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修行之道(二)

发布时间:2019-10-17 09:46:44作者:地藏经讲解网

  当我们谈「皈依」时,听起来好像是我们求护於外,其实我们所皈依者是内在的,是佛、法、僧的内在本质。皈依有其外在的对象,例如,佛是二千五百年前成觉者释迦牟尼,法是我们渴望奉行的释迦牟尼之教,僧是在修行之道上指引我们和陪伴我们的法师或长者。

\

  然而,内在的、真正的皈依对象是佛,不仅是指那已修行成正觉的佛,也指那人人具备,令我们皆能如释迦牟尼一样成佛的种子—一佛性。我们有时说「皈依」,有时说「礼敬」;实则皈依不只是礼敬,因为皈依的意思是,积极利用那能把我们内在的,应现的佛性完全释放出来的机会。  法是道。即使我们人人都想要快乐,不想要痛苦,我们所受的苦还是那麽多,所得的乐还是那麽少。这并非因为我们不想要快乐才得不到。快乐,而是因为我们缺乏快乐之道。若不依道而行,证觉----究竟解脱----即为极难达到的了悟阶段,而此一我们所须遵循之道,就是那从佛住世时起直到现在,—切大师及伟人所曾遵循并籍以成佛之道。礼敬法、皈依法,乃是对自己立下行道的誓约,表示自己有行道的信心。  同样的,皈依僧并非仅指皈依外在僧宝的对象,如比丘、比丘尼等等。它的意思是我们需要一位法师或老师引导我们行道,也就是需要一位我们可以依赖的人。当然,没有老师我们也能有所成就,但那只不过是到书店去买几本佛书来读,再依其中所教的方法自己修行而已。我们可以这麽做,但我们所得的结果决不会圆满,因为我们没有得到传承的传法。譬如,按摩也是如此。看起来按摩似乎非常简单,但是如果你只买一本按摩方面的书,照书本所讲的来依之而行,结果,被你按摩的人,很可能使他们发疯,生出多种疾病等等。所以,遵照传承佛法已修过并具有引导我们修道所需之经验的人即是僧。我们皈依僧,乃是以僧为我们在解脱道上的向导和伴侣。  如是,我们先皈依外在的佛----释迦牟尼,皈依外在的法---佛陀之教,以及皈依外在的僧----接受诸法师与菩萨的修行之道第二篇:皈依指引。然後,我们皈依内在的佛----佛性,皈依内在的法----成觉之道,以及皈依内在的僧----依我们传承的指引如法而行。  受皈依戒并非只是念诵皈依文。诚心诚意受皈依戒时,我们所得的不仅是形式上的戒,也是皈依的真谛,此时,皈依者有一种誓志修道的感觉和自信,都会在我们内心产生出来。那是誓志认真努力求取我们应得和配得的解脱,怀著对引导我们之正见的信心而皈依。  在戒师前受戒比自誓受戒更为可靠。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太狡猾了,老是想要把最好的给自己,结果反而害了自己。我们若自誓受戒,当时可能很认真,後来就很容易变得马马虎虎。例如,你可能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抽烟了。」但是後来一想:「我并没有真正对谁作此保证。没关系,可以抽。」这就是我们用来欺骗自己的诡计。由此看来,从代表传承者处受皈依戒是很重要的。  只是受皈依戒还不够,我们必须还要用之於道。因此,我们就该问问自己:「皈依佛的意思是什麽?」皈依佛的意思是把我们内在的佛性释放出来,所以凡无法令我们达此目的者,我们都不可皈依。例如,在西藏有很多地方神:每一座山都有不同的山神,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神,甚至每一棵树有不同的树神。藏人尊敬这些神,但并没有视其为皈依处的意思。我们只是想要与其为友,对此地之神也都可以这麽做----尊敬而不皈依。皈依是把皈依对象当作我们的目标,而我们的目标不是成神。神也许此我们强,但我们并不想成为山神、湖神或树神。不过,我们需要诸神的协助,因为世间不仅属於我们,也属於诸神和其他众生。在此相对的世间,我们若不尊敬他们,就会惹很多麻烦,故有尊敬他们的必要。(例如,此地兴建大厦时,实在不尊重真正的地主----神祗,而只管挖地建屋,结果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虽然看不见,可是感觉得到。