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区的云居寺以石刻经书、木版经书、铝版经书还有舌血经书等数量众多的经书而闻名于世,被称为“北京的敦煌”,其中尤以历时千年刻制的石刻经书最为著名。云居寺旁边的山原名白带山,也因出土了众多石刻经书而被称为石经山。石经也就成为云居寺的一张重要的旅游名片。那么这些石经是如何出土的?石刻经书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如何保存的呢?
云居寺1942年云居寺被毁于日军的炮火,仅有北侧的宝塔保留了下来,南侧的释迦佛舍利塔倒塌了。但从南塔的塔心中脱落出来一块碑记,上面刻着“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正是这块碑记,成为发现云居寺石经的重要线索。到了1957年的夏天,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迦就根据这条碑记,带领着考古人员以南塔为中心进行了发掘。
南塔从1957年8月1日开始发掘,直到8月7日,终于在南塔南端的探沟中发现了经版,进而全面发掘出了石经地宫。石经地宫南北宽为19米,东西宽为10米,深达5米。地宫地面上铺着方砖,周围是砖砌的围墙。在东墙中间有一石门,地宫内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由宽约一米的土墙隔开。北部经版一排排按顺序排列摆放,南部经版则是纵横交错排列,共计出土10082块石经。
石经地宫在云居寺旁的石经山上还有九个藏经洞,在洞内发现4196块石经,两处石经合计达14278块,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字数约3500万字。经专家考证,云居寺石经刻制的创始人为隋代高僧静琬,整个刻经事业延续了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长达1039年。
石经由于历史上各朝代更替,战乱频仍,很多的纸质佛教经典都已损毁无存,然而云居寺出土的石经却将这些经书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因此具有极高的学术、文物和历史价值,享有“国之重宝”、“石经长城”的美誉。
石经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出土的石经,1981年10月这些石经全部被存放于新建的库房中,并对外开放参观。1999年7月又建成了新的石经地宫,就在原石经出土地宫的上面,面积约为400平米。新地宫分为密闭储藏室和开放式参观廊。地宫内恒温、恒湿的空气条件为石经提供了极好的保存环境 。1999年9月9日,10082块辽金石经被安放在这座现代化保存条件的地宫中了。
本文由天涯色影人原创,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