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佛而不修佛
佛法是修行法门,是从内心去参悟自然、宇宙、生命存在的法理,修去心灵上存在的污垢与愚见,达到至真至善之纯净境界,在此基础上使生命得以升华,而不是去求得世间的荣华富贵和安逸享受。佛讲的法是用于指导修行的,烧香拜佛只是对佛的一种敬意。而现在有的人信佛完全是求佛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成把成把地烧香,见到佛像就磕头,这是对佛的一种亵渎的肮脏心理。特别是有些贪官,一方面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国家和他人利益,一方面又在烧香拜佛。其实佛是不会按人的要求去保护他们,反而会为了不让他继续做坏事增加无尽的业力,免得堕入无间地狱,而用人间的制度法律等手段制止其继续行恶。还有些旅游景点和寺庙引诱游客花高价烧高香、请佛像,这都是污辱佛败坏法的邪恶行为。
二、遍览经书而不实修
释迦牟尼传法49年,虽然没有亲自留下文字,但其弟子根据记忆回忆整理了大量经典著作,加上后来历代各宗各派高僧参空悟道也留下了不少名篇,佛家经典可谓汗牛充栋,但再多的经书实质就三个字;戒、定、慧。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只有围绕这三个字去实修才能理解佛讲的法的真正含义。但现在不少人把佛家经典当作学问在研究而不是按佛讲的法去实修,有的甚至在所谓批判地学习和继承。人是因为有;无明的执著才成为人的,佛讲的法,则是告诉人如何去掉心中的执著,人只有不折不扣地按照法去修才能去掉心中的;无明,才能得以升华。如果抱着批判的态度学习,就会出现符合自己观念的才认为是对的,不符合自己观念的认为是错的现象。而许多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本身与佛法是背道而驰的,是需要清除的,怎么能用观念去衡量佛法呢?!这样只会歪曲和篡改佛法的原意,最终乱法。对于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在《佛说法灭尽经》中早就作了预言。
三、重行善事轻悟法理
佛法是教人向善的,因此许多信佛的人心地善良,能广行善事。但佛法是修行,不仅需要做善事,更需要在法理上去正悟,使内心空净明了。可有人由于对法理认识不清,把行善事当作了修行,从而为做善事陷入了新的执著。或专门放生,或只吃斋等。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信奉佛法的梁武帝萧衍在全国广建庙宇以为积了很大的功德,达摩却告诉他没有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位皇帝先生执著于做善事,使内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没有真正悟到更高的法理,没有使内心达到空无的境界。正像神秀只悟到了;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拭拂,莫使惹尘埃。而慧能则悟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慧能对于佛法的觉悟更透。
四、追求神通或忌谈神通
修行人在长期不断的坚实的修行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超越常人的功能,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的本能。由于人在常人社会中有七情六欲,心绪很难有片刻安定宁静,加上业大封身,使这些功能没有能量加持而退化。而修行可以使人内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纯真,同时能演化能量加持功能,从而使人的一些潜在能力得到加强。这些超常的功能令许多人心驰神往。但是如果我们在修行中只追求这些功能而忽视心性的提高,不仅不会有什么功能而且还可能入魔道,最后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
所以说修行中追求功能是不可取的。但有人担心自己因为谈神通就好像在追求神通一样,就尽量回避不谈或不去真正了解,这也没必要。神通毕竟是佛法修行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而且有些更高的法理是需要通过神通得到证实的,所以对于神通要顺其自然,在心中看淡它,无求而自得。有人说没有神通,有神通为什么不拿出来看看,这都是常人的想法。越是功能强的人心性也是越高的,他知道神通的真正意义,他绝对不会去炫耀自己的神通。
五、不走正道走偏门
真正的佛法是要求人通过坚持不懈地修行,不断地去掉后天形成的各种执著之心,修去生生世世产生的业力,达到无私无我,先他后我的正觉,至真至纯至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直至功成圆满。这才是正法大道,是人必须求证的。佛家讲普度众生,其本意是将人度化出苦海,永离轮回之苦,而不是在尘世中享乐。唐朝著名僧人玄藏说:;人生难得,东土难生,正法难求。意思是说能托生个人身很不容易,能出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不容易,能求得真正的正法很难。所以如果有了这三项,就应该坚定不移地修下去。如果有了前两项也要努力求得第三项才不枉拥有前面二项。求得正法比较难,但往往难就显得珍贵,更应该珍惜。可是现在有些人不去求得正法,却喜欢在小法小道、小能小术上打转转,如追求念咒、驱邪治病、看风水、看相、算命等。这些小能小术对人来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你能力再强也不可能脱离生死轮回之苦。有的甚至还会造下难以偿还的业力,为生命的升华人为地设置许多障碍。过去有人修出了一些神通,将自己藏在太空中以为可以逃避生死轮回,但当他天命尽时因为心性没达到标准,还有业力在身,仍然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说佛法修行修心是第一位的正道,其它则是偏门。
