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89)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唯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一日,】时间已经到了。经过好几年,行昌行刺这件事情已经平息了,大家已经遗忘了,风声已经没有那么紧了,他就来拜见六祖惠能。【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并不是没有感情。我们常讲的大爱慈悲,这一种的情谊才是真正的慈悲。【曰:昨】指以前。【蒙和尚舍罪,】别人犯罪,你愿不愿意宽恕别人?宽恕别人吧!以因缘来讲,你过去对别人怎么样,所以别人才对你这样。纵使你过去没有对不起别人,别人对你这样,你也应该宽恕别人。你的心不宽恕别人,就等于把恨放在你的心中。【今虽出家苦行,】什么是〔苦行〕呢?是不是早上起来劈柴,然后煮饭、担水,一天到晚工作,就像阿信一样?这种苦还不苦。什么叫苦行?你一天到晚被人家排斥、糟蹋、看轻,被折磨、刁难。今天我们最苦的就是我们的心,而不是身体。〔苦行〕,就是你要在逆境当中修行,在修行当中一定会遇到很多人来折磨你。苦是苦这里,而不是说「我的工作这么多」啦!如果我们身体不错,做那么多工作是不会累。如果别人都对我们很好,我们每天做很多工作也会很愉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于感觉好或不好。今天最苦的就是别人折磨你,这一关过不去,修行就不会成就,也就是说你被境界打败啦,不管到哪里,去公司、去参加团体、去出家也一样,人与人都是彼此互相折磨,说彼此互相精进也对,互相折磨就是精进,顶得住才是精进,顶不住你就离开。不是这样吗?所以你们要好好修行,要在境界当中修行,境界一定会折磨你。你要注意听,你休想会遇到什么好的境界,你走到哪里一定会有人折磨你。你对〔苦行〕真的能够体悟,修行才能够契入,不然没有办法。你悟到了,悟道的人承受得了,因为那个苦也不再是苦了,所以他也没有受跟不受的问题。当一个人达到这样的程度的时候,他不但不会被别人击倒,他还会感动很多人,就像《法华经》里面的常不经菩萨,见到别人都跟人礼拜,有些人尤其是出家人会排斥他,甚至拿石头丢他,拿棍子打他。那些人跟常不轻菩萨结下因缘,因为他们伤害常不轻菩萨,所以到最后都堕地狱,但是在地狱受苦之后,又成为常不轻菩萨的弟子,常不轻菩萨最后就成释迦牟尼佛。
【终难报德,其唯传法度生乎!】这个〔报德〕以行昌来讲是报六祖大师的恩,以佛弟子来讲是报佛恩。我常说十二个字:「知过改过无过,知恩感恩报恩」,前面说的是忏悔,中间是正见,最后就是付出行动。你怎么去报恩呢?我现在讲一个最实在的:我们如何报父母恩?父母亲生你养你,就是希望你做个有用的人,有用的人的定义就是对这个社会、国家、众生有利益,所以上至总统,下至清道夫,都可以成为有用的人。这句话你懂了,人生这条路才不会难走。你们年轻人过得不快乐,跟你内在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所以会受苦。有用的人,就是按照你的能力、实力,在各行各业好好地发展。上班是利益别人,创业也是利益别人,就这么简单。至于收入多少,是跟你的付出、跟你的条件成正比的。报父母恩,就是你要利益别人,这样父母亲才没有白生你。一样的道理,你要报师父的恩,报老师的恩,就是要〔传法〕,就是将正确的观念告诉世间的人。世间法和佛法都是一样的。
【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有时候你听他们在问问题,就觉得奇怪:「我没有怎么学我就懂,他学那么久怎么不懂?」这代表我们常常误认我们懂,其实我们不懂。有时候你看公案常常有这样的误认,但事实上就是不知道你不懂,你误会你懂,所以你不会去了解这个问题。因为你认为你懂了,你就不会再探讨也不愿意再深入。下面这个公案不好懂,我不知道看了几百遍,也只是略知一二。六祖大师可以这样讲,你不敢这样讲,就好像我说,赵州和尚敢讲「狗子没有佛性」,你不敢讲,你只敢照本宣科说众生皆有佛性,所以连狗子也有佛性。换个角度你不会讲,因为你没有透彻;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回来是你不敢;再来,是你死板,经典那样讲,你就记下来,就认为你懂了。你被文字转了,被经典转了,不明白佛的意思。【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六祖大师这样回答,很多人就混淆了。六祖大师说佛性是〔无常〕的,这样跟我们的概念是相反的。六祖大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后面才来讲。【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我们的心,一看就是无常,为什么六祖大师说〔常〕?