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个人在大家的面前赞誉自己父亲的人品:“我父亲仁慈宽厚,不损害他人,不拿不义之财,行为正派,实话实说,并能够关心和帮助别人。”这时有一个愚蠢的人,听到这些话,就接着讲:“我父亲的品行超过您的父亲。”大家便问:“有什么品行呢?请具体说一说。”愚人回答:“我父亲从小就断绝了性行为,从未与异性接触,做不干净的事。”大家发问:“如果他断绝了性行为,怎么会生下你呢?”惹来了大家的一片讥笑声。
这就像社会上没有常识的人,想称赞别人的品德,但不了解实际情况,反而会招来人们的诋毁和议论。这和愚蠢的人,本意是赞誉父亲,却由于表达不当,惹人讥笑的道理一样。
辨析:从初衷上看是相同的,但结果却相去甚远,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佛家有“一花一世界,一树一精神”的说法。在自然中,如果认起真来,也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在世界上亦无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但作为人,有一点在生活中是相同的,就是都需要理解、信任、关心、鼓励和充满爱的心,孩童需要鼓励,老者也同样如此,也许在经过了许多风风雨雨、悲欢离合的岁月之后,更需要也更能体会出鼓励和尊重的内涵和意蕴。当然适当的方法和善意表彰的意愿要统一。要想使动机和效果相合,把握分寸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供你思考:圣法法师说:“世间每一个人都爱着面子,爱受人家的赞扬。不希望人家嫌东嫌西,不喜欢人家说他缺点,或不对的事情,而且喜欢夸耀自己的亲人。”过分的夸耀也会反而贬降自己的人格。可是一般人都爱听虚伪的话。譬如做生意即“牺牲血本”“三折五折优待”来招引顾客。在人前即赞扬此人如何的能干、聪明、或仁德学问等,在背后即说他坏话一大堆。因而社会变成人人都虚伪——“自欺欺人被人欺”。 编者说: 有一天我家来了个客人,向我家人赞叹某法师持戒清净,连牛奶都不喝。我闻之不解,便前去问她:你是居士,不知比丘戒,怎么知道他持戒清净呢?如果单凭不喝牛奶谓持戒清净,那么250条比丘戒成了牛奶戒了,再说佛陀在世时亦喝牛奶,这比丘戒跟牛奶有什么关系呢?
我再问:“那位法师为什么不喝牛奶呢?”她回答说:“因为他说牛奶是小牛吃的,人喝了牛奶,小牛就没吃了,就有伤慈悲心。”我微微发笑说:“要真有小牛,农民怎肯让小牛饿肚子,把牛奶卖给人吃呢?何况牛奶棚饲养的奶牛,是专门供人喝奶的呢?”
这两位所说,实与《百喻经》里的叹父德行的愚人一样的愚得令人发笑。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