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如是,就是指上文,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指上文来说的,指这一句经文来说的。不住于相,就是对一切法都不执着,一切法当然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切法包含在内。菩萨不住于相布施,那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轮体空。
第一个是施空。菩萨布施的时候,知道我、身体本空,五蕴和合的身心是刹那生灭的,没有一个真我的,哪有一个能施的我呢,既然没有能施的我,就不会产生希求得到回报的心了。知道没有我了,那回报哪里呢?所以就没有一个产生回报的心。而我们凡夫呢,都是执着假身为真有,执着这个假身为实我,由此而产生我、我所,使身心成为五欲的奴隶。在布施行善的时候,仍然是心存贪念,心存回报,结果因为身心有所系缚,不但修的功德减少了,还会因为受施者和外界的影响,产生种种的烦恼。我们在生活当中,见到这样很多的例子,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很好的姊妹关系,闹矛盾了,总会怎么说?我对他多好多好,总是想着自己对别人的好,这就是因为什么?心里有我。有我的时候,你的付出总想得到回报,哪怕回报一个感恩,也是因为有我,你要感恩我,不一定是在物质上求回报,也要回报一个感恩,我对你多好,你要感恩我,你要听我的,总想得到一个回报,这就是因为有我,这就是住相布施所造成的烦恼。如果你无我了,我自己随缘去做,做自己应该做的,不住我相,不论别人对你怎么样,你不会产生这种烦恼的。正因为我执强烈,总想得到回报,哪怕一个赞扬,总想得到,这就是因为有我了。
第二个呢,是受空。受就是受施之人,我空了,那受施之人,也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的,当体即空。受施的人也不真实,他也是相有性空,没有本来没有本质的,所以应当了达本无受施之人,所以对受施之人,也不应当有分别之心,做自己应该做的,无我也没有受施的人,这就是受空。就比如呢,有的人在布施给穷人的时候居高临下,贡高我慢,这是我执,还有存在一个所接受供养的人,对穷的就是居高临下。还有在供养法师的时候呢,觉得这个法师名气很大,为了法师的名气来去供养,最后搞成个人崇拜。我们看现在供养,你的名气大我就供养,你没有名气,我连看你一眼,我都懒得看你,我不会供养你的,这些都是有分别心的表现,这种住相布施,给大家说,不能成就布施波罗蜜,哪怕你供养的再大,所获的福德都很小的。你看佛在住世的时候,维摩诘居士,他将璎珞分成两份,一份布施给法会中最贫贱的乞丐,另一份供养给最尊贵的佛陀,维摩诘居士说,施主如果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贱的乞丐,则等同如来福田之相。在福田上没有任何的差别,因为什么?你没着相布施,你是平等布施,看到生佛无二的这种自性了。你看到众生是佛,那你的心也是佛心,而我们都是以相取人,以相来分别,所以我们布施时,要以平等慈悲,要用这种智慧,般若智慧心去行布施,以恭敬尊重的心来行布施,这是受空。
第三个呢,叫施物空。你所施的物质,它也是因缘和合的,都是没有自性,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你所施的金银财宝,你所施的这种物质,给大家说也是空的,也是相有性空的。就像师父的这个袈裟,祖衣,你们穿的衣服,师父这个就是众生供养的,师父感恩,感恩,好好的讲经,回向,以这个来供养众生。你们所施的,我们说我们的衣服,我们用衣服来做这个比喻的,我们的衣服,你细看,它是由一丝丝的线所贯穿起来的,你们着相,认为这就是一件衣服,其实呢,你细看它是由一丝丝的线而贯穿起来的,哪有一个衣服的本来

---------摘自宏圆法师《金刚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