建者应先求当地神祗允其占用建地,就和买地差不多。)皈依的要点是,既然我们皈依的目的在求大解脱,故凡不能令我们得大解脱者,我们都不可皈依。  皈依法是指以佛法的教导为解脱之道,此中含有不可为自私的缘故而伤害任何众生的意思。我们要下定决心,并应注意那破坏此决心的可能。例如,我们若因病菌感染而生了病,那就可能必须服药杀菌,而杀比伤害尤甚。我们既已下定决心说:「从今天起,我决不伤害任何足生」,我们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守此诺言。无论做任何事,只要违反三宝之一,就是破戒。若破了戒,我们就应对自己破戒的行为感到羞愧和有罪:这不是一种绝望的羞愧和有罪感,而是认错。我们既已在师父、佛、法、僧前皈依,破戒就如欺骗了他们。有罪的感觉是当我们面对他们时所感到的困窘,羞愧则处於我们的内心,尽管我们所做的事不为他人所知。只是觉得羞愧和有罪将会造成一种绝望的情境,而佛法乃是要我们利用羞愧和有罪感发展出自信,相信自己有永不再犯同样过错的能力。知己之过,我们就要发露忏悔,把坚强、清净的心念说出来。这是处理羞愧和有罪感的正确方式。因此,皈依法意即依佛法的教导而行。  皈依僧乃是与僧同行於道,因为他们能引导我们达到正确的目标,此即为何我们不应与「坏」人太亲近。所谓「坏」人就是能以其不善之性来影响我们的人。这听起来也许很怪,可是极有道理。一个在生活中充满暴力的人,喜欢偷盗、杀生等等的人,我们称之为不善之人。究竟说来,我们不能如是称之,因为即使这种人也有佛性。但是在相对的方面来说,这种人既与不善境界有关,我们就不应在自己还不够坚强时和他们来往,否则,非但不能对他们有所助益,反而会被他们引入歧途。一旦我们自己够坚强了,我们就不应再排斥他们,而应尽可能帮助他们,因为我们誓志获得解脱,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那些「坏」人比「好」人更需要帮助。所以,我们必须暂时远离他们,以後再亲近他们。这是皈依的第三面。  以上三种与皈依对象有关的誓约,是三个主要的皈依 誓约。接下来还有三种与代表佛、法、僧者有关的誓约。代表佛的是佛像,代表法的是经本,代表僧的是比丘、比丘尼、菩萨等等的任何形象。我们对其表示尊敬的方式是以普世皆同的价值观为依据。无论在世界何地,人体的上半身都是受到尊敬的,下半身就差一点。这种态度不只是西藏人才有。因此,我们不可坐在或踩在佛像和经本上,而是要尊敬它们,把它们供奉在高处。虽然修学佛法的人会这麽做,可是有些商店等地都把佛像当衣架或灯台来用,似乎是以佛为仆,这就是不敬。  尊敬的本质是要有清净的心意和态度,并不在於行为。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从前有一个人在行路时看见地上有一尊佛像。他想:「如果人们从佛像上面走过,他们就造了恶业。」於是他把佛像捡起来放在路边。因为他的动机是好的,所以他造了善业。又有一个人走过来,心想:「这尊佛像躺在这里日晒雨淋,必将毁坏。」他想予以保护,左右一看,找到了一只破旧不堪的鞋,就拿过来把佛像盖上。在正常的情况下,这当然是极要不得的事,可是由於他的动机纯正,此一行为给他造了善业。接著又走过来一个人,他看见鞋在佛像上,心想:「把鞋放在佛像上太可恶了。」於是他把鞋拿起来丢了。这个人也造了善业。随後又有一个人看见这尊佛像躺在路边,他心想:「这太不敬了,不应让它留在那里。」於是他捡起佛像,把它放在墙头,因而也造了善业。由此可知,造善业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其背後的动机。动机是最重要的,表示尊敬的方式则可有多种。礼敬外在之像,礼敬代表佛之身、语、意者,可转自心,令起敬意。是故遵守礼仪,至为重要。  此後我们还要立下其他誓约,如以慈悲心和同情心对持一切众生等等。首先我们要想:「但愿我能帮助他人,成为他人的医药。」因为先有此愿,此後我们才会真正的去实行,做出帮助他人的事。