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除夕春节到来前的一个重要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等。可以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
但小年究竟是哪一天呢?在不同地方,小年有不同的日期。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的历史最为久远。
据传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为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此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也于腊月二十三祭灶,于是出现官方和民间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现在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而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各地小年不同日,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即官府小年腊月二十三过,一般民家二十四日过,沿湖海的居民则遵守船家的传统,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实际上,小年的这种“时差”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并不能以南北方之分概而论之,人们所称的“小年”也有内涵上的差异,比如,海南、安徽北部和南京等地将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在正月十六;江浙沪一些地区的小年夜在除夕头一天,一般是大年二十九,跟“大年夜”相对;而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则是除夕。
浙江多数地方过的是除夕的前一天,那大年二十三过的是什么呢?很多地方就是祭灶,送灶王菩萨上天“述职”。
无论是哪天过小年或者过小年夜,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样的。
杭州城中有一个地方
是全国唯一一个主供灶神的地方
送灶王是中国民间古老习俗之一,通常会在小年夜当天进行。
位于杭州市湖墅区、京杭大运河畔的香积寺和其他寺庙不同,寺庙中主要供奉的是大圣紧那罗王菩萨,紧那罗(Kinnara),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因其头上长角又被称为“人非人”。
紧那罗有男女之分,男性长一马头,女性相貌端庄,声音绝美
。在中国佛教里,紧那罗曾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持三尺拨火棍打退围寺的红巾军,因之被少林寺尊为护法伽蓝,又称其为“监斋菩萨”。而这尊“监斋菩萨”,就是杭州人口中的“灶侍菩萨”。“灶侍菩萨”保佑的地方,吃的文化怎会不盛?寺庙旁的大兜路美食街,人气旺盛,不但杭州人喜欢去,外地来的游客也经常把这里当成聚餐的首选。
祭灶是一项在民间广泛流行的传统习俗。过去,差不多家家户户的灶头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中,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它负责管理各家灶火,被当作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
祭灶这天吃什么
甜食是必不可少的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也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黏,取意灶君只顾了吃,就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拉制成扁圆型就叫“糖瓜”,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糖瓜分有芝麻和没芝麻两种,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统称“麻糖”。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民间盛行。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大街小巷都有小贩叫卖,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祭灶果是浙江宁波地区有名的特色传统小吃,是由麻枣,红白球配上油果、黑白交均糖、芝麻脚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组成。
祭灶这天,多数地方还是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花馍,也称“面花”,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十分贴近的节俗艺术。腊月二十三后,很多地方的人们要蒸花馍。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哨。特别要制作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在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说法。每年腊月二十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原料制成,香甜劲道、入口绵软,有“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