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省花 茉莉 属梵文音译原产印度首见佛经
女神 、 男神 早期仅见于佛典中。(图片来源:资料图)
说到佛教语言,很多人会想到和尚口中的 阿弥陀佛 ,《大话西游》中的 般若波罗蜜 ,或是王菲的《心经》。近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 第八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介绍说, 天花乱坠 、 一丝不挂 等一大批当今习惯用词均出自佛教文献。而江苏省花 茉莉 一词是梵文 Mallika 的音译,这种花产自印度,首见佛经中。
女神 男神 均出自佛典
如今,网络用语中各路 女神 、 男神 层出不穷。百科中解释 女神 一词最早诞生于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后来传入东方国家,成为青少年对喜欢的女性,或是粉丝对偶像的一种爱称。南师大洪晓婷博士考证发现,早在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第二就提到 女神 二字, 雪山南胁,有大女神,名设陀怜迦醯(晋名摄声)。有五百子及诸眷属。 洪晓婷认为, 女神 一词是中古时期经师们翻译佛经时创造的,早期仅见于佛典中。
有意思的是, 男神 一词也由中古经师们创造。最早见于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 男神女鬼,供养最圣。 古典文献中, 男神 出现频率远比 女神 低。
洪晓婷解释说,成为网络用语后, 女神 的神性光环在逐渐消失,早期能够称得上女神的女性寥寥无几,而今 女神 虽然仍有 可望而不可即 的意思,但相比之下,该词使用已经比较宽泛。 从早期重视女性的品德、才能,到现在越来越重视外形条件。
茉莉 是梵文的音译词
南师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董志翘教授告诉记者,佛教最初是顺着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中原的。 印度佛经是梵文,最早以印度和尚口述,中土有文化的人记载的形式传播。翻译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很容易融入汉语中。
例如著名的江苏民歌 好一朵茉莉花 中的 茉莉花 就是一个梵文的音译词、合璧词。茉莉是梵文Mallika的音译,是一种花名。这种花产自印度,最早记载的就是在佛经中,后来才传到中国,在南方地区大范围栽种。汉译佛经中,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 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 就有 末利 两个字。到宋代,文人将这种花写成 没利 、 末丽 、 茉莉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李氏仁丰园》: 远方奇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俦
。 茉莉花 就成为了梵文和汉语的合璧词。有的词汇融入汉语后意思发生了改变。如成语 一丝不挂、寸丝不挂 也来自佛经。董志翘说, 一丝不着 、 寸丝不挂 本是禅语,比喻超然洒脱,不患得失,丝毫不受尘俗牵挂,是很高的修持境界。后改为 一丝不挂 ,表示无所牵挂的意思。后来干脆指赤身裸体。
佛经还影响了吴方言
董志翘教授说,佛经汉译后,也进入了方言中。尤其影响江西、湖南、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一带的南方方言俗语。如 众生 ,对译梵语 sattva ,也译作 有情 有情众生 ,是对人和一切有情识生物的通称。而佛经中,可以泛指一切有情识的生物,也可特指牲畜,如: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 杀猪狗牛羊种种众生,解奏神明。 吴方言中仍称 畜生 为 众生 ,其出处正是佛经。
有些佛教典故和词语还进入了地名、人的名号。比如 雨花台 就出自佛经。西晋竺法护《海龙王经》: 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动,其大光明普照世界,空中自然而雨天华(花)。
相关导读:
来自佛教的常用词:差别、语录、悲观、乐观、执着、习气、正宗、自觉、觉悟、妄想、实际、转变、信仰、流通、恩爱、游行、赞叹、演说、翻案等。
来自佛教的成语:昙花一现、清规戒律、天花乱坠、心领神会、味同嚼蜡、弃暗投明、看风使舵、无风起浪、白璧无瑕、伤风败俗、僧多粥少等。
来自佛教的俗语谚语: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打入十八层地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阎王好见、小鬼难当等。
来自佛教的歇后语:屠夫念经 假慈悲;和尚打伞 无法无天;泥菩萨过江 自身难保;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等。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