就是我们这颗〔分别心〕,就是这颗妄心和生灭的心是〔常〕,这样讲我们听不懂。【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就是:「六祖大师您现在所说的,跟《涅槃经》所讲的刚好相反。」【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他是有传承的,他传承弘忍,是第六代祖,怎么敢违背佛经,怎么会违背佛的心意呢?【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讲得越透彻越听不懂。行昌先提出他的佐证。【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这是六祖大师提出的佐证,他曾经听过无尽藏比丘尼诵《涅槃经》,他也曾经为无尽藏比丘尼讲过《涅槃经》,「现在为你讲也是一样,不会讲错。」【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既然他能够成为一代的祖师必有他的来历。要注意〔委曲〕这个字,有时候有些道理已经讲了好几百遍,你都听不懂,就请师父委屈开示。接下来要讲的这一段就是重点。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佛经分明写说〔佛性〕是〔常〕,但我们的心是无常,他是按照经文讲的,但他不懂释迦牟尼佛真正讲的涵义。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只懂经典就是这样讲,佛讲的就是对。佛讲的当然是对,但你不明白佛讲这句话啊。现在六祖大师讲这一段的意思,就是他说他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因为他讲的「无常」事实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真〔常〕,相反地,他讲的〔常〕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常」的意思。行昌听不懂,我们也完全听不懂,因为我们的脑袋就是逻辑思考,就是二分法。〔常〕是什么?是本体,佛性是本体的意思,你的脑袋就是「佛性是本体」,所以叫〔常〕,所以才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那「无常」是什么?就是现象跟作用,就是变化,就是无常。你的脑袋就会告诉你:假设常是体,无常就是用,假设常是性,无常就是相,你的脑袋就硬生生把它拆开。什么叫〔常〕?「众生皆有佛性」就是常,本体。什么叫无常?我们每个人的长相、作用不一样,叫无常。你的脑袋就只会想「常是体,无常是用」,这叫二分法、叫逻辑。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因为经典有这样记载,你的思想就一定会坚持这样的知见,这样就是执着。比如说你认为赞美别人是对的,骂别人是不对的,从小你的老师、父母都这样教你,当有一天你出社会之后,这样的观念很强,有一天,当有人违背了,你就不能够接受。但是,赞美和责怪难道是不一样的东西?难道是两个吗?体跟用你说可以拆开吗?不能够。性跟相岂能够拆开!你现在看这个盆栽是现象还是作用?是现象?那有没有本体?你会说它没有本体吗?它的本体就是空,有没有空?空是什么?空难道是空气吗?空就是佛性啊!这个盆栽有没有佛性?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法皆是佛法。但是你的知见就只停留在:「我只看到现象和作用,我没有看到本体。」所以你没有办法看到真相。作用就是本体,现象就是本体,作用也等于本体也等于现象,本体也等于作用也等于现象。你可能听不懂,完全乱掉了,所以你们是初学者要跟你们说这两者分开,比如说我们的肉体就是现象,佛性就是本体,因为这样容易听懂,但是深入讲听不懂。我讲一个佛学重要的概念:「空」这个字,你说是现象,还是作用,还是本体?一般人的概念都会讲本体。但是《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跟你们讲这么清楚,你们却说是本体。它只有本体吗?没有包括现象吗?它没有作用吗?这三个都是空,听懂吗?我现在解释给你听,空是本体,对。我现在从三个角度跟各位解释「空」字:第一个,从本体的角度,空就是本体,本体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我从第二个角度,从现象的角度来解释「空」,现象是从哪里产生的?如果没有空的变化,它怎么能够产生现象?所以有一句话就讲,本体就是你们所讲的性空,现象就是你们所讲的缘起,就是「缘起性空」,这就是「体跟相」,就是「性跟相」的意思。再从现象来解释空,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所以现象的当下有本体。所以,不可以说缘起是缘起,性空是性空,这样讲的话就不应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们不是一天到晚在念《心经》吗?空从作用的角度来讲,空的意思就是没有障碍,这才能够变化,这就是起作用,这个用就是变化,就是我们所讲的无常。「空」这个字可以包括体相用,但是一般在学佛的人不能够这样认知,一般人没有办法这么体悟。空不可以拆开,它可以同时展现,如果这个概念你不懂,六祖大师讲这一段你就完全听不懂。
