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五时佛经串讲07--华严经信分02普贤三昧品

发布时间:2023-09-20 03:16:30作者:地藏经讲解网
五时佛经串讲07--华严经信分02普贤三昧品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请大家先来看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经文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显示如来诸大愿海;一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使无断绝。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眼所见、佛力能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皆亦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现其前。彼诸如来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昧。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所谓:能转一切佛法轮故,开显一切如来智慧海故,普照十方诸安立海悉无余故,令一切众生净治杂染得清净故,普摄一切诸大国土无所著故,深入一切诸佛境界无障碍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诸法实相增智慧故,观察一切诸法门故,了知一切众生根故,能持一切诸佛如来教文海故。”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即与普贤菩萨摩诃萨能入一切智性力智,与入法界无边量智,与成就一切佛境界智,与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与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与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与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与知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词辩智,与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与得一切佛音声智。如此世界中如来前,普贤菩萨蒙诸佛与如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何以故?证彼三昧法如是故。是时,十方诸佛各舒右手,摩普贤菩萨顶。其手皆以相好庄严,妙网光舒,香流焰发。复出诸佛种种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过、现、未来一切菩萨普贤愿海,一切如来清净法轮,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于中现。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为十方佛所共摩顶;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为十方佛之所摩顶。
尔时,普贤菩萨即从是三昧而起。从此三昧起时,即从一切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门起,所谓:从知三世念念无差别善巧智三昧门起,从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尘三昧门起,从现三世一切佛刹三昧门起,从现一切众生舍宅三昧门起,从知一切众生心海三昧门起,从知一切众生各别名字三昧门起,从知十方法界处所各差别三昧门起,从知一切微尘中各有无边广大佛身云三昧门起,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云、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辩才门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诸力智慧无差别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一一毛孔中各现众刹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一菩萨示现从兜率天宫殁下生成佛转正法轮般涅槃等海云。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从三昧起,诸菩萨众获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悉亦如是。
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诸佛威神力,及普贤菩萨三昧力故,悉皆微动。一一世界众宝庄严,及出妙音演说诸法。复于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海中,普雨十种大摩尼王云。何等为十?所谓:妙金星幢摩尼王云、光明照曜摩尼王云、宝轮垂下摩尼王云、众宝藏现菩萨像摩尼王云、称扬佛名摩尼王云、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刹道场摩尼王云、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称赞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如日光炽盛摩尼王云、悦意乐音周闻十方摩尼王云。普雨如是十种大摩尼王云已,一切如来诸毛孔中咸放光明,于光明中而说颂言:
“普贤遍住于诸刹,坐宝莲华众所观,一切神通靡不现,无量三昧皆能入。
普贤恒以种种身,法界周流悉充满,三昧神通方便力,圆音广说皆无碍。
一切刹中诸佛所,种种三昧现神通,一一神通悉周遍,十方国土无遗者。
如一切刹如来所,彼刹尘中悉亦然,所现三昧神通事,毗卢遮那之愿力。
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随诸众生心所欲,示现普身等一切。
普贤安住诸大愿,获此无量神通力,一切佛身所有刹,悉现其形而诣彼。
一切众海无有边,分身住彼亦无量,所现国土皆严净,一刹那中见多劫。
普贤安住一切刹,所现神通胜无比,震动十方靡不周,令其观者悉得见。
一切佛智功德力,种种大法皆成满,以诸三昧方便门,示己往昔菩提行。
如是自在不思议,十方国土皆示现,为显普入诸三昧,佛光云中赞功德。”
尔时,一切菩萨众皆向普贤合掌瞻仰,承佛神力,同声赞言:
“从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来愿力起,真如平等虚空藏,汝已严净此法身。
一切佛刹众会中,普贤遍住于其所,功德智海光明者,等照十方无不见。
普贤广大功德海,遍往十方亲近佛,一切尘中所有刹,悉能诣彼而明现。
佛子我曹常见汝,诸如来所悉亲近,住于三昧实境中,一切国土微尘劫。
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诣十方诸国土,众生大海咸济度,法界微尘无不入。
入于法界一切尘,其身无尽无差别,譬如虚空悉周遍,演说如来广大法。
一切功德光明者,如云广大力殊胜,众生海中皆往诣,说佛所行无等法。
为度众生于劫海,普贤胜行皆修习,演一切法如大云,其音广大靡不闻。
国土云何得成立?诸佛云何而出现?及以一切众生海?愿随其义如实说。
此中无量大众海,悉在尊前恭敬住,为转清净妙法轮,一切诸佛皆随喜。”