这两个阶段分别各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此二者之戒乃随我们利他之心的增长依次而受。我们都是佛教徒,我很小就成为佛教徒了。可是,我并不只为佛教徒工作,也不只为使人成为佛教徒而工作;我是为所有的人工作,佛教既然是以佛法中伟大的智慧利益所有的人,我也满足於为所有的人工作。我们必须放弃以下这种错误的想法:「我要为佛教工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应该用佛法来为所有的人工作。我们心中应有此了解,念念不忘实行此项誓约。我们必须小心保持警觉,不要忘记我们是为一切众生工作,并非为佛教工作。这一点极关紧要,否则,我们的工作就变成为佛教招人的游戏而毫无意义了。这是皈依戒,皈依目标和有关之誓约的基本观念。  受皈依戒的实际仪式中包括跟著师父念三遍皈依文。此文内容主要是:  各位师父、诸佛菩萨,请听我言。从自今日直到成佛,我皈依佛----我本性之例。我皈依法----令我本性得解脱及成就之道。我皈依僧----我於道中之伴侣及向导。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请认可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求皈依三宝者  由於现在和自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具有佛性,所以本质上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教徒。只念上面的这一段皈依文并不能使我们成为佛教徒,要有正当的意愿才能成为佛教徒。一切众生,天、人、畜生等等,本质上都有佛性,究极究实,皆与佛教徒无异。我们常说的「佛教徒」、「基督徒」或「印度教徒」等名词,蒙蔽了真义、减损了真义。究竟说来,人人都有佛性。例如,回教之遍在神秘派的教义中就说「阿拉」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回教徒向阿拉祈祷,其实是向自己的佛性祈祷,只不过所行之道稍有不同而已。当耶稣基督抱起一只小羊,说:「我是牧羊人,一切人皆如我的小羊」,其意与佛教完全相同。在佛教中,最伟大的菩萨被称为「如牧羊人者」。牧羊人照顾羊群而不为自己打算;羊饿了就带它们去吃草,羊渴了就带它们去喝水,天冷了带它们去晒太阳,天热了带它们去树荫下。大菩萨之利生行为就是如此。  佛法的实质就是这样,永远集中於一点,集中於一义,亦即「如实」,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念皈依戒文时,我们必须体会此义。真正得戒是在第三遍念完後师父弹指之时。那时,我们从十方三世一切佛,从师父手中的经本所代表之法,以及从已受具足戒和未受具足戒的在戒场师兄师姊所代表之僧得到皈依。在我们之前的皈依者是我们的师兄师姊,在我们之後皈依者是我们的师弟师妹。已受皈依戒,已正式发誓求大解脱,我们就必须保持对完成此誓的信心。诚心发誓,自会有行动随之。  我们虽说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皈依,但实际上我们起初只能相对的利益众生,以後才能究竟的利益众生。要想究竟的利益众生,非成佛莫办;要想成佛,并不须要到什麽地方去求去找。我们所须要做的只是用净除自己所有诸障碍的方法,来成就自身本具的大解脱。觉悟成佛以後才有力量帮助他人,因此我们誓必要成佛觉悟的诺言必须出自内心。然後我们献上一种供养来象徵这一坚定的誓约,那就是献上自己的一点头发来作为供养的象徵,因为我们身体上最重要的部分是头,而发又位於头顶上。献上一撮我们的头发於佛翕之前,即表示把我们的身行、曰语和意念献给解脱道。然後,我们受赐新名,也就是法名,法名是用来加强我们与解脱道之间的关系。

新闻网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原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