这一人类音乐中表现力丰富、适应性广泛的艺术形式,来诠释东方文明的心声?交响乐最初正是取材于西方宗教音乐,交响乐的扣人心弦正是源于西方“终极关切”的心灵颤动。古典交响乐的大师亨德尔、巴赫等人的宗教音乐作品,传世百年,经久不衰。人类的心灵原是相通的。欧洲经典的交响音乐既然如此成功地演绎过人类“无情世界的感情”,“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其基本理论和作曲技巧,为何不能为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创新所借鉴呢?何况佛教的音乐世界中,本来就既有菩萨低眉,也有金刚怒目;既有宁静祥和,也有高亢激越;既有禅悦慧风,又有莲幢光明;既有“拈花一笑”,又有“大放光明”,本来就需要以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形式来表现,应该是一种交响——生命的交响,艺术的交响,和谐的交响。
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家们与拥有近百名中外演奏家的深圳交响乐团,念兹在兹,锲而不舍,艰辛努力,精诚合作,《神州和乐——梵呗交响音诗》应运而生。它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以中国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理想与“和谐生命,光明智慧”的禅慧道风,努力去阐释中国文化“以和为尚,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是呼吁和谐世界的中国,献给当今世界的一曲“礼乐”。
东方明珠,礼乐又兴。紫荆含笑,香江知音。乐贯东西,和谐交响。动之以情,发乎于心
。(作者为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4-20第01版)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