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民国六十四年九月
地点: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
对象:中国佛教研究院学生(弟子依空记)
一.我们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
二.我们求法的任务──万方多难此登临
三.我们求法的愿心──春蚕到死丝方尽
四.我们求法的功用──万里无云万里天
五.我们求法的耐力──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七.我们求法的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
八.我们求法的目标──留取丹心照汗青
各位同学:
今天是中国佛教研究院开学后的第一次周会,我非常高兴来和大家见面讲话。
在今天物欲横流,青年们纷纷向物质世界追求享乐的时候,而你们不同于一般人,都能够舍弃社会上的种种享受与诱惑,到本院来读书求道,实在是非常难得。
《维摩诘经》中记载舍利弗尊者向维摩诘菩萨问法的故事,菩萨问智能第一的舍利弗说:‘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来耶?’尊者回答说:‘我为法来,非为床座。’大家今天舍弃社会声色欲乐来山探究佛法,就好像舍利弗尊者一样,是为了求证宇宙人生的真理而来。古人有“立志苦不早”的慨歎,大家这么年轻就能发心求法向道,实在值得嘉许。但是凡事总要认识清楚,讲求方法,意志才能坚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就针对“求法应有的认识”这个问题,并且借用古代文人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来和大家谈一谈我们求法应该具备一些什么认识?
一.我们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词中,有两句话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为了保护国家,不怕风尘仆仆,踏遍万里云山与明月,远征沙场,我们求法也要有“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神。
什么叫做“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神呢?就是说我们追求真理要有不怕困难,不怕路途遥远的精神;也就是要有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翻开佛教历史,古来有许多高僧大德,往往为了求得佛法,千里跋涉,到处参访,甚至只要能够听到真理而牺牲了生命,也在所不惜。譬如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天遇到一位面貌凶恶的罗刹正在喃喃说到:“诸法无常,是生灭法。”佛陀听了非常高兴,这正是他长久以来所要参究的道理,于是上前请罗刹继续将真理加以说明,罗刹说:‘我肚子饿了,你肯做我的食物,我才将其中的道理告诉你。’佛陀为了求得半句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此成了罗刹的腹中物。我们也要有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
唐朝玄奘大师到印度去留学,历经风险。有一次途经八百里流沙,烈日当空,大师途中断绝了饮水,眼看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玄奘大师却发下坚宏的誓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我们求法也要有大师这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现代的青年缺少大德们这种恢宏的气度,缺少为求真理而不畏艰辛,不计利养的决心。目前佛教青年往往以常住事务繁忙,人手不够为理由,耽逸在寺庙里,不能迈开脚步来追求真理。或者以研究一经一论为满足,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离不开寺院,舍不得师父,宗派的观念,人我的是非,阻碍外出参学的勇气,好比养在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起冰雪的洗礼,永远不能成为挺拔的栋梁,如何担负得起济众利生的大业?
我们再来看看八十多岁的赵州禅师,有一次徒弟向老禅师问了一个问题:‘劫火洞然,这个坏也不坏?’禅师答:‘坏!’又问:‘恁么则随他去也?’老禅师漫不经心的又回答说:‘随他去!’事后觉得不太妥当,于是赵州禅师为了求得心中的落实,以八十高龄,仍然脚踏一双芒鞋,踩遍大地山川,目的在印证自己是否已经参悟佛法?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美谈。善财童子以垂髫稚龄,历经无数国土,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佛教青年也要有这种为求佛法不怕路途迢远,只要是佛法所在的地方,即使是海底龙宫,那怕是山关阻隔,我们也不能退缩。从古至今有不少的佛教青年,为了求佛法,飘泊他乡异国,忍受千古的寂寞和孤独,我们也要有这种走出象牙之塔小圈圈的勇气,投向无边佛法的精神。顺治皇帝在中说:“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我们要以十方丛林为我们的常住,要以佛法大众为我们的师父,不要自己束缚了脚步,做一个鄙陋无知的愚人,所以我们求法首先要有“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神。
