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佛经串讲04--关于实修步骤的主述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上一次,我们学习了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三藏十二部,一个是五时八教。这些内容,对于学佛时间比较长,对佛法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才不是陌生的,才不是很难懂的。
可是,对于学佛时间不长,没有全面学习过佛法的人来说,理解这些内容,还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所以,对于佛法知识了解不多,理解不深的人,回心自警,识自不足,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习佛法知识,也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这是一条唯一的自利途径。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偏重于理方面的知识。而理事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今天,我们转入事方面的知识,来进行学习。主要谈谈关于实际修行方面的步骤的问题。
对于初学佛法的人,由于没有真正搞通佛法,所以认识总是很有限的,对于佛教和佛法的信心还没有坚定的树立起来,力量也不充足,所以就需要皈依三宝,得到三宝的匡正扶助,才能更好的成就道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皈依三宝方面的知识。
什么叫做皈依呢?所谓皈依,就是归顺依靠的意思。我们这些一般的凡夫俗子,在很多生很多世很多劫以前,迷失了自己真实的心性,在生死的大海里不断的轮回,受尽了无量无数痛苦的煎熬和折磨。这就好象一个很小的孩子,很小离开了父母,没有父母的关怀和庇护,于是到处流浪,时时受饥受饿。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怜悯众生,如同父母怜念自己的孩子。现在我们这些流浪的孩子,突然找到了父母,我们就该回到父母温暧的怀抱,就应该皈依三宝,结束我们流浪受苦的日子。
要知道,我们所皈依的对象,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其他的。第一皈依佛,更不皈依天魔外道。第二皈依法,更不皈依魔外邪教。第三皈依僧,更不皈依魔外徒众。我们一般的人,在皈依了三宝之后,才算真正进了佛门,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
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应该听从佛菩萨的教导,应该听从师父和善知识的教导,努力的学修,让自己走于正道。我们皈依三宝以后,应该保持对三宝的信心不变,永守不渝,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我们常得亲近三宝,住于佛法正道。
我们自皈依佛后,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这是实在的情形。如果我们不受三皈,就难得保证不堕三恶道。受了三皈以后,不但仰仗了三定的加被之力,而且在自己的内心中,也得到了净法熏习之功,能够压伏住我们过去所造的恶业种子,使其不得发为现行,让我们有以心转业,用自己的心改造自己命运的机会。所以,在这里,我诚恳的劝告还没有皈依三宝的人,早日皈依三宝,早日回到三宝的大家庭里来,让自己得到真正的实益。
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就要受持五戒,力行十善,才能真正止恶行善,种出世间的福德资粮。所谓五戒,就是一戒杀生,二戒邪淫,三戒偷盗,四戒妄语,五戒饮酒。所谓十善就是,一不杀生,二不邪淫,三不偷盗,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嗔恨,十不邪见。这个五戒十善的内容,许多人都在讲,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们常常看到三乘等关于乘的说法。乘是古代的车子,佛法里借助他来表示运载的工具,就象现在的汔车,能把我们从这个地方,运输到那个地方去。佛法里讲的乘,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声闻乘和缘觉乘这二乘,属于小乘。菩萨乘,属于大乘。佛乘,归一真实际理地,属于一乘。所谓会三归一,就是会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全部入于唯一佛乘之中。下面,我们来逐一学习。
在声闻和缘觉这二小乘中,声闻是依四谛之理而起修,缘觉是依十二因缘而起修。
所有佛弟子,闻听佛说的小乘声教,心中明悟四谛的道理,断三界的见思惑,入于涅磐的,都在声闻的范围之内。他的果位有四种,第一是须陀洹,第二是斯陀含,第三是阿那含,第四是阿罗汉。这个内容,在我们常见的金刚经中也有。