六、信佛不是为了修佛,而是为了避世
佛是觉者,是为了探求宇宙、自然、生命的奥秘才走入修行之途的。通过持之以恒的坚苦卓绝的努力,有的通过无数世的轮回转生修行才证得无上正觉,修成正果,其人生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释迦牟尼传的法是需要出家才能修成的,那时出家要断绝一切世俗关系和杂念,专心修行。出家的僧人虽然不能象普通人一样尽到家庭责任,但他在修行的同时有更大的社会责任,需要传播佛法,救度众生,把慈悲播种到每个人的心田。在自己家里人与外人之间没有亲疏之分,一视同仁。如地藏王的宏愿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在以前的社会(如唐朝),只有第一流的人才,才出家学佛,要出家还要有官方的度牒。在家虽然也能信佛、学佛、修佛,但也只能是为今后留下进一步修行的机缘,或得到一些世间的福报。而现在信佛学佛的人中有许多是为了逃避挫折,或者经商失败,或者情场失意,或仕途不顺,不一而足。有的通过学佛,对人生有了透彻的认识,明白了人生中所谓的矛盾挫折都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业力所至,从而开始真正修佛,思想得以升华,积怨逐渐化解,心中不再有愁苦和怨恨,而是笑对人生。但也有人完全是为了回避矛盾,逃脱责任,虽然形式上也在修,但不能从法理上去参悟,凡心不去,遇到矛盾就怨天尤人,认识不到自身的业力和错误的观念,一有机会就退回到学佛前的状态。
七、重形式而不向内修
信佛的核心是在佛法指导下,去修心悟道。修心则是向内修,找自己的不足,修去后天形成的各种背离佛法的错误观念,使自心返回到纯真善良的本性上,而不是向外求,在外找。向外求无法悟道,根本领会不到佛法真理博大精深的内含。现在有一些人也信佛,但往往只注重形式,不能从内心去修,用佛法真理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如热衷于皈依,以为皈依了佛就能保护他了。有的人一遍一遍地念经书,但却有口无心,以为这样佛就会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只追求念经数量而不去领悟经书的内含,参悟法理,更不去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人以为出家住到寺庙里,剃光头穿僧衣敲木鱼,以青灯为伴就清净自然了,远离了红尘,即可成佛了。其实,这也还是一种形式,如果凡心不去,无论住哪里,穿什么衣服都是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的。相反,如果能在佛法上悟道,修心去执,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让心境升华。所以,过去有种说法:;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
八、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信佛是一种信仰,不是口里说我信佛,心里所想和平时的行为又是一回事,真信是有严格的心性要求的,必须按照佛法的要求去修行自己,清除不好的思想和行为,在道德上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做的事是绝对不能做甚至想都不应该想,这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靠外在的什么力量来强迫自己。由于人在常人社会中,很容易受常人社会七情六欲的影响,思想会被带动。尤其现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良风气很容易对我们造成污染,这就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念,严守戒律,以强大的正念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袭,摒弃恶习,慢慢就会形成自然,心地逐渐纯净善良,智慧才能逐渐打开。只要心正,外邪就侵扰不了。真信佛者以行善积德为人生准则,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因时间、地点、人物、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曝十寒,患得患失。可是现在也有一些人,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善恶不分,正邪不辨,在社会上随波逐流,甚至为了名,为了利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欺上压下,阳奉阴违,这本身就违背了信佛的原则。一旦有什么灾什么难又到处烧香拜佛,祈求神佛保佑。这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人的灾难是业力促成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了坏事必然有恶报,这时佛都是不能插手的。除非从此洗心革面,真心悔过,彻底弃恶从善。
九、固执己见,不求甚解