二.我们求法的任务──万方多难此登临
我们求法有什么任务呢?佛教中常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大家今天很幸运能够来山学习弘法利生的智能与方便,但是不幸的是今日举世滔滔,一片混浊,唐朝大诗人杜甫在中描写他遭逢乱世的心情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各位上山来研求佛法的决心,这两句诗,不也正是你们的写照吗?今天是全世界大乘佛教命脉危在旦夕的时代,要发这种万方多难我登临的慈心悲愿,要以“复兴佛教,舍我其谁”的毅力,把振兴佛法的任务挑在我们的肩头。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生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经过多次的播迁与逃难,虽然环境恶劣,仍然聚徒讲经、译经,延续佛法的慧命。真谛三藏远渡重洋,到中国来传法,不巧遇到烽火迭起的乱世,几经坎坷,甚至常有丧命的危险,仍然苦心译经,为东土播下佛法的种子。我们生在一个赤流弥漫、佛法倍受摧残的末法时期,也要有历代大德们这种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的认识与勇气。
那么,我们怎样求法,怎样去弘法利生呢?一般人学习世间的知识是为了谋得一技之长,将来可以糊口维生,解决个人的温饱。而我们学佛法是为了解决众生的温饱,使他们知道怎样过佛化的生活,进而还要解决他们的痛苦,使他们了解人生的意义,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古人说:“任重而道远。”我们佛弟子,只要一天身披袈裟,就要努力于佛法的弘扬光大。在风雨飘摇的清晨,报晓的公鸡,仍然不停的叫苦,在众生沉沦,佛法待兴的今日,我们每一个佛教青年,做一个报晓的雄鸡,叫醒沉迷在梦中的大众,进一步各位更要负起中流砥柱的使命,力挽狂澜于既倒,人人担负起“万方多难此登临”的任务,弘法利生,才不枉费各位上山求法的初心。
三.我们求法的愿心──春蚕到死丝方尽
佛教里非常注重发愿,譬如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希望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享受了脱生死的常乐,又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表现菩萨大行大慈的心怀。我们平常说:“随缘、随缘”,但是我们有时失去了原则,曲解了随缘的真正含意,随着外缘而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我们更应该学习菩萨,转“随缘”为“随愿”,以愿力来庄严国土,成就大众。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愿心呢?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说得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春蚕吐丝作茧,等到把茧作好,它的丝吐光了,生命也奉献了。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虽然油尽灰灭,却为人间带来了光明。我们求法正应该具备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众的愿心。《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我们学佛的人,抛弃了个人的享受,是为了替众生服务,解决他们的困苦。做为一个佛教徒,要培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器识;要修持只求奉献不求报酬的梵行,要有为众生担荷一切痛苦,也能够甘之如饴的愿心。
诸葛亮在中,表明他忠君护主的忠诚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世间行道尚有休止的时候,至多以一生的精力从事于理想的追求。而佛教的愿心是无止尽的,我们看看《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的愿心是何等的伟大与长远:“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此愿心,无有穷尽。”虚空无穷无尽,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烦恼无涯无际,而菩萨济化众生的愿力也是无穷尽的。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度尽一切众生的愿心,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求法必备的条件。我们应该以菩萨心,发大愿行,“常做佛事,永不休息。”只要做一天出家人,就要撞一天的钟,负起震聋发瞶的责任,上求下化。大家要坚信“有愿必成”、“愿无虚发”的道理,以春蚕至死仍然不忘奉献的愿心,人人发愿为佛教奉献一切,为众生而忘记个人。