属于小乘的声闻行人,修到阿罗汉,即是已经断尽三界中的见思惑,历四向,证得相应的四种果位,入于无学位,所作事已办,更不受后有,修到这个地步,就达到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了。在声闻的四种果位中,前面三种,称为有学,他的意思是还需要向前进趋修学。第四阿罗汉果,称为无学果位,是说学道已经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这个说法,只是限于小乘声闻教而言的。
所谓缘觉,原为辟支迦佛陀,略称为辟支佛,旧的译法叫缘觉,新的译法叫独觉。依据天台的教义而说,缘觉和独觉的意义是不同的。其中有一类修行人,闻听佛讲说十二因缘的道理,因此而觉悟者,称为缘觉。
另外一类修行人,他是生在无佛之世,无从得闻佛法,但是凭着他宿世修学的道力,能够在一切诸法生灭现象的演变当中,悟得世间所有法相的变化无常,在自心里不去理会这些虚妄变化的法相,从而断尽无明心想。或者身在山间林下,看见飞花落叶的外景,内心能够用一念相应的慧力,豁然破除无明者,都是独觉
。
现在我们来学习菩萨大乘的知识。声闻缘觉这二乘修行人,生起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以这样的发心因缘,就进入了大乘菩萨位。既然自己已经发了这样的心,就必须配以相应的实际的行动,才能完成自利利他的事业。而要证佛果,其中修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
梵语所说的波罗蜜,或波罗蜜多,翻译成我们的语义,叫做到彼岸。大乘修行菩萨,乘着大行之船,能够由生死苦恼紧紧缠缚的尘劳此岸,度到涅磐寂静的常乐我净的解脱彼岸,故而名为到彼岸。因此这个六波罗蜜,又名叫六度。
所谓的菩萨,有出家在家的分别。比如文殊菩萨,就是出家菩萨。维摩诘居士,就是在家菩萨。
又在三贤位,还没有登入法性理地,常常因为惑业缠缚的缘故,常常承受三界之内的分段生死,象这样的菩萨,叫做生死肉身菩萨。
另一方面,在十圣位,既已证入无生法性,舍离三界之内的分段生死,只限于承受不思议变易生死,象这样的菩萨,叫做法性生身菩萨。
这个法性生身菩萨,起码要证入十地中的初地,才算刚刚入围。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只能算是发心修行大乘的生死肉身菩萨,说其名为菩萨称号,究其实际功德乃是凡夫俗子,而不是法性生身菩萨。明白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认清实际情况,把自己定在实际的位置上,而克服盲目狂妄盲目乐观的心理。
大乘菩萨,通过广修六度万行,福慧双修,以福力资助慧力,最后证入如来果地。现在说明一下,以福力资助慧力的道理。我们一切众生,都是颠倒的佛,我们本来都有佛性智慧,这个佛性智慧,就好比是植物的种子。我们这些受世间的有为因缘法控制的凡人,要想回转过来证得道果,就需要外缘的援助,才能成就。就象植物的种子,虽然这个种子具备生根发芽的内在因素,如果没有适合的土壤,以及适合的水分养料,没有适合的温度,如果缺少了这些外缘的帮助,缺乏了这些良好的外在性因素的支持,这个种子依然不能生根发芽。
所以佛在经典中,一再的教导我们,要止恶,要行善,要培福德,他的实际道理就是在于这个地方。他实际上是在宣明因果,所谓善因善德,获得善果善报。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听从大悲的佛陀的深心教诲,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如此,则自他兼利。
我们通过福慧双修,修行大乘菩萨道,最后成就无上正觉,得入佛乘。佛乘的一真妙觉境界,不可思议,所谓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现在我们只是借助语言,勉强的说一说。
唯一的佛乘之实相境界,所谓身心寂灭,平等本际,一道清净,入佛大觉性海。一真实相,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一字不立,何来大小三乘及与佛乘分别之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相即,法界圆融。无量寿佛,一体常恒,本无过去现在未来。无量佛光,遍满法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唯一真如,一真圆照,一切皆如,绝待圆融,消泯一切相对法相。虚空粉碎,大地垂沉,觅世界时空之一纤毫而不可得。一花一叶,悉放如来宝光。山水溪声,无非佛音妙畅。妙观自在,尽法界于一念。妙行自在,随心隐显而成诸佛事。一切诸法,自是法住法位,一切皆如,如是体如是用,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如是果,既本无生,何来有灭。
现在来总说一下。小乘修道的阶位,仅仅以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为终点,阿罗汉已经称为无学。但是,大乘所标明的阶位,则是以佛为终点,等觉及以下的,都是属于有学,只有佛才是无学。大乘菩萨从凡成圣的整个修行过程,立五十二位,就是从十信开始,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这三贤仅仅算是资粮位。其中的十地,称为十圣,这个才是修习位。在三贤和十圣的中间,还要经过四加行,以之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这四加行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现在,我们转入天台智者大师的六即佛知识,来进行学习。智者大师,建立六即佛的意义,由此显示从凡夫修行开始,一步一步的,一直上升到达佛果的阶梯位次。修学的人,若是知道虽然分为六个阶位,然而这六个阶次,都是即之于佛,就不致于自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退曲之心。