在常人社会中总有一些掌握了某些方面一点可怜的知识的人,看到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就在思想中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观念,对待社会上的一些人或事总是用他的观念去衡量对与错,好与坏,正与邪,善与恶。由于这种观念不是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只看到了一些支离破碎的表象,往往有失偏颇。如果以这种观念作为判断事物好与坏的标准和行动指南,十有八九会使事情办得越来越糟,结果适得其反。特别是那些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点成就的人很容易认为自己就很了不起了,容易飘飘然,忘乎所以,以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方方面面都是内行,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自己就是科学的审判官。对于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总是想千方设百计进行诋毁、诽谤,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打击陷害。这是在一般的人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在认识和对待佛法上,往往也存在类似问题。
有的人看了一点佛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就以为掌握了佛法的全部。有些把佛学当作哲学进行批判的研究的人,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佛学的表面意思,根本没有理解其更深的内含,没有体会到其背后的法力,就以为在佛学上有了很高的造诣,有了很高的学问,随随便便地下定义解释佛法,讲起来头头是道,却不知道他掌握的只是一点知识而思想境界没有得到升华,道德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有的人有了一点小功能或在修行中悟了一点理就以为到了最高层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对待众生,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等等这些都是不能正确深入认识佛法,体会佛法的障碍,也是佛法不能得以充分展示的原因。其实,释迦牟尼讲过;法无定法,就是法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固守某一观念就无法再去认识更加丰富的法理,认识不到真实的客观世界,错误观点得不到更正,思想难以升华,道德不可能提高,生命只会永远在苦海中轮回。
十、虽能吃苦,但非佛法修行之苦,成效不大
人都有求安逸之心,希望轻轻松松。可现在许多人只想得到,不想付出,做事马马虎虎,不能尽职尽责,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有的利益至上,为了金钱和利益最大化,不惜坑蒙拐骗,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以售其奸。有的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这些严重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使自己失德从而增加了无尽的业力。善恶有报终有时,只争来早与来迟。当其恶业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其报应就到了,这是丝毫不爽的。有专家学者提出,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他们认为中国的制度机制不利于市场交易,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对冲了制度成本。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实质是人心偏离了佛法,才形成不了有利有序的机制。有的人相信佛法,相信善恶报应,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道德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但有的人由于不得法,虽然付出很多,吃了不少苦,仍然长期处于痛苦之中,惨状长期得不到改变。这当中有其业力大的因素,也有需要其进一步提高的因素,最主要还是没有真正在佛法正道上修行自己,没有真正悟道,提高心性,只是一味地盲目吃苦,旧业未去又添新业,所以没有什么效果。释迦牟尼当年出家修行之初,先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欲求解脱,终于不满意。于是南渡恒河,随人修习禅定,但仍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后又来到苦行林,;日食—麻—麦,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经历六年,徒劳无获,终于认识到苦行无益,于是在河中洗去六年积垢,接受了牧女所献乳糜供养,恢复体力,来到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端坐冥思,发誓:;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觉悟),宁碎此身,终不起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魔难,终于觉悟成道。由此可见,信佛学佛的人只有在佛法真理的指导下,经过坚苦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舍此别无他法。