四.我们求法的功用──万里无云万里天
上面我们说要培养求法的精神,要认清求法的任务,要兴起求法的愿心,但是我们求法究竟有什么功用呢?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平常我们的衣服髒了,用清水来洗就会洁白如初;我们的心性,经过无始以来的薰染,好比染上污垢的白布一样,也要用佛法的法水来洗涤,才能将清净的自性显露出来。
禅门有一句诗偈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最能表达求法的功用。我们的心本来像一尘不染的明月,因为种种的造业,使这轮皎洁的明月,蒙上了乌云。我们求法就是要以佛法的般若智能,去除我们的愚痴,使我们证得真如自性。当我们学佛开悟之后,我们的自性,就好比朗朗无云的晴天一般,再也没有丝毫的污染,再也没有任何的牵挂。好比明月映在千条江水之中,洁白无瑕,遍照十方。又好像虚空一样,不但没有乌云的遮蔽,也没有白云的沾盖,但是却不妨碍云朵的自由飘游,这就是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我们的心胸就会开展起来,我们的智能就会显发出来,起心动念都不会有差错,而这些种种的好处,从什么地方来呢?从求法证悟而来。
近代高僧太虚大师,一生从未受过完整的正规教育,幼年出家,在普陀山几经潜修阅藏,终于开悟,致力于佛教的革新,为中国佛教带来无比的希望。大师描写他阅藏有得的情形说:“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刹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平常我们说乌云密布会遮盖了阳光,就好像五欲俗尘污染了我们的心性,而白云也一样会挡住光明。所以当我们求法,对佛陀的教理有所契入的时候,心中空无一物,泯除身心世界的差别,没有了时间空间的对待,空掉一切能够隐蔽我们清净自性的氤氲,不管乌云也好,白云也好,都要荡除干净。这样我们的自性就能像万里的晴空,片云不沾;这样我们的佛性就能像皎洁的明月,遍照千江万水,圆满光明。这就是大师所谓“泯然空寂”,没有俗虑尘想的真空境界;这就是大师所谓“凌虚影像,明照无边”的圆满境界。彷佛一面光亮的镜子,纤尘不染,能够如实地照出每一件事物。
同学们今天来山求法,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承受法益,得到佛法的功用,那么大家就应该秉着大德们苦读的精神,不计较一切,深入经藏。我们看看历代大师,寒窗苦读,深山潜修,才能成为佛教的“僧宝”。梦窗禅师说:“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春天无私的把生机给大地,但是树木花草自己却形成各种的差别。同样的,佛陀的慈爱好比和风煦日,无所不被,但是有的人学佛不悟,烦恼不除,没有办法领受求法的功用。大家学佛,要把握好的因缘,努力去除愚痴邪见,使身心能够蒙受佛法醍醐灌顶,安住在轻清和悦之中。
五.我们求法的耐力──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在和大家谈谈我们求法非常重要的认识。在我们求法的过程中,一定会遭受到种种的阻碍与打击。我们如何克服这些障碍,达到我们的目标呢?那就是要具备忍耐的力量。
密勒日巴尊者的师父,为了要磨练尊者的耐力,要他盖房子,盖了又拆,拆了又盖,稍不合适,还要饱受皮鞭的抽打,用尽种种残忍无人道的方法来为难他,而尊者终于能够忍受常人所无法忍受的无理折磨,当生证得阿罗汉果位,成为一代上师。法远禅师千里迢迢到叶县归省禅师那里参学。归省禅师不接见他,把法远禅师关在寺院门外,并且向禅师泼了一盆冷水,法远禅师彻夜站在门外,忍受冷冽严寒的风霜,虽然身上的水滴结成了冰雹,仍然无法打消他求法的意志,他说:“我为求道而来,一盆冷水,怎么就能够挫折我求法的决心!”终于感动归省禅师传法给他。我们求法正需要这种忍受无情无理的耐力。
法显大师到印度求法,同行本来有十数人,路途上,同伴有的病倒了,有的冻死了,有的返回中原,最后剩下大师只身到了印度,忍受没有伴侣的痛苦,几经辛苦,取得经典。我们求法也要具备这种忍受无伴侣的耐力。
唐诗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说我们遭遇困境的时候,不要绝望,只要有坚韧的毅力,必能绝处逢生。我们求法要有忍受一切致命打击的勇气,无情无理要忍,无伴无侣要忍,无智无力也要忍,甚至无钱无物也能甘之如饴,不变初心。好比在深山幽谷中行走,走到穷途末路,如果能坚持最后一分钟,必能化险为夷,再现奇迹。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成功往往属于坚持到底,最具有耐性的人。事实上,一切的困难正是来冶炼我们坚毅的志向,考验我们是否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松柏不经过严霜的冰冻怎么会苍劲峻逸?寒梅不经过风雪的浸袭怎么会高洁清香?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经得起一切考验的人,成就自然归于他。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偈:“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描写石灰从深山提炼出来,经过人工敲磨,高热熔解,最后制成石灰,把家家户户的墙壁粉刷得洁白无比。石灰能够成为住家的宠物,那是因为它经得起锤炼、焚烧、粉碎,我们求法也要具备石灰这种经得起千锤百炼的耐力。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伟大的人物要成其为伟大,接受种种的煎熬锤链是在所难免的。长在石缝中的小草,仍然那么欢悦的展现它的生机,一切恶劣的环境,能使我们更坚强、更茁壮;一切的磨难是我们求法的逆增上缘。环境越不好,我们要愈忍耐,处逆境而能心平气和,不被情绪左右了我们求法的目标,改变了我们对人生的决定。同学们平常拜佛的时候,对三宝祈求什么呢?希望获得供养?被人恭敬?一切顺适如意?在我总是祈求三宝,让一切的苦难、迫害、挫折都降临在我的身上。越是艰难的环境,对我个人越具有激励上进的力量,同学们今后要负起弘法的任务,也要具备这种安于逆境的耐力。