若是知道我们虽然都即之于佛,而在凡夫的烦恼缠缚之中,又实际上是六个阶位有高下不同的差别,则不致于自己妄自抬高自己,因而产生增上慢心。从此把自己定在实际的阶位上,努力修持,由第一即,循序渐进,依照次序上升到达第六即,而万行都获得圆满。下面分别逐一解说。
第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然不停的轮回六道,常常处在尘劳烦恼之中,一切心理思想,以及一切见闻觉知等等知识,总是与真心自性的觉明相背,然而这个心性的觉明功德,仍然是人人都有,个个具足,故而名为理即佛。
现在,我顺便说明一下,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的意思。这个道理很不好懂,我打比方来说明。对于佛来说,他的觉知,是背尘合觉的。就象照镜子,佛的脸面是正对着朝向镜子的,所以他不但能看见镜子,而且能够把自己的一身上下看得清清楚楚。而对于我们这些缠缚在无明当中的凡人来说,我们的觉知,是背觉合尘的。就象我们用身体的背面,朝向镜子,所以我们的眼睛,不但看不到镜子,而且一点都看不到自己的实况。
第二,名字即佛。我们这些凡夫的学子,或者从善知识那里,或者从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的佛性,通过名字这个相,明白他说明的义理,从中通达了解,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众生,都可成佛。从名相中,理会得其中的意思,豁然有悟,故而称为名字即佛。
第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进一步的依教修观,知一切法都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而名叫观行即佛。
第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的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这个位上的修行人,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然未能真悟实证,而对于佛理的认识,依稀仿佛,有如真实证得的觉悟,故而名叫相似即佛。
第五,分证即佛。这是对于十信后心,实际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进入初住,而在实际上证入法身,从此成为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直至等觉,共经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无明,故而名叫分证即佛。
第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到此地步,则惑心净尽,真觉纯明,彻底圆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契入妙觉之位,而究竟成佛,故而名叫究竟即佛。
六即佛的实质意义,实际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在事相的修行程序上的展开式具体说明。所以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忘了智者大师一片苦心和悲心,处处都在把我们朝一个大宝所里导引。这个大宝所是什么呢?大家自己好好去想。
这里再简单总说一下。第一,理即佛,这是处在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的情况,又名铁轮位。
第二,名字即佛,这是处在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的情况,又名铜轮位。
第三,观行即佛,这是五品弟子位,称为外凡位,又名银轮位。
第四,相似即佛,这是十信位,称为内凡位,又名金轮位。
第五,分证即佛,从十住位,至等觉位,称为菩萨位,又名琉璃轮位。
第六,究竟即佛,这是妙觉位,称为佛位,又名摩尼轮位。
南岳慧思大师,示证铁轮位。智者大师,示证五品位。这两个大师的实证地位,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实在是没有能力测知他的高深程度。这两个大师在临终之际,自己垂示自己的修证地位,无非是要让我们明白,这个断惑证真,修行证果的事情,实在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我们一般的学佛之人,谁又能超过这两位大师呢?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定在正确的阶梯位置上,选择适合的修行方法,才有希望今生成就了生脱死。
学习这个关于实修的阶梯位次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懂得以后的知识,我们讲到哪里来了,就明白这是属于哪一个对应的阶次。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只有学习了这个修行的程序阶次知识,才能明白自己到底处在哪一个实际的位置上,把自己的实际位置定好,把自己的修行思想摆正,不致于身在黑暗的夜里,夜郎自大,克服自己在实际修行上的盲目性。这也是末学在这里,说了这么多的内容,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真正的重要的目的。