十一、故作深奥,故弄玄虚,玄玄乎乎,神神叨叨,不知所云
佛法修行出的是一颗善心,修出的是能够包容天下的博大的慈悲胸怀,是没有一丝个人的名和利,没有一丝个人的情素在里面的。当然,在修行过程中,有人还会存在一些没有修掉的执著之心,但决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把心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念头死死抓住不放,甚至于在人中去卖弄。佛家讲普度众生,其含义就是要把佛法的美好告诉人,让人从世俗的迷中清醒过来,通过佛法修行,脱离苦海。在佛法的传播过程中就应该以让人明白佛法为目的。由于不同的人其生活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根基不同,其接受能力往往不一样,那么,就应该根据不同人的特点用最浅白的让人们能够接受语言和方法去弘法,把佛法种入人们的心田,引导人心向善。可是现在有些人总是故作深奥,把佛法搞得神神秘秘,语言晦涩难懂;还有的故弄玄虚,神神叨叨的,或生搬硬套,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叫人不知所云。语言是传播思想文化的载体,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让人家能够听得懂我们在说什么,是什么目的?如果在此过程中夹杂一些不良居心,不仅不能弘扬佛法,相反是在污辱佛,破坏法,其罪业也是不小的。佛教走入末法时期,许多人不再相信佛法不能说与此现象没有关系。
十二、年龄成了真正认识佛法的障碍因素
常人社会有种说法;人到中年万事休,;人过四十不学艺,好象是说人的年龄一大,就是日暮途穷,日薄西山,再也无所作为。因此,有些人觉得前途无望了,对自己要求不再严格,斗志不再昂扬,进取不再勇猛;有的人对金钱、权力看淡了,对道德和心性上的要求也不高了,什么正,什么邪,什么善,什么恶都不分了,在社会上随波逐流,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特别是现在在中国有一种;五十九岁现象,有些手握一定权力的人觉得自己就要退休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临退休之前不惜自毁名誉,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利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大势谋取私利,攫取财物,中饱私囊,大有;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淘天之势。这些人眼中只有现实的物质利益,什么理想、信念、道德都是子虚乌有。这就是迷在尘世中的人不懂得作为一个人其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不懂得在宇宙之中存在对人有道德和心性要求的佛法的结果。
人来在世上托个人身不容易,那是经过多少次的生死轮回,多少次的累劫才有机会托得人身,有了这个难得的人身就应该万分珍惜,利用这个人身修行使生命得以升华。即使生命不能升华也应该多行善事,积累功德,为子孙后代积累福荫,不能为了眼前现实利益伤害社会和他人而造业,从而因为恶业太多而坠入无间地狱,甚至殃及子孙。金钱地位权力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两眼一闭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损人利已就会增加罪业,恶报就会如影随行,即使在一般人看来暂时还没有报应,那也是因为其福报还没有结束,待福报一完,恶报随之显现,有多大的罪业就有多大的报应。在这种情况下,给子孙留下再多的财富而不积德,很可能出现不肖子孙而挥霍一空甚至毁之一炬。人从来在世上到离开人世的每一秒钟都是要珍惜而不能白白浪废的。年青人为了事业为了家庭要奋斗一番,但并不影响向善的心,并不影响按佛法来修行自己,相反在工作中生活中遵循佛法更有利于工作顺利,身心健康。年岁大的人来日无多,更应该在有限的时光中修行自己,清除头脑中不好的思想,归正自己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行为,把曾经造的罪业偿还掉。
现在有些年龄较大的人,在人世中形成了很多顽固的观念,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却喜欢倚老卖老,严重影响了他人正确认识佛法,影响了他人向善和行善,这不是在做好事,而是在做坏事,其罪业是不轻的。从另外方面讲,有些年龄较大的人,一生经历许多魔难,吃了不少苦,业力消减,对人生有了比较深的感悟,他们对佛法认识很深刻。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其生命来源层次很高,自身没带什么业力,他们一听到佛法身心会为之震憾,佛法好象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佛法中的字字句句似曾相识,一生就是为此而来,所以能用佛法高标准要求自己,修行自己。
十三、以人为师而不是以法为师,以戒为师
