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即人格。一个人有了信仰,就会更好地成就人格,而对于一个成就了人格的人来说,他的信仰就是高尚的,就是一生有成的。
1948年11月28日,丰子恺为厦门佛学会作了一次演讲,题目是《我与弘一法师》。
在演讲中,丰子恺讲道:“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3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3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1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贤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2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2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3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满足他们的‘人生欲’。 这就是宗教徒。”
丰子恺认为:“我们的弘一大师,是一层一层地走上去的……故我对于弘一大师的由艺术的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
以上的话是我在翻阅佛家图书时看到的,对于弘一大师,我是钦佩的,他既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也是一个优秀的佛家弟子,尤其,他对华严宗、净土宗和律宗都有很深的研究,的确是一代佛学大师。
对弘一大师出家的动因,现在已经形成佛教历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了,很多人都曾撰写文章,分析弘一大师“出家之谜”。当然,在这种分析中,对大师出家前后的思想发展进行了梳理,这是学术范围的事。其实,我觉得如果非要问大师出家的原因,丰子恺的这一段话就是个很好的解释。丰子恺是大师的弟子、好朋友,是有资格说这样的话的。
在丰子恺看来,李叔同的出家,完全出于“脚力大”者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人要有信仰。这真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题目。我只能说,如果,你不想浑浑噩噩地活着,那么,就必须有个信仰。
世俗中不也有这样的话吗,生存不等于生活。要我说,没有信仰,就和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延续基本生命的人一样,是在生存;而有了信仰,才能称为生活。这种生活,是对生存之人的解释,是对众生生命的解释,这种活法,不知要高出“生存”多少倍!
人生一世,谁都想活得自在,活得无悔。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满足我们的欲望时,我们快乐过,但是,这种快乐是不恒久的,当下一次还是这样的满足欲望,很多人会觉得“没意思”。这种快乐是浅层次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很容易成为痛苦的源泉
。比如,有人因为这样的快乐,产生贪念,痴迷于那样的享受,等到再一次享受的时候,却很快发现“没意思”了,觉得欲望没得到满足,享受也没了快乐,这时,心理上是痛苦的,是烦恼的。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而大多数有追求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人学习进步了,工作进步了,这时心里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很多人说这时候的快乐感受“比蜜还甜”,这就是说,这时的快乐是超越了物质享乐的。更进一步说,很多人在社会生活中,成就了一番事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时会快乐。很多人对以前不解的问题突然“看开了”,觉得自己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对了,觉得自己生活得更坦然、更踏实了,这时快乐的感觉,是物质可以买得到的吗?
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世俗中的人是可以明白的。而这一点,虽然大部分是属于丰子恺说的“第二层”,但也有一部分已经是“第三层”,也就是信仰这一层的感悟了。
也只有有了信仰的人,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而是有机缘的人才能领悟的境界。
而这种机缘,并不是多难得到的事。我们不能把信仰简单地理解为神秘主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也在我们的内心。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选择了有信仰的人生,选择了快乐的人生。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句话也是太虚大师对信仰的一个解释,他的意思很简单:信仰即人格。一个人有了信仰,就会更好地成就人格,而对于一个成就了人格的人来说,他的信仰就是高尚的,就是一生有成的。而这,都是现实,是人生一世中最本真的现实。
其实,信仰就是这么简单而且重要。
(转自:凤凰网华人佛教)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