我们现在来学习佛法的法运的知识。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法,在我们这个世间的法运,从总的来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正法时期,第二像法时期,第三末法时期。
这三个时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行证这三个方面。所谓教,就是佛说的教法。所谓行,就是佛的弟子们按照佛的教法去修行。所谓证,就是佛弟子经过亲修实证而证得道果。
从大致的主流来说,正法时期,有教法,有修行,有实证。像法时期,有教法,有修行,却少有证果。末法时期,有教法,无修行,要是说证果的人,真是很难说啊!我们这个末法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这当真是我们这个时候的真实写照,一点不假。
所以,正处于末法时期的我们这些学佛人,一定要重视实际修行这个问题呀!我们要想了脱生死,只有真实修行才能成功啊!千万不可一天到晚谈空话说大话,即使在百忙之中,也要挤出一些时间来好好念佛。平时注意注重实际修行,即使遭遇猝然情况也不怕,将来往生时才有把握,这是末学对大家的诚恳劝告。
从下一次开始,我们就转入佛经原典的学习,第一个是学习华严时的华严经。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在这里,我向大家说明一个事情,慈悲满怀的妙居士,看到学佛的不良状况,于是心忧众生,向末学提议,直接系统化的讲习佛经,并希望我来做这个事情。我这个人心头简单,听到这个提议,好象颇合自己的想法,就不自量力,也没有好好想想自己这个对佛法半生不熟的,只有向佛祖不断讨法乳吃才能苟且延命的人,在没有考虑清楚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个巨务的情况下,就草率的把这个巨务接了下来。既然如此了,不管怎么样,也得厚着脸皮干下去,在鲁班面前搬门弄斧。这就是由妙居士发大悲心,所缘起的此事的来由。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完成。当然,末学只能从其中选择一些佛经出来共同学习。我准备采用叙义式说明式提要式的方法,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他们。
由于个人智识的限制,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会产生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谅解,并请大家提出来以便末学修正。今后,我就主要依据前面所说的智者大师的五时判教,和大家一起,共同系统化的学习佛经言教。
在这里,末学向大家说明一下,由于乾隆大藏经中的经文的分类,与智者大师的五时判教法并不完全一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同时也为了查找的方便,我只是大致按照五时分教的思路,来对经文作出安排,而与智者大师所说的五时分教中的经文并不完全相同。这个五时佛经串讲,我所作出的安排顺序如下:
华严时:大乘华严部;
阿含时: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
方等时: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大乘单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般若时:大乘般若部;
法华涅磐时: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大乘涅磐部。
今后,我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学习以及相应的命名方法。
另外,末学所采用的经文的来源,取自慈悲的摩尼宝珠师兄上传的乾隆大藏经,他的网址是http://www.qldzj.com.cn/。由于摩尼宝珠师兄上传的佛经,还在校对阶段,而末学没有原本核对,所以引用的地方可能有错误,请大家注意一下。如果发现了其中的错误,可以告诉我。还可以告诉摩尼师兄,让他改正过来。
对于所选择出来学习的文章,如果是短篇的,我就把他整个提出来。对于中篇和长篇的,只是选择列出其中重点讲述的部分。在这里向大家作个说明。希望大家去仔细的阅读原本的全部经文,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习。
请大家和我一起,把我们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与一切众生结佛缘,愿一切众生都种佛缘,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把我们的学习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来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以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