佛法是宇宙存在的自然法则,其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显现形式,人通过修行证悟到什么程度,佛法就显现什么程度。佛就是在佛法中修行达到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境界的生命。佛把自己证悟的法理传出来启悟人的善念,引导人心向善,救度世人,这是佛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不同的人由于生命的特点不同,执著心和业力的大小不同,忍耐力和承受力不同,对佛法的认识也有差别。人在信佛修佛过程中相互交流切磋,相互监督共同提高是应该的,但不能以人为榜样,以人的喜恶为判断标准,而应该以佛法为衡量标准。一个人修的再好,他也只是人,他还有常人心存在,他还需要作为人生活所必须的东西,如果以人为师就会出现跟着人摹仿人的情况,产生偏离法的思想和行为,从而阻碍对佛法的进一步认识。现代有些人根本就不了解佛法是什么或只知道一些只言片语,有的人本身就不信佛法,就随随便便根据自己的理解随心所欲地谈论佛法,若我们以人为师碰到类似的人那他会把人带向什么境地?释迦牟尼涅磐时弟子问:;世尊走后,弟子以谁为师?释迦牟尼告诉弟子要;以戒为师。戒是不变的准则,以戒为师才能保证弟子能真正的法上悟道而不至于受别人的影响出现偏差,甚至还会出现超出前人的弟子。若以人为师,可能在第二代或第三代弟子中就会出现严重偏离佛法的状况,佛法在人中随之就会毁于一旦。若以人为师,禅宗中可能就只有神秀而不会有慧能。
十四、不相信有来世,虚度今生或寄希望于来世,却不修今生
现代许多人很现实,根本不相信什么来世今生,认为这些都是封建迷信,是愚昧无知。一听到这些说词就想到都什么年代了,科学都很发达了还讲这些旧的迷信,很蔑视他人信佛向道。更有甚者,眼中只有现实利益,只要能弄到钱,只要能谋取一官半职,能够出人头地,只要现在过得滋润自在,什么手段都使的出,什么事都舍得做,道德底线很低或根本没有道德可言。有的人有一种观念,以科学作为衡量事情的好和坏,对与错,凡科学认为是正确的就一定是正确的,科学没发现的就不可信或是错误的落后的。其实,这种人并不是真的相信科学,而是相信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观念,被这种观念所左右着。说到底不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去认识事物,去体悟宇宙自然特性,同化佛法,而是一种主观判断。
所谓科学本身是不断发展的,有些认识并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全面的,有些没发现的并不是不科学或不存在,即使发现了的也看人怎么看待和对待。如生物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米丘林遗传学派和摩尔根遗传学派。摩尔根学派认为,生物体中存在决定遗传的特殊物质——基因;而米丘林学派否认这种特殊物质。曾几何时将摩尔根学派说成是伪学派、反动科学等。到了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证明摩尔根学派是正确的。人受观念所左右往往很难认识事物的全貌和本质。而这些观念是后天形成的,与人的本性,人的生命本质之间有一层隔膜,这层隔膜是业力组成的,它将人的本性严密封闭,使人陷入无尽的迷中。人在观念的左右下背离佛法,在尘世中尽情享乐,虚度年华,在道德上逐渐坠落,在不知不觉中造下难以偿还的罪业,直至彻底毁灭。而信佛修佛则是不断破除这种观念,消除这种业力,使人的本性返出来,达到至纯至善的境界最后同化佛法,使生命得以永恒。还有人虽然相信生命在六道中轮回,存在今生后世,也希望有个美好的未来,但不珍惜今生。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一点苦和难精神支柱就瘫塌,信念理想就破灭而不继续前行。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一点苦和难就打退堂鼓,放弃对真理的探求,把希望寄托在来世,总是想还是来世再修吧。这都是对佛法不坚定和正信不足的结果。佛法修行虽然希望有个美好的未来,但落脚点在今生今世,必须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勇猛精进,清除一切不好的思想和行为,直至功成圆满。人生中的任何苦和难都是生生世世的业力形成的,业力消除才能纯净身体。提高心性,才能消除业力也才能往生,或走出三界,永离轮回之苦。业力不消除,永远都不会提高,留到下世仍然要承受。更何况下世有没有人身还难说,有没有机会闻到佛法也难说。
十五、注重表皮,忽视内在的变化和提高
现代医学对于人体的解剖应该说已经十分清楚明了,人们往往就以为人体就是这样的了,人的生命就是有活力的人体,因此,人生的理念、人生的追求、人生的价值等等都是为了满足这个人体的需要,生活质量、生活档次的提高都是以这个肉体的需要作为衡量标准。如衣服主要是为了保暖,食物是为了维持生理机能,房子是休息和保证安全的场所,出行工具是为了快速便捷和人体舒适。当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有人却起了贪心,希望更多更好一些,同时满足在社会上与人攀比时的虚荣心。人为了生存需要,按正常途径去努力获得生活所需物质无可厚非。但以为人生仅仅是为了这些,甚至不择手段去捞取、削夺他人的财物就有问题了,就是被尘世中的这些物欲迷住了心智。佛家说;人身难得,有个人身是很不容易的,应该珍惜。珍惜就是应该遵循佛法,利用这个人身修行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是背离佛法而毁掉这个肉体。自杀、杀人都是在毁灭人体,其罪业很大。不择手段侵占他人财物会增加业力,也是在不知不觉中糟蹋自己,毁灭自己。有人说人体是个;臭皮囊,不是说不应该珍惜他,而是指在修行中不要把他看得太重,不要怕他吃苦。如打坐时往往腿痛得很厉害,如果这时想这不是自己在痛,疼痛就会减轻。