【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现在六祖大师讲的是〔无常〕,事实上他要表达的是〔真常〕。〔无常〕是什么?如果我们直接讲〔真常〕就是从本体来讲,但现在六祖大师是从作用来讲,他是「由用归体」。我们现在以现象界来讲是凡夫,如果是常的话,凡夫永远就是凡夫,我们何必学佛?!坏人永远是坏人,好人永远是好人,发菩提心的人永远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永远不发菩提心,那我们为何必学佛呢?这样对吗?若佛性是常,这个常就是死结,就是死常,它是固定的,是不变的,那糟糕了!换句话说,如果出生在卑贱的家庭,永远是卑贱,就像印度过去的种性制度。所以六祖说〔无常〕的意思就是大家都有机会成佛,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佛性,你怎么会成佛?所以绕回来讲众生皆有佛性,你才能成佛嘛,这才是佛要讲的真正的道理啊,所以他从作用回归于本体。我讲一个事实,从这个作用,这叫缘起,从缘起当中你领悟到空性,这叫做从用回归于体。那换个角度,我也可以从体延伸到作用。比如说,父跟子难道永远都是父跟子吗?不对,父亦是子,子亦是父。比如说你有一个孩子,你的孩子有一天会当别人的父亲,你现在是父亲,事实上也同时是别人的孩子,哪里是父就是父,子就是子?!他不是死的,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但我们的脑袋不是这样,我们的脑袋认为:「我就是父,你就是子。」因为我们不懂从孙子的角度来讲孩子,这样孩子是父亲。所以,父亲跟孩子不能拆开,譬如:「我是别人的孩子。」和「这个孩子又是别人的父亲。」这个「我」跟「孩子」是同一个人,所以才叫做不异。不异的意思就是不离,色不异空,就是现象不能够离开空的本体,空的本体也不能够离开这个现象,它们本身是不可以分开的,所以叫「即」,即就是即是的意思。
你不要以为这个概念很好懂,我们的脑袋就是有死结,我们认为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懂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问题。那糟糕了,你会掉入一个陷阱,比如说,你跟你的儿子,你认为:「你是我生的,我一定比你懂,所以你一定要听我的。」这样的观念是错的,因为他执着自己是孩子的父亲。我们两个是朋友不行吗?如果想成︰「我跟我的孩子是朋友。」相处、沟通的模式就不一样,彼此的关系一定会更好。如果父亲执着他是父亲,孩子执着他是孩子,这两个人都有病。当老板的执着我是老板,当员工的永远是员工,这样劳资就站在对立面。实际上,现象是假名,「我是老板你是员工」,「我是父亲你是我的孩子」,这都是暂时的,是假名。我们并不否认你们是父子关系,而是说你不要执着。学佛法,如果执着没有破,你就不会悟。释迦牟尼佛的法只有一个用意,就是破你的执着,所以东讲西讲,因材施教,善巧方便的目的就是要破你的执着,只要你不执着,懂得空的道理,就会有很高的智慧,就会有慈悲心。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一定能够从各种角度为对方想。
【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这一段刚好是相反,这就是由体发用,现在从本体的角度来解释产生作用。这句话就是说,所有的万物,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就是说都是生灭的。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但这样的佛性就不能够遍一切处,就是不能够普及所有的一切,意思是说假设一切都是〔无常〕的话,那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死轮回的,那「众生皆有佛性」怎么成立呢?那是不能够成立的。前面那一段六祖大师是鼓励所有的人,你只要愿意学习就能够成佛。后面这句话就是说众生皆有佛性,生死轮回只是一场梦,只不过你的梦还没有醒,所以你在轮回。现在从这个角度,从体讲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从用讲体。