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全才型作家乌斯道的生平经历,及其后世对他的评价
乌斯道,字继善,号春草,慈溪人。他长得“姿貌玉雪”,人称“春草先生”,与兄长乌本良都有才名。乌斯道的祖先世居昌国(今舟山),他的父亲乌文良曾在慈溪做官,因此占籍慈溪。乌斯道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却勤奋好学。据他自己写道:“余少失怗,贫甚,夜就母纪之灯读古书,母怜良苦,令止,余不为苦,而讽诵不已。昼则诘难辩疑于儒宿,惟求进夫圣人之道。”好学之甚可见一斑。
长大些的时候,他又精读了杨简的著书,学业便日益精深。元末混乱,方国珍欲招揽他,被他拒绝了。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征集山林遗逸编修《元史》,乌斯道应召,参与编修《元史》。洪武四年(1371),乌斯道以荐授化州石龙知县,洪武五年(1372)五月,他赴石龙任职。从《将赴石龙北流道中有作》中可以得知,乌斯道在去石龙任职前,身体就不是很好,诗云:局促违清事,艰难到白头。一身浑是病,两月未离舟。暮雨听南鸟,晴岚泝北流。到官期报国,宁敢动乡愁
。 但这时的乌斯道并未因自己的身体状态不好而泄气,而是“到官期报国”——仍怀壮志,都不敢动“乡愁”的念头。石龙县号称难治,乌斯道以道诱民,民皆服之。有邻县的贼寇想要侵犯石龙县,乌斯道闻讯即率领石龙百姓做好预防准备,贼寇知道后便不敢犯境。洪武九年(1376),调任永新知县,“永新之民,素健讼,先生训以仁义,则皆化服。由是兴学校、礼贤才、创建节妇祠,以风厉流俗。先时民苦苛役,逃居他邑者二千余口,至是闻先生之政,来归恐后,遂以经济之学闻诸列郡”。
总的说来,乌斯道任官期间,施行善政,政绩显著。另外,从《重建石龙县儒学记》、《重修永新县儒学记》中可以得知,乌斯道带领官民修筑县学,“又崇讲座,悬钟磬,冒贲鼓,铸祭器,购群书,以补其未备”,想了很多办法来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可谓尽心尽力。洪武十一年(1378)乌斯道受到了文字狱的牵连而谪戍定远。两年之后,乌斯道被放还乡里,最后病逝。
乌斯道是明初有名的学者文人,他工诗文,亦精琴棋书画,是名符其实的全才。其小楷和草书尤妙,“罢官后,求诗及书者,户限常满”。著有《秋吟稿》、《春草斋集》,四库全书收《春草斋集》,诗、文各五卷。
乌斯道的诗文在后世得到很高的评价。宋濂在《春草斋集》序中说道:“余老且多病,文字一切谢去不作,纵有一二类,皆假手于人,独喜乌君之文”,“乌君之为文俊洁如明月珠,起伏如春江涛”。能得到明初开国文臣宋濂的赏识,说明乌斯道德文章确实比较有水平。尽管纪昀等人认为“宋濂为作集序,所谓‘俊洁如明月珠者,盖状其圆润’,所谓‘汹涌如春江涛者,则与其文之纡余为妍’,颇不相肖。”
但对乌斯道的诗文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斯道诗寄托深远,吐属清华,能刬涤元人繁缛之弊。文亦雅令,不为剑拔弩张之状,夷犹淡宕,颇近自然。”《明诗综》引郑梁语云:“春草先生……为文章质实有体裁,诗则清新潇洒,一洗元人雕镂填砌之习”。张惟静云:“继善诗兴寄高远,潇洒出尘,一扫元人过巧之弊”。《静志居诗话》引杨子器的话说:“秀若雨后春山,绮丽若云中翠巘”,也是称赞乌斯道诗歌之语。陈田亦说:“继善在明初以文名,诗亦高秀”。
另外,朱彝尊赞道:“句如‘四顾阒无人,一鸟空中鸣’,‘江水岂吾限,可以相往还’,‘朝阳煦游鲦,晴风送飞翼’,‘寂焉千载事,伤此百年身’,‘落日近崦嵫,于何从远道’,‘鹤鸣子不和,徒然有哀音’,具饶清气。”
诸家对乌斯道诗文的评价重点都放在其风格的寄托深远、清新潇洒等方面。众所周知,元代诗人主要学诗,“元人在主观上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貌,……后期诗人则大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所以,元诗呈现出繁缛、过巧、雕镂填砌的弊端也不足为奇。而乌斯道的诗歌能避免这些缺陷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乌斯道所著的《春草斋集》共有十卷,诗集和文集各五卷。诗集中,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七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及五言排律,卷四为七言律诗,卷五为七言绝句。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