儒家说:小人不能久处约,也不能长处乐。刚才和各位说了那么多的道理,无非要同学们能够安于逆境,但是处逆境难,处顺境更难。逆境会挫折一个人的志向,顺境会腐蚀一个人的性情,所以我们不仅能处逆境,更要能处顺境。求道的人应该视声名利养为畏途,所以出家人应该安贫乐道,要知道物质愈贫穷,精神愈能富有。
古人又说:“大器晚成。”有的青年学业尚未成就,就急着当住持,收徒弟,好比树木还没有长好,就砍下来用了,这是不能成为栋梁之材的。鸡孵蛋如果还不到成熟的时候,即使把蛋啄破,也不能孵出小鸡来。饭还没有煮熟,把锅盖打开,就吃不到香喷喷的白饭。所以说:“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我们求法要沉得住气,忍得住苦,耐得住劳,这就是佛法“定”的功夫,这样才能成为大器。
六.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朝诗人白居易非常关心民间疾苦,诗中曾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既怀念远在他方的兄弟,又感时运的蹇难,表现他悲天悯人的胸襟。我们求法也要具备“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大悲心。
什么是求法的悲心呢?有一次非常有修行的维摩诘菩萨生病了,许多大菩萨赶着去探病,维摩诘菩萨告诉大家说:“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菩萨生病是因为众生有病的缘故啊!众生害了什么病呢?众生以苦为乐而不自知,以假为真而不自觉,众生害了愚痴、贪爱、瞋恚的病,而仍然没有察觉。菩萨看到众生生病,好像自己也害了病一样,兴起无限的大悲心,要拯救他们出离痛苦的渊薮,所以说:“菩萨病者,以大悲起。”这就是一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慈悲心。
众生的痴爱病,要用什么药来医治呢?要用佛光法水来医治他们身上的毒瘤,所以我们慈愍众生的痛苦,就要学佛法,因为佛法如良药,能治百病;佛法如利箭,能除百障。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天下的人都能够各得其所,享受大同世界的安乐。而佛门更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有法界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只要众生在受苦,就要怀着大悲心去救度他们。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观世音菩萨驾着慈航,闻声救苦;常啼菩萨的悲鸣,都说明了佛菩萨慈悲的心怀。在菩萨的心目中,众生受苦,比自己受苦更难过,所以菩萨愿意为众生做马牛,所以菩萨慨然有济世行慈、舍我其谁的大勇猛与慈悲心。只要有一众生尚在沉沦,菩萨是不忍心证入涅槃的,因为众生无尽,所以大悲心也无尽,这种无边众生誓愿度的悲愿,正是菩萨大道心的诠释与说明。
唐朝监真大师,悲愍东瀛没有戒法,应日僧荣叡的礼请,率众到日本弘扬律宗。航程中几次遇到狂风飓浪,大师几乎丧生,后来甚至被人诬害为海盗,饱受牢狱之苦,弟子中信心不坚定的背叛了大师,但是大师愈挫愈奋,本着“为大事也,何惜身命?”的悲心,力排艰难,把佛法带到日本,兴建了唐招提寺。这时大师已是六十七高龄,双目失明的老人了,但是日本文化却因为大师的苦心而盛开了美丽的花朵。监真大师在中国德高望重,受到大家的恭敬,他为什么甘冒一切风险,忍受众多的灾难,到日本去弘法?那是大师悲天悯人的慈悲心促使他的啊!我们缅怀古德风范,重要的是,能和他们的言行相应,也具备救世救众的悲心。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学佛菩萨救度众生的悲心,解决众生的烦恼,作他们的依怙,作他们的良师。我们学佛如果没有佛菩萨这种普济群伦的悲心,就失去我们学佛真正的意义,一切的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应,就是邪道。
同学们有求法的认识,求了法更要以大悲心,把佛法布施给众生,以无限的大悲心,不论愚劣、顽强的众生也要度尽他们。好比太阳有了热能,把光热遍照大地,本身的热能不但没有减少,大地因此而获得蓬勃的生机,我们学佛也要如此,把佛法的慈光,甘露的法水,普施给大众,让大众也能得到佛法的滋润。
七.我们求法的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做一件事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除了有远大的目标,周密的计划,更需要讲求方法。好比登山需要向导,航海需要罗盘,我们求法也要有好的方法,才不会盲修瞎练,误入歧途。
