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大苏山净居寺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为追寻天台祖师的足迹,应河南省光山县民族宗教局林志富局长之约,笔者于2002年4月下旬,专程赴大苏山考察,感慨万千。
出光山县城西南近50华里,有大、小苏山。大苏山南、小苏山北有寺名净居寺。这里依山傍水,林木清秀,给人以气象清新、超凡脱俗的感觉。寺后,有南岳慧思大师“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的摩崖石刻和东坡读书台。寺前,有千年银杏遮地亩余,唐柏五株傲然挺立。寺门高悬宋真宗题额“敕赐梵天寺”。寺内存明、清碑刻数十块,苏轼游净居寺碑尤其闻名。目前,净居寺已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该寺最后一位僧人空悟老法师圆寂后,一直无有僧人住持,迄今由净居茶场(光山县农业局下属国有单位)代管。
据净居茶场吴厂长介绍,并参考《光山县志》及《续高僧传》、《佛祖统记》等史料,获悉:北齐文宣帝天宝五年,即554年,天台三祖慧思结庵于此。次年,讲摩诃衍;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其中英挺者皆轻其生,重其法”,不避光州为陈齐边境、烽火险地,勇往苏山师事思大和尚。560年起,智者大师以其23岁至30岁的青春宝贵年华,师从慧思达七年之久,一时圆证法华三昧,以此“大苏妙悟”之资粮,为其后金陵弘法、开宗天台,奠定了充实的基础。唐神龙二年(707年),光州(光山)僧人道岸禅师(《大宋高僧传》有传),于慧思结庵处修建净居寺。不久,毁于唐庚子年间。宋乾兴1022年御赐重建,至今真宗赵恒题额“敕赐梵天寺”犹悬寺门。虽赐名梵天,但自宋及今,方内方外皆沿旧称。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东坡)因言获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多次游净居寺,并筑室大苏山(今有东坡读书台),与寺僧朝夕相处,探讨佛理。相传光山农村所用的秧马,就是苏轼自湖北引进的。苏轼为大、小苏山撰有一联“四壁青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并作有脍炙人口的“游净居寺诗并叙”,诗中“愿从二圣(智者、慧思)往,一洗千劫非”、“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表述了苏轼追慕天台二圣、并把苏山净居寺作为心灵家园的无尽情愫。不过,笔者满怀希望地走进净居寺,心里却不是个滋味:寺内虽有大殿、法堂、禅堂,却极为狭小,佛像塑得亦是简陋;祖师堂塑有天台二圣像,居中的居然是禅宗达摩祖师。问周围人等,竟不知“天台宗”为何物。然祖师的感应是不可思议的,1998年以来,每年净居寺的二月十八日庙会,香客、信众蜂涌而至,成千上万,茶场人力不够,还请当地公安干警维持秩序,由此引起了光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0年5月26日至28日,由光山县人民政府、省宗教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宗教系联合举行“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予报道,并将论文40篇辑成册子予以出版。观其内容,大部分论文纯系炒作,因为这些论文认为净居寺是天台宗祖庭,缺乏充分的论据。笔者认为,天台宗祖庭只有一个,那就是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中国八大宗派,唯有天台宗因地名而得名,天台宗不名玉泉宗,亦不名大苏宗,就很能说明问题。天台宗成于天台山,天台宗的发源地在此,祖庭在此,根本道场也在此,这是不争的铁案。不过,大苏山净居寺,是天台宗孕育之地,倒是事实;唐道宣律师《大唐内典录》亦确定智者大师自发轸南岳(慧思),故笔者判定净居寺、大苏山为“佛教天台宗发轸地”,当否,望方家赐正。“轸”字释为“田间小路”,引申为“孕育”之意。该论文集收有《光山人文与自然资源开发论纲》一文,希望“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山国清寺合作”,可是天台山方面,绝对不赞成净居寺为台宗祖庭的论断。对此,笔者请林志富局长发表自己的看法,林局长说:“这次会议邀请人员都是学术界的,佛教界人士未参与,所以不存在祖庭之争的问题。我们迫切希望尽快恢复净居寺为正式宗教场所,僧住则灵。也希望天台山国清寺给予净居寺大力支持。”吴场长则希望笔者前去住持。笔者有感于自己缺乏领众才能,资历亦不深,遂对林局长表示难以胜任此职。林局长诚请笔者转告天台山国清寺决策人,有意欢迎合作。
但愿净居寺尽快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笔者谨焚香祷告之,并祈请海内外台宗缁素、护法善信关注此事,这亦是笔者撰此短文的目的所在。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