首先解释名相。

关于“普贤菩萨”。这个普贤菩萨,是具足无量行愿,普示现于一切佛刹的菩萨。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之行愿的象征。他曾经在过去无量劫中,行菩萨行、求一切智,修集了菩萨救护众生的无边行愿。因此,他也是大乘佛教中,在实践菩萨道时的行为典范。在娑婆世界,他与文殊菩萨并为释迦牟尼的两大胁侍。文殊象征智、慧、证三德,普贤则显示理、定、行三德。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贤则重在一切三昧。两位菩萨德行的配合,象征着大乘精神最究竟的完成。

关于“摩诃萨”。这个摩诃萨,又名摩诃萨埵。华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是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是大菩萨。是菩萨或大士的通称。摩诃萨埵即是大有情、大众生。所谓的这个大众生,是愿大、行大、度众生大,在世间一切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所以,普贤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的意思。

关于“师子座”。又作师子床、狮子座、猊座。原来是指释迦牟尼的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者,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而也称师子座。后来泛指寺院中佛、菩萨的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的座席。文殊菩萨像,跨乘狮子,意义也和上述的意义一样。

关于“神力”。 又作神通力。是指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能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是说不测的妙力变化,融通自在。在如来之四智,属于成所作智。

关于“四智”。 指四种智慧。(一)佛果之四智。全称四智心品。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关于“大圆镜智”。(一)这是指可以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这种佛智,如大圆镜一般,可以映现一切形像。依唯识宗所说,成佛以后,烦恼即转变为智慧。这种智慧可分四种,其中的第四种(即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智,这就是大圆镜智。凡夫的第八识,转为如来清净智慧,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是比喻,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之境界,如大圆镜,故名大圆镜智。

(二)又作大圆鉴智。是指可以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法相宗所说的四智之一,由转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得。也就是在证入佛果之时,阿赖耶识舍断一切烦恼习气,转依而成纯粹的无漏智

。此智能明察三世一切诸法,万德圆满,无所欠缺,犹如大圆镜能够显现一切色像,故称为大圆镜智。

关于“平等性智”。 又作平等智。是四智的其中之一。是指体悟自、他平等的智慧。就是转第七末那识所得的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全都平等,由此生起大慈悲心。

关于“妙观察智”。 这是指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之智,是转第六意识所得之智。即是转第六意识,妙观诸法之相,众生之机,而施展说法断疑之用。

关于“成所作智”。 又作作事智。为四智之一。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自证化他之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必得成就,故称成。即是转眼等五识,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作为。

关于“三昧”。 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就是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在佛典中,‘等’是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沉(昏沉),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是指将心专止于一境的意思,这就是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称为心一境性。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这一状态称为三昧。达到三昧的状态时,就能够生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故而以此三昧修行,而达到佛的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旧译常将三摩地、三摩钵底、及三摩呬多混同,而一概译为三昧。实际上,三昧应指三摩地而言。

现在来解说本品的意义。在上一次的世主妙严品中,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要成就最正觉这个无上的智慧,第一步就要以行善积德,作为实际修行的基础。而修习如来善根海,他的实质意义,就是止诸恶行众善。