再比如,打坐时思想会翻江倒海一样难得入静,如果这时加一个;这不是自己在想念头而排斥它,思想就能入静。人在修行过程中,慢慢就会发现人体并不是象现代医学解剖的那样。当天目开后内视人体,业力大的人呈灰暗色,随着业力的清除,身体会逐渐清亮起来,有病的人随之变得健康了,不再有疾病的痛苦。进一步会变得象白玉似的,甚至会光芒四射。再进一步用天目看呈透明体。同时,会在丹田部位出现金色的光灿灿的佛体(道家是元婴),随着进一步修行佛体会逐渐长大,这就是金刚不坏之体。而这时人肉身就象一个皮壳把已经修好的身体裹在里面。所以说人体是;皮囊、;躯壳的说法不是比喻,而是实实在在的描述。当然,这些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的人只有开悟后才能看到。看不到的不等于没有达到这样的境地,只管修行心性提高心性,一切都在其中。
十六、以读经书的多少作为修行的衡量标准
现在常人社会有种普遍观念,人在社会上有所建树,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必须博览群书,学贯古今,积累丰富的知识,造就过硬的本领。凡饱学之士无不是几十年如一日日积月垒的结果。但在佛家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再大,积累的财富再多,社会地位再高,都是德所化来的,是前世的福报。一个业力过大的人,即使博学多才,学富五车也很难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有所建树,享受福报。常人不管其在一生中是富甲天下,还是穷困聊倒;不管是贵为天子,还是贱为乞丐都要根据其所带德和业的多少进入下一世轮回。德多者享受荣华富贵,德少者多灾多难。许多人还不一定能有人身。但佛法修行以修心为本,学佛者严格按照佛法修心去业,则会有很大的福报甚至走出三界,不再在六道中轮回。
佛讲的法是指导人修行的法门。读经书对于指导修行无疑是有好处的,但读经书不等于修行,如果把读经书当成了修行,把读经书的多少作为衡量修行的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有失偏颇。人的根基有上中下,根基好的人往往悟性高、心性高,佛家经典似乎早就了然于心。有的人不修道已在道中,虽然看上去没看过什么书,受过什么戒,但心性很高,一思一念一言一行全在法上。也有人虽然看经书,但心性不高,思想念头不正,甚至有许多邪念,实际离佛法还很远。如果以看经书的多少作为衡量修的好与不好的标准,那岂不是说后者比前者修的好?!禅宗六祖慧能是目不识丁的樵夫,而神秀是教授师,帮助五祖弘忍讲经说法的,从掌握经书的多少看无疑神秀更胜一筹。但神秀只能悟到;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擦拭,莫使惹尘埃。而慧能悟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以掌握经书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哪还有六祖慧能!
修行界有个故事说的是曾经有个行脚僧人走到一座山上,看到山坳有个地方被红光罩着,他想那儿一定有个世外高人就前去拜访,走到跟前发现是一个老太婆,老太婆口念;嗡嘛呢呗咪吽(niu),僧人一听老太婆念错了,就说应该念;嗡嘛呢呗咪吽(hong)。谁知老太婆改念;嗡嘛呢呗咪吽(hong)后再也没有光芒四射的状态。这主要是在此之前老太婆虽然念错了字,但心无旁鹜,心静如水。被除纠正后,其时时自责自己念错了,心里有了牵挂,心态不再平静。这个故事只是一个比喻,说明佛家经典只是引导人入道得法的阶梯,能不能修,能不能修出来全在修者能不能实修心性,能不能参空悟道。佛家经典掌握的再多不实修不悟法理也是白搭。现在有许多学者读了不少佛家经书,讲起来头头是道,但仍象常人一样喜怒哀乐悲惊恐,为了名为了利争争斗斗,这样实际上仍在门外,并没入道得法。
作为常人掌握的知识再多,即使掌握了全人类的知识也还是常人,仍在三界中,仍要入六道。而作为修道者则是在跳出三界,走在远离六道的路上。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开功开悟,直接体悟到宇宙自然中真正的理,看到真实的世界是什么,人的生命本质及变化规律,而且还会记忆起先天之所有和生生世世的一些事情,这时的知和识是普通常人望尘莫及的,也是想象不到的。有些人不相信六道轮回。不相信怎么可能去悟道,怎么可能认识到佛法博大精深的内涵?!正如没上过山的人是体会不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的。
十七、见寺庙就烧香,见佛像就磕头
现在许多人不信佛向道,根本还不了解佛家讲的是什么,就信口开河地把信佛说成是迷信。特别是看到有些善男信女供奉泥塑的佛像,在佛像前烧香磕头就觉得可笑,以为这些人愚昧无知。甚至看到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去烧香磕头,觉得不可思议。还有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说法。这说明现代许多人对佛学缺乏真正了解和认识。现在有的寺院不清净,有些人也不知道怎么开光,有的把开光当作敛财的手段,这都达不到开光的目的。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随便设置个佛像让人去参拜,有的还让一些工作人员穿着僧衣煞有介事,故弄玄虚地做法事,以吸引游客,目的是为了搞游客包里的钱,这都是污辱佛破坏法的行为。在这些地方烧香磕头不仅没有任何作用,可能还会因为心不正招惹是非。《西游记》里有几回谈的就是类似的问题,在求法的路上随时都可能就会碰到妖魔鬼怪的骚扰。从表面上看遇到的不是寺院就是道观,不是修佛的和尚就是修道的道士,可本质上那都是妖魔鬼怪,目的是想吃唐僧肉或阻止师徒四人取到真经。这时如果心术不正,意志不坚定都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根本取不到真经。现在有一些人烧香磕头就是为了求升官发财保平安,因此见到寺庙就烧香,见到佛像就磕头。有的甚至在树上系块红布后对着树烧香磕头。如四川剑门古道旁有许多张飞柏,据说是三国时张飞命人所栽,现在长成了参天大树,遮天蔽日,煞实壮观。可现在有人就在一棵柏树旁烧纸焚香求健康,这就完全步入歧途了。