这样的概念是千变万化,以此类推,比如说一对夫妻吵架,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怎么样讲才有理?对公说,要从婆的角度讲给公听;对婆说,要从公的角度讲给婆听,两个人才能够释怀,这样就有理了。不然,对公讲公的理,对婆讲婆的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老师跟学生发生争执,对学生要从老师的立场分析给学生听,对老师来讲,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现在家长跟老师的立场不是常常对立吗?难道只有两个角度吗?不止啦,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或从社会的角度,观点再大一点,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事情。你不要执着一种概念,但叫你不要执着那个概念,并不是说你那个概念是错的。不要执着路见不平,但不代表路见不平是错的。用什么角度来讲都对,只要你讲的他能够接受。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么善巧,太死板。他执着,执着「我只用这一招,我对我儿子、对我太太、对我爷爷奶奶,或做生意都用这一招。」要无招嘛!无招就是空,哪里有什么招?所以有的东西当理解了就是理解,当你不理解,你讲的东西都是有障碍,有死角,有盲点的,因为你没有通达。比如说,佛法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你这本经在讲什么,比如说教《金刚经》不是教《金刚经》在讲什么,而是说《金刚经》可以帮助你吗?纵使很会讲,写很多的书,但这经典根本不能够帮助你,这有用吗?你今天去看病,原则上就是要把你的病治好,刚开始可以先了解是什么病?为什么要开这个药?你了解了之后就要按时乖乖地吃药,不要迷失你的方向,因为你当初为什么去看病?就是想把病治好嘛,这是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有一天我愿意也当个医生,换我来治别人的病。」你当初为什么要研究佛法?你研读佛法的方向,你认为你是正确,但事实上你可能是不正确的。你很认真地做早晚课,诵很多经,以为读多少经典就可以有多少功德、消多少业障,有一天就会开智慧。照理讲你应该很认真地破除你的执着,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从这里下手?如果说《金刚经》诵一万遍之后,智慧突然会打开。我告诉你:「我错了,我认错,我愿意改!」这当下不是生智慧了吗?换个角度来讲,我不是说诵早晚课没有效,而是说做早晚课之后何不直接了当地破你的执着?你现在做早晚课可能也是破你的执着,因为你懒惰,做早晚课让你精进;或是做早晚课让你修禅定;或是让你更明白经中所讲的正知正见,这样就是对的,不然就是不对。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乃说偈言: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八倒〕就是八种颠倒,包括两类人:第一类就是凡夫跟外道,像我们就是凡夫,有的是对佛法不了解的外道,就是对真理不了解的。这里说执着于〔邪常〕,这个〔邪〕就是不正确,偏差的意思。在原始佛教当中,尤其是《阿含经》,常讲的几个名词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这就是原始佛教的观念。我们众生不明白世间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常常都是计〔常〕,就是执着,当作它是常在的,所以都会执着,不愿意去面对种种〔无常〕变化。〔无常〕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它是一个真实的现象,所以你不要付予无常任何的情绪。就像日升日落,你不需要付予它任何的情绪。苦即为乐,很多东西明明是痛苦的,欲望是痛苦的,但却偏要去追逐欲望,因为你认为它是快乐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情都是这个样子,你没有看穿,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你应该去看穿它,不要再被它骗了。第三,无我即我,我们今天之所以有自尊心,有痛苦的来源,就是对「我」不了解,对这个生命不了解,所以我们潜意识会抓住一个我。六祖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对这个「我」不明白,我们认为有这样一个不变的「我」,所以认为肉体藏着一个灵魂,认为我们有一个东西,这就是潜意识的执着。