我们知道,在佛法中,戒定慧属于三无漏学,简称为三学。这个三学,又作三胜学,全称戒定慧三学。

(一)增戒学,又作戒学、增上戒学。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

(二)增心学,又作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定可以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三)增慧学,又作慧学、增上慧学。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这个戒定慧三学,是佛教实践的总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在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这个三学,实为成就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

这个三学,又可以解释为以下意义:

一、戒学,戒者,即是禁戒,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

二、定学,定者,即是禅定,能使静虑澄心者。

三、慧学,慧者,即是智慧,观达真理而断妄惑者。

由戒而生定,因定而发慧,依慧而证理断惑。因位之修学,度过了这戒定慧三者,在果位上就达到无学了。

世主妙严品的如来善根海,需要止诸恶、行众善而得成就,这主要是偏向于戒学而言的。而本品普贤三昧品,主要是偏向于定学而言的。但是,在本品中所言的三昧定,虽然说是普贤菩萨的三昧之定,而实际上同通常凡夫的修习位上的三昧之定,是不相同的。这里的普贤,虽然名之为大菩萨,还是把他安在菩萨的位置上,但是实际上这个普贤菩萨,是佛所化的大菩萨相,而他在本品中所入的三昧定,是在佛地果位上的三昧大定。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一看对这个三昧定所描述的特点就知道了。

普贤三昧的第一个特点,是“承佛神力入于三昧”的。这其中的“佛神力”,是指的什么呢?就是指的佛性的本真能力而言的。而普贤三昧,是承受佛的本真能力而契入的,所以我们说他具有“佛力三昧”的特点。

普贤三昧的第二个特点,“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 这个“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就是指的法界佛身而言的。我们的本心佛性之身体,广阔巨大,是平等法界本际的,整个法界都有我们的佛性存在。依于遍法界的佛性之身,所生起的三昧,必然也是遍法界的。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普贤三昧具有“法界三昧”的特点。

普贤三昧的第三个特点,是“普入一切佛平等性”的。佛观众生是佛,众生观佛也是众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虽然处于无明当中,被无明所缠缚,但是我们的佛性,并没有因为我们处在无明中,佛性光明会少一点;也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凡夫,佛性能力就因此减少一点。对于成了佛的人来说,他不过是把如空中幻花的无明破除了而已,而他的佛性光明,并没有因为破除了无明,就把他的佛性光明增加了;也没有因为他成了佛成了圣,就把他的佛性能力增加了。我们凡夫,和成了佛的人,佛性的本质都是相同而无异的。所以,即使是凡夫,只要破尽了无明成了佛,就与其他的所有一切佛的觉明,是一样的了。更确切的说,不管迷悟,不管是凡是圣,佛性都是相同的。我们和佛之间,只有迷悟的分别,没有佛性的分别。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佛的佛性能力都是相同的,都是平等的。佛法中所说的佛的性德,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指的佛的能力。这里所说的普贤三昧,就是同于一切佛的三昧,与一切佛的三昧平等。所以我们说,普贤三昧具有“同一切佛性德三昧”的特点。

普贤三昧的第四个特点,是“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虚空”的。这个佛性的本真能力,是真空与妙有互相圆融的,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当中显现妙有,妙有当体即是真空。并且这种真空妙有的佛性能力,是遍入整个法界的,是圆融一切万法的智慧能力。所以这个普贤三昧,具有“万法圆融三昧”的特点。

普贤三昧的第五个特点,是“出生一切诸三昧法,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的。我们知道树木,他是由一个共同的树根,再发生出上面的所有枝叶出来。又象从水库流出的许多条流水,这些流水,都是从同一个水库分流出来的。普贤法门是一切三昧法之树根,是一切三昧法之水库,从他当中,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所以这个普贤三昧,是一切三昧法的唯一之母,其他的一切三昧法,都是从她产生出来的子子孙孙。这个普贤三昧,依此三昧大定,由定发慧,“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于这个普贤三昧大定,才成就其智光明海的。

明白了上面所说的普贤三昧的五个特点,后面的内容就好理解了。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段经文:

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现其前。彼诸如来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昧。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

注意哦!这段话深妙无比哦!这个普贤菩萨所入的三昧呀,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不是百佛千佛万佛亿佛,加于普贤菩萨的,而是十方一切诸佛,而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共加于普贤菩萨的,是这样的哟!