十八、不能正确认识道德
道德一词在社会上使用的频率是比较高的,现在通常把道德解释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解释是比较抽象的,也没有揭示道德的本质,所以,现在很多人并不能完全知道道德是什么,为什么人必须遵循道德,提高道德水平。
其实,道德中的道与德是两个不同属性的事物。;道(佛家称为法)并不是人制定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可以通过思辨感悟到这种道,认识这种道。这种道不随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但道对人有要求有制约力。人对于道的认识越高,心性随之提高上来,道对人的约束力越小。而;德,《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其实在商代卜辞和先秦文献中,;德与;得是相通的。;德有得到、获得的意思。《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实际上德就是人遵循了道后所获得的一种能量物质。德,被古人视为区分人和禽兽的标准,只有符合人应有的道德标准,才能称之为人。而作为人,在尘世之中必须修心才能保持人心不至于污染和坠落,将心修成至纯至善,同化于道,通过修道来养德。人有了德才能真正有福报,才能真正幸福安康,否则就会万物凋敝,天灾人祸不断。可见道德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与人的生命休戚相关。人要生活得好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信佛修佛就是在道德上要求自己提高自己。
可是,现在许多人不信佛法,不学佛法,不修佛法,更谈不上悟道。有的人也说自己信佛,但又不能在道德上要求自己,错误地认为道德规范是对人自由的限制和束缚,在社会上随波逐流,精神不起来。
现代许多人在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张扬,这本身无可厚非,在一定层面上讲是积极的。人就是要清除那些对道的错误认识,回归正道。但我们也要看到,也有一些人追求的所谓自由实际是私欲的膨胀,魔性的彰显,认为道德对人的规范和要求限制了他们随心所欲的思想和行为,把道德说成是虚伪,称为伪道德,因此没有道德上的诉求,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道德水平逐渐下滑,日益沦丧,为了钱无恶不作,有了钱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完全没有人的正常思想和行为了。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
十九、以人心揣度佛心
人心与佛心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心中往往掺杂着自私自利,为了在尘世中生活的好一些,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伤害别人,欺侮别人,甚至为了蝇头小利尔虞我诈,苦苦相斗,造业一生。而佛心则是慈悲,是无私的爱。因为有了无私的宽广的慈悲胸怀,并具有大自在、大智慧、大神通。看到人在尘世中漂泊,在苦海中沉沦,而不知活在世上的真正意义,佛会发下宏誓大愿驾法船,结善缘,传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人在尘世之中无论多么显达,或穷困聊倒,最后都免不了在六道中轮回。不过人可以在佛法中修行,通过修行去掉身上不好的东西,魔性逐渐消弱直至完全彻底清除干净,佛性逐渐强大起来,佛心逐渐稳定,修成无私无我,先他后我的正觉,不再轮回转生,永远脱离苦海,得正果,出三界。人们常说;佛在心中,有人以为自己就是佛了,其实大谬不然。人就是人,佛就是佛,二者岂能混为一谈。佛为了度化人,可能以各种形式各种身份存在于人中,以各种方便法门度化人;各种人都有佛心,都可以修成佛,但绝不是说各种人就是佛。有的人沉迷在尘世之中行恶太多,积业太重,佛性的一面被埋藏的太深,表现出来尽是魔性的一面。这样的人只是难度化而已,但仍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时下有些人常以己之心揣度佛心,完全是对佛的亵渎。如有一道菜名叫;佛跳墙,好象是说佛一闻到菜香味就会迫不急待地跳过墙来,佛怎么会象人一样那么贪婪呢?!有的人以为多给佛上香和磕头,佛就会保佑他了。殊不知,佛是度人而不是保佑。佛是教化人、启迪人、帮助人打开智慧之门,认清人自身和世界的本质,认清人世间的一切如梦幻泡影,是不实的,不要执著世间的得失,要清净自然。佛度人也不能直接把人送到幸福的彼岸的,佛只能告诉人如何修心,如何超脱。当人下定决心融入佛法时,佛就会护佑在人的身边。有人说既然佛有那么大本事,既然佛有慈悲之心,佛普度众生,为何不把人世间的灾难都清除干净,让人永享太平?这也是用人心在想问题。人间的灾难和不平不是偶然存在的,都是有因缘关系的,人的罪业是自己造成的,必须自己承受,这是宇宙的法理,佛不能因为慈悲人,随便去消除人应该承担的罪业从而破坏宇宙的法理。佛慈悲人首先要遵守佛法,保护佛法。针对人的灾难,佛会告诉人自救的办法,那就是按佛法修行自己,修去世间那些肮脏的执著的心,提高自己。