再来,佛讲的不净是叫你对你的身体不要执着,这个「我」,包括身心潜意识的概念,这个不净就代表身体。事实上有的人一辈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为这个身体打拼,你要健康,你爱美、要保养、还要瘦身,甚至买衣服、化妆品,辛苦了一辈子,几乎超过一半的金钱时间都是为了这个身体。但你不明白这个身体是不干净的,我们的身体会流汗、有味道,从外面到里面,五脏六腑,有屎、尿、脓、血…之类的。佛讲这个并不是叫你讨厌你的身体,而是不要执着你的身体。我们不是叫你讨厌别人,是叫你不要执着别人。我们总是会认为「这个身体是很干净,是我的。」这都是因为你没有认识清楚,所以会执着,这是凡夫或对佛法不认识的人。二乘人跟众生的观念刚好是颠倒,因为他有进入佛法,佛跟二乘人说〔无常〕,所以二乘人就执着无常;佛说苦,他们就执着苦;佛说无我,他们就执着无我;佛说不净他们又执着不净,这都是执着一边。对苦跟乐、美跟丑、好跟坏、生跟死、贫贱跟富贵,这些两边对应我都不执着,了然于心,就跳开了。两边都跳开不执着,这个「真」就是真相。完全不执着的状态就是《涅槃经》讲的「常乐我净」,这是世尊在涅槃以前讲出来的真相。不要我讲这八倒你才懂,以此类推,世间所有的概念都一样。你只要能够不执着,怎么应用都对。不需要去执着,就是佛要讲的重点,当你彻底不执着的那一刹那就开悟了,彻底地把你内心的障碍放下了,你就「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就通达了。不是我形容它什么状态,而是你彻底地做了,你就到达了。所以〔八倒〕,倒就是颠倒,佛经常讲颠倒的众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六祖说,佛在《涅槃经》,这本经叫〔了义〕,也就是究竟,讲得透彻。所以我们说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也就是:你所学的东西有没有学得很透彻?你所学的理论是不是佛最圆满的理念?还是你学到的是佛权巧方便的说法,就像二乘人的理论,有时候是权巧方便。但你也不可以说这样的理论是错的,而是针对层次还没有到了义经典的人这样讲,他才听得懂,他才受用。这里讲〔破彼偏见〕,这个〔彼〕并不是只有指二乘人而已。凡夫跟外道执着一边,二乘人执着另一边,他们都有各人的偏见。佛在涅槃时,就直接了当地讲出真相,就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真常〕就是性空,〔真乐〕就是极乐,〔真我〕就是自在,〔真净〕就是清净,这叫极乐世界啦。【汝今依言背义,】人家这么认真的人,都会误会经典。像我们这种不认真的人是不会误会经典,是根本不懂,所以连误会的机会都没有,人家拜就跟人家拜,人家说做什么就跟人家做什么。〔依言背义〕,佛所说的话变成文字就变成经文,我们读了这个经文反而违背了佛意,自己都不知道。【以断灭无常】断见。【及确定死常,】常见。这里就只讲一边,把它说死了,不能够〔无常〕跟〔常〕通,不能够通达。体跟用不能通,性跟相不能通,体相用不能够圆满,所以才叫〔断〕,才叫〔常〕,各执一边,【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圆妙〕就是整体,就是彼此,它是既同又不同。哪里同?从本体的角度谈什么都同。从现象跟作用来讲,事实上是有它因缘变化的不同。但是这两个本身又是交错在一起的,所以是错综复杂的,但你都要了解,这叫〔圆妙〕。〔最后微言〕,因为是《遗教经》。【纵览千遍,有何所益?】你若是不懂,纵使读〔千遍〕,事实上也是不会懂的。我们今天讲经,不是一句一句翻译给你听,而是跟你说佛法是讲什么,一点给你点开。就像前面所讲的一个概念,你今天研究佛法就是要破你的执着,你不破执着就是在耽误自己。【行昌忽然大悟,乃说偈言:因守无常心,】关键在〔守〕,守就是执着,佛说〔无常〕,我就执着无常;佛说常,我就执着常;佛说既非无常既非常,我就执着既非无常既非常。释迦牟尼佛静静地不说,你也听不懂。这句话就是已经表现出:「我读了佛法,结果我执着了这些名相;在我还没有学佛法之前,我的内心充满无限的执着。」【佛说有常性。】破执。佛不是只有说无常这个名词,他也说心啦,空啦这些名词。意思就是:「因为我执着无常,佛说〔有常〕来破我的无常。」重点就在这句话,佛所说的法就是要破我的执着。无论佛怎么讲,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经典,东讲西讲,就是叫你不要执着,他用他的方式来破你的执着。这两句话你要会解释,否则你自己去看白话文,你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两句话已经把佛要表达的东西跟你讲了。【不知方便者,】你不明白佛所讲的权巧〔方便〕的法。什么是佛所讲的权巧方便法呢?一切都是权巧方便。