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著名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以牛仔同性恋为题材的影片《断背山》红火异常,一举夺得金狮奖、金球奖。未几,又获英国电影学院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最后,再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真是空前的盛事。从对影片内容的评论来看,而今对于同性恋的问题,相对于过去来说,人们是宽容多了--同性恋者们居然可以渐渐公开活动,近年来,荷兰、比利时及加拿大等国均允许同性结合,等同于夫妻,美国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益的运动也如火如荼。
同性恋,英语称为homosexuality, 分为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同性恋者,现代又俗称男同志、女同志),所指的是在同性之间发生的恋情,而有别于一般男女之间的爱情。
说起来,这种同性恋现象是“古已有之”的,如在宫廷、兵营,乃至于盛行禁欲的宗教寺院等场所,从战国时期的“龙阳泣鱼”、汉哀帝与董贤的“断袖之好”到古罗马的庞贝、凯撒、安东尼以及法国的路易十三等人的同性恋行为,所在多有,史不绝书。我国的《金瓶梅》、《红楼梦》、《清裨类钞》等一些野史、杂记、小说之类的文献中也有对同性恋活动不同程度的描述
佛教却断不如此,从现有资料看,佛陀虽似乎未直接对同性恋发表过意见,但他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因而由此可以联想,作为众生sattvas中的一分子,他(她)当然可以信仰佛教,天经地义。现在世界各地信仰佛教的同性恋者不在少数,比如,英国就有同性恋者的信仰团体,他们还定期举行禅修活动,讨论佛学问题等,非常活跃。香港地区也有一些信仰佛教或对佛教有好感的同性恋者群体。
尽管如此,但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佛教也是反对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的。按照戒律,也不赞成同性恋者受戒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在现代社会里,宗教信仰已经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政党、社会团体或他人都无权干涉。你不够受戒的资格并不表示你不可以信仰佛陀的教义,一如你不是共产党员,却照样可以成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忠实信徒。况且,受戒只是一种约定的形式,与你的虔诚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出家比丘或比丘尼,佛门里也历来有“身出家,心在家”、“心出家,身在家”、“身心俱出家”和“身心俱不出家”的区别,在家居士同样存在有名无实的现象。
当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要是能够脱离同性恋的圈子,复归主流社会,也就不存在可不可以的束缚了。毕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同性恋是由于基因的遗传之故,而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家庭环境、父母亲性情是否软弱无能,或暴躁易怒,或过于强力管教,或孩子在成长期间是否遭到性侵害等,从而影响其对性生活方式的选择,由此看来,同性恋多半是自我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矫正的可能。
当然,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佛教所关注的是,他(或她)的现在和未来,也就是眼下正在做的或准备做的,而不斤斤计较于过去曾经是什么或做过什么,所以,在释迦牟尼佛的僧伽队伍中既有“又红又专”的大迦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有莲花色比丘尼这样曾有过乱伦兼卖淫记录的女性,甚至还有几度预谋害佛并妄图取而代之的提婆达多。禅宗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本质而言,虽是一种方便之说,但也足以证明佛教的宽容程度。(信息来源:摘自《灵山海会》)
编辑:纤尘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