我们求法应该具备什么方法呢?那就是李商隐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方法。什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方法呢?就是要我们向佛法求,不向世间求;向了义求不向不了义求;向内求不向外求。常人总有一个毛病,骑在牛身上寻找牛,自己本身具足的佛性,不知道去显发,却拼命向外攀缘,好比海底捞月,好比掘地觅天,结果离道越远。二祖慧可“安心”的公案,印度女子找头的寓言,就是告诉我们求法要向自己内部求。
禅诗中描写常人颠倒说:“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寻春何必踏云,春在何处?春就在自家的庭院里。我们求法好比寻春,不假外求,向内心求;不向远求,向近处求。万法归于何处?万法唯心所造,万源归于一心。所谓“来自万水千山外,又向千山万水归。”
我们的心好比工厂,能够制造各种的东西,有清净的,也有污浊的。我们求道就是要把这颗原来具有真如佛性的心,去掉它的尘垢,恢复它“一点通”的“灵犀”,还给它光明的本来面目。好比除去浮云的明月,重现它的灵明。当我们的心清净无染的时候,就能够像月亮一样,如实的观照事物的实相,这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的佛心佛性。所以我们求法首先要从“心”着手,好比擒贼先要擒王。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道就是要把散逸心、放荡心抓回来,把污秽心、俗虑心去掉,成为清净心。
我们求法的方法在“用心”,从“平常心”去下工夫。什么是“平常心”呢?有一次弟子问长沙景岑禅师:‘何谓平常心是道?’禅师回答说:‘想睡就睡,想坐就坐。’‘我不懂你的意思。’‘夏天找荫凉处,冬天坐火炉边。’道不在奇异,而在日常生活中平实的表现。夏天找荫凉的地方,冬天坐在火炉边烤火,本来是极为自然的事情,我们因为种种的造作,舍本逐末,视本然为奇特,以为不怪异神奇就不是道,而不知道佛法就是“饥时吃饭,倦时睡觉”的日常生活。我们希望成佛成圣,首先就要把人做好,人做好了,成佛作祖就有份了,所以我们求法要从日常生活中去用心,把佛法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表现我们心性中最纯净的一面,做到“平常心是道”。
八.我们求法的目标──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船只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如果没有舵,就会迷失方向,我们求法如果没有目标,就好比船没有舵一样,随时有覆舟的危险。宋朝文天祥在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为了坚守气节,不愿成为亡国奴,虽然元将以威利相逼,最后仍然以身殉国。我们求法也要有这种“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教舍生的目标。
唐朝智实大师因为皇帝请客,把道士列在僧伽的前面,大师为了护持僧团崇高的地位,甘冒忤逆圣意的危险,遭受到杖责的酷刑。有人问大师说:‘你为什么要如此呢?明知是不可为的事,难道你不识时务吗?’大师说:‘我为了使后世知道,唐朝还有出家人在为佛教力争尊严的道统啊!’大师所以不怕牺牲生命,是一股护教护法的赤忱在激励他。我们学佛的人,一旦遭遇佛法慧命受到戕害的时候,也要效法智实大师,为教捐躯,使“后世知民国有僧耳!”
人生自古谁不经过死亡?谁不喜欢长生不死?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所追求的真理遭受摧残的时候,自古来只有舍生成仁,没有贪生害义的。生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是有智能的人对死亡,却有脱俗的看法与选择。飞禽走兽为争食物而拼命,凡夫俗子为求财利而丧生,而求道的人为了护持真理于不坠,财利性命都可抛却。几年前,越南政府迫害佛教,许多出家人和在家信徒,为了向政府抗议迫害佛教,争取信仰自由,引火自焚,尤以广德大师在烈炎中端坐不动,引起举世的震惊,这种为教而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以碧血丹心护教的举动,是我们身为佛陀弟子所应该具备的。尤其在二十世纪的今日,赤焰弥漫,佛教倍受迫害,大陆上已经没有佛教、寺院,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挺身而出,为教效命,为教争光。
人生的意义不在恋栈长寿,也不在尸位永生,应该是如何发挥我们有限的生命,把它的内涵做无限的扩充。我们看看火花,虽然瞬间消灭,虽然那么短暂,但是却为人间留下灿烂的光彩。我们求法的人,也要以我们的赤忱丹心为佛教写下光辉的一页,人人都有做灯蕊、灯油的认识,只要佛法的无尽灯能够传承下去,虽然我们这一盏熄灭了,但是佛法的心灯,却因为我们的奉献,灯灯相续,永远照耀于宇宙。
今天和大家说了那么多的话,希望大家要坚定信仰,认识自己的任务,拿出青年们的热情,努力求法、弘法。古人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大家对求法有清楚的认识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实在去力行,否则说食数宝,画饼充饥,对佛法还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大家勉励!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