这个普贤三昧呀,要想得到感应道交,那么,要怎么样做,才能得以实现呢?----“以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不但需要毗卢遮那如来的本愿誓力,而且还要你普贤自己修一切诸佛行愿之力,只有这样,才能以凡心通佛心,才能使凡圣沟通,感应道交,成就普贤三昧。现在来说说,自心和佛心这两者愿力沟通的道理。就象世间有一个小孩,他的父亲是亿万富翁,有一次呀,因为这个小孩做错了一件事情,浪费了一点东西,他的父亲把他骂了一顿,说他不知甘甜苦辣,不知道节约,只晓得铺张浪费。这个小孩子自尊心又强,气性又大,他呀,受不了这个气呀,就跑了,跑到外面流浪去了,不回家了。他的父亲见孩子跑了,他后悔呀,他伤心呀,这是他的宝贝心肝呀。于是他就天天盼望孩子回来,天天在心里发愿,天天招唤孩子说:“我的孩子呀,我的宝贝心肝呀,你快快回来吧,你回家之后爸爸再也不骂你了,也不骂你铺张浪费了。而且你回来以后,我就把所有的家产财宝都交给你!”

这个小孩听到父亲的招唤,就有两种反应。一种是不听从父亲的话,自己在心里发愿说:“我不听你的话,我也不要你的财产,我就是要犟着不回家。”你说这孩子他这么想,这么做,即使他的父亲发的愿再好,又有什么用呢?他自己发愿犟着不回去,宁愿当叫花子四处流浪,你说父亲发愿给他的财产,他自己不要,不来拿,他能得到吗?另外一种呢,就是这孩子听从父亲的话,自己发愿回家,自己发愿想得到家中的财产,那就和父亲的愿心沟通,父子两个的愿望就得以实现了。这个孩子,得到了家产,就一下子由一个穷小子,变成亿万富翁啦!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合起来一拍,就啪的一声,清脆的响声就发出来了。

要想成就普贤三昧,还要你这个普贤菩萨,修一切诸佛行愿之力,才能得成。我们常说同类之间互相感应,不同类就不会相互感应。就象世间的男女之间恋爱,这是男女之间的相互行为,需要你有情,我也有意,这两个人的愿力相同,这个恋爱的事情才能成功,才能使两个人的心力相互沟通,才能在一起谈情说爱卿卿我我。如果只是单相思,这一方有心,那一方无意,这两个人的心愿不同,他们的心力不能相交,是走不到一起来的。这里的道理也是一样哟,要真正的契入普贤三昧大定,就要求你这个普贤菩萨啊,修一切诸佛行愿之力,才能使自己的这一切愿力,与一切诸佛愿力相同,才能使自己的这一切愿力,与毗卢遮那如来本愿誓力互相沟通,才能使十方一切诸佛之力,共加于你这个普贤菩萨的身上,才能入于普贤三昧。如果你这个普贤菩萨,不修一切诸佛行愿之力,与毗卢遮那如来本愿誓力互相背离,那么自己的这个凡心,就永远不能和佛心感应道交,就不能契入普贤三昧境界。

这个普贤三昧,能成就什么?就是本品中说的其他内容,就是成就在前面的名相解释中的四智。

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是大家所熟悉的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导华严海众,共同归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么,本品中所说的普贤三昧,究竟是什么三昧呢?请大家好好去想一想。

上一次世主妙严品,主讲如来善根海,是止恶为善的戒学方面。这个普贤三昧品,主讲定学方面。下一次,我们学习毗卢遮那品,看看又是说的什么内容。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