佛家讲因果报应,这是宇宙中存在的一条法则,它也不是佛家自己设立的,而是佛家把它揭示出来了。有人觉得好人命不长,好人活得不自在。这也是用人心在看问题。现在的人看一个人只看了其当前的一生,而佛家则从生命的本质上看一个人,除了看一个人的现在,还要看他的过去和未来,衡量这个生命好与不好的标准主要看其所带的德和业力的多少而定,业大的就是不好的,为了这个生命不至于被消毁,会增加其磨难,以便在磨难中消减其业力,在人中表现是多灾多难。磨难大的人可能是上一世享福了造业太多,或为了下一世不至于太苦而这一世多经历一些磨难。因为每个生命的特点不同,向往不同,人生的路各有不同,一心向佛的人福报往往较大。佛家修行中会出现各种超常功能,如五眼六神通。按佛法的要求神通不能随便在人中显示,随便显示会破坏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规律,是在破坏佛法,这是佛法所不容的,因此真正的觉者为了维护人类的正常秩序绝不会随便使用神通。即使运用神通也会是在无形之中,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之处。现在有些人总想用神通来检验和衡量佛法神通的真实性,甚至用高价摆擂台来吸引人应战。认为能经过检验就认为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这是心性和悟性太差的表现。真正的实修者只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悟道,修行自己的心性,提高心性,怎么会象常人一样去炫耀去争斗,浪得虚名?!
二十、重权贵,轻佛法
佛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良本性,人人都有佛性的一面,不信佛的人不等于他们没有佛性,只是他们有些知障,存在一些后天形成的背离佛法的观念,影响了其对佛法的正确认识。有的人未曾接触过佛学,思想中没有佛法的概念,不知道用佛法名词去表述思想状态和心理感受,但思想中有善的种子,这种善的特性就是佛性。有的人反对佛法,否认佛法,就好比人的生命本来产生于天地之间,其生长离不开天地万物和日月星辰形成的环境,可他却说要反天反地。但天地不因它反对而消亡。同样,佛法不因他不承认而不存在。凡反对佛法的人并不是其本性的一面在反对,而是其后天形成的观念背离了佛法,这种观念与佛法有抵触。也就是说这种观念的形成不是从人的善良本性出发的,而是在善良本性之外有一种与本性相背离的物质,他们的观念是在这种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佛家称这种与善良本性相背离的物质为业或业力。业力大者把人的善良本性的一面封存在里面,使人的观念受业力支配,思想和行为偏离佛法,表现出来的是魔性。
如果人不通过修行清除业力的干扰,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逐渐回归到佛法上来,回归到善良的本性上来,而随着业力远离佛法,人的业力会越滚越大,最后就完全没有了自己,没有了人的思想与行为。佛家讲众生平等,每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和轨迹,所以,每个人都得自信自强自立,自强不息,精进不止。但如果自高自大,藐视他人,目空一切,就是自心生魔,这种心态实际上不是发自善良的本性,也是被世间的名和利等执著心所带动,迷失了本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另外一些人丧失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萎身在他人的阴影之下,奴颜婢膝,卑躬屈膝,惟命是从,唯首是瞻。特别是一些权贵以为大权在握,真理在手,有些人也以为他们讲的句句是真理,甚至可以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实际也是一种偏见和误解。权贵不一定真理在手,精英也不一定认清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许多往往只是一种观念,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现象。人之所以在世上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往往是前世积下的威德,是前世的福报,而不完全是努力奋斗拼搏来的。如果没有福报,再怎么努力都不会天随人愿。在这种情况下,权贵或精英们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经验,对人生、对社会上一些问题的看法不一定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形成的理论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真理。同样,在人生道路上遭受许多挫折后形成的观念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尤其在末法时期,许多人没有道德上的诉求,没有正的心法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观念完全变异,一些权贵、精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他们的思想、意识、观念、行为等许多方面都不一定符合真理,如果以他们的观点来统揽全局很可能造成误导。只有佛法才能揭示出什么是真正的对与错,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