大家不要以为二乘就叫权巧方便,大乘就叫做究竟了义。不对!佛告诉你,讲大乘、小乘还不是权巧!讲不了义跟了义还不是权巧!他讲任何的概念都是权巧,难道你不明白吗?就好像我教你招数是权巧,有一天告诉你无招胜有招也是权巧。〔不知方便者〕讲的就是我们,我们不明白佛法真正的内涵,释迦牟尼佛真正的苦心,祖师大德真正的用心跟智慧,他告诉你我们不明白他的〔方便〕。【犹春池拾砾。】〔春池〕就是春天的池塘,鱼儿在其中悠游自在,就代表我们本来是自由自在。你不明白在这个悠游的虚空大海当中,我们就像风像云一样地自在。我们不懂得这一种的观自在,我们看不到〔春池〕,看不到极乐世界就在眼前,看不到处处都是善知识,处处都是佛菩萨,我们在忙着捡石头。就好像有的人到马尔代夫,一看到沙滩上的石头很漂亮,就开始捡石头,一颗颗捡,捡三个小时。奇怪,你是去那里度假吗?有的人去瑞士,就去购物。我们从一些观光旅游报导,就知道有些人的旅游品质很差。东西买得到,大自然的景色买不到。你到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你买不到,你到西藏,西藏你买不到,但是你没有看到这些景色。我们人生还不是一样?!我们现在在捡石头你不知道吗?你这个月捡多少?「师父,我这个月捡三块石头,赚三万块。」我以前刚退伍时做业务,下午四、五点,想说这时候美术馆人应该还很多,有人就有我的客户,我就去推销。但是我推销了三个客户之后,我就把皮箱摆在旁边,坐在那边觉得很落寞:为什么这段时间别人可以带着小孩在草地上慢跑?为什么可以穿着短裤遛狗?为什么那对老夫妻手牵手散步?他们为什么可以享受此时此刻?而我现在要忙着赚钱,不懂得享受?钱不是这样赚的,所以我很难过,觉得这不是我要的人生。该赚钱的时间你去赚,但是该度假、该休闲、该散步时你要好好地去享受。人生的状态你现在看到什么?春天的池塘你看得到吗?你看到的都是烦恼,垃圾和障碍,你看到的都是你不想看的,这不是悲哀吗?我们众生就是这么悲哀。〔春池〕是代表自在,〔拾砾〕是代表尘劳,在红尘当中劳心劳力。人家开悟之后,讲的偈都是很有名,很有意思的。
【我今不施功,】佛性不是修来的,是你悟就有。佛性本来就存在,是你过去遗忘它了,你现在知道就好了。他为什么能够〔不施功〕?因为他明白了,所以他能够无为,能够放下,所以当下就佛性现前。【佛性而现前。】这叫本来面目现前了,你看到你就是虚空,你看到本来无一物。【非师相授与,】虽然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虽然听闻佛所说的法,但是我的佛性并不是别人给我的。【我亦无所得。】没有因为你开悟你就得到什么,因为那是你本来具足的。「唉呀,原来我本来是这么幸福快乐的人!」幸福快乐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你现在发现到的。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读禅宗的东西?因为他一看到,就说:「啊,这个就是我想要的!」你想要什么?你想要懒惰吧!不用修最好啊!要不要修?要。怎么修?你不执着就好了。不执着是要修还是不要修?你自己想。何必再创造一个概念互相矛盾呢!你要知道,你一定要相信有人可以刹那开悟,你也一定要相信我们忙了几辈子也没有开悟。那有窍门,你真懂它吗?你现在在执着,就代表你对真理没有透彻。否则,你通达了,不用等,你当下就放下了。说是放下亦是骗你,放下本来就是假名;说梦真实亦是骗你,梦本来就是梦,哪有什么真不真实的问题?所以梦醒不就好了吗?所以不执着不就好了?说是这么说,什么时候做得到?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我们是多生累劫这样若。你要看佛经写的东西,它有它的道理,它不是乱写的。有人讲:「奇怪,翻译的人怎么翻?就若七日就好了,为什么要从若一日,若二日…?」它的意思是有的人一天就开悟,有的人要两天,有的人要三天…,根器比较差的,要七天。你看我们超过多少天了?所以你不要以为这样翻译很啰嗦,它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真的有人这样就悟了。你看了《六祖坛经》,你看中国这么多祖师大德、禅师,证明真的就有人悟了。【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六祖大师知道他开悟了。所以为他取法名。【彻礼谢而退。】读公案就看你怎么去读,有时候你会越读越有信心,有时候你会越读越气馁,「人家都这样,就我没有办法,我不看了,我不是这块料。」那你是哪块料?「我还是老实就好。」你能够老实得下去吗?不要骗我啦。真理不彻,心要死很困难。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捡石头,那不捡才不困难;如果你说我捡的是黄金,那你还是会执着的。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