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三藏十二部佛经的来历

发布时间:2023-10-11 03:19:42作者:地藏经讲解网
三藏十二部佛经的来历

不怨天说:“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佛学三藏十二部,得出的结论是,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这是怎么回事?”

不求人惊讶道:“他把三藏十二部都看了?”

“不是一个人,是一帮人,有分工,有协作,据说用的是非常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

不求人摸了摸下巴,“嗯,阵仗倒是不小,就只得出一个——前后矛盾?没别的了?”

“可不么,看了以后觉得没什么收获,你怎么看这件事?”

“你还记得扁鹊见到蔡桓公说什么了吗?”

“啊?这……”

“扁鹊说:‘你有病!’”

图片描述

“啊!想起来了,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曰:寡人无疾……然后,然后……”

“蔡桓公不信扁鹊,尽管扁鹊是名医,诊断精准。最初在腠理,接着在肌肤,然后在肠胃,前后逻辑顺畅,蔡桓公为什么不信?”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最后病在骨髓,扁鹊为求自保,逃之夭夭。”

“哎,不对呀,跑题了,我们讨论的是三藏十二部经的事情……”

“没跑题,我这是举例论证,我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你就彻底明白了”

“好,不求人,你快说吧!”

“林则徐写过两封很不一样的信。第一封写给大儿子,说自己精神健旺胃口好,不必挂虑;紧接着又给小儿子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快六十了,孤身在外,没有儿子陪伴,好可怜,催促小儿子赶紧过来。”

“哎呀,老林有两副面孔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应该是偏心吧

。”

“因为两个儿子面临的处境不一样。大儿子在北京做官,老林劝他辞官回家读书。”

“看来我猜的没错,林则徐不疼大儿子。”

不求人微微一笑,稍作停顿,继续说:“他是怕大儿子荒废学业……”

“学业哪有事业重要啊,毕了业,当了公务员,不奔着升官发财,还学习,这不是有毛病吗?”

“学业是事业的基础,所以古人尤其注重内在的学养,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孔子垂范世间的美德。林则徐的大儿子当时三十岁,官不大,却忙忙碌碌,毫无建树。这就是所谓的事业瓶颈期。与其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还不如回家好好读书,同时又能照顾母亲。至于当官,再过十年也不迟,而内在的自我修养,却是重中之重,绝不能掉以轻心。”

“噢,他是这么想的,他给儿子的规划蛮长远的。”

“确实如此。林则徐为什么催促小儿子到自己身边呢?那是因为这个小儿子二十出头,全无阅历,呆在家里读死书,毫无益处。如果这时来到林则徐身边,在实践中学习,增长见闻,对于不谙世事的小伙子是非常有帮助的。”

“嗯,还真是这么回事。他跟他哥不一样。他哥有做官的经验,结合丰富的阅历去读书,这是有的放矢;而他对世事茫然无知,读再多书,也是个闷葫芦,还不如出去闯荡。如此看来,林则徐为儿子考虑的很周到,很长远。”

“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慈心。而佛视众生如爱子。每个人的根基不同,烦恼不同,意乐不同,所以佛根据众生真实所需而说法。”

“这就是他们误解三藏十二部的地方啊。”

“佛有四无碍辩,种种善巧方便,不是只有‘你有病,我有药’这一个套路;佛有十力、四无畏,即便波浪离开大海,佛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大不同于扁鹊那样畏惧蔡桓公而逃走。”

“哎,你说那帮人,钻研十二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啥也没捞着,这不是深入宝山空手归吗?”

“所以说如果有机会亲近佛法,要尽力‘上士一决一切了’,避免‘中下多闻多不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