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1)
根据慈法法师开示录音整理
地点:云南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时间:二零零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四月二日
目录:
生如来家: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 2
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14
观佛法身无染无着... 27
般舟三昧行持法则之一... 32
般舟三昧行持法则之二... 42
般舟三昧进趣细则:在家二十法... 49
般舟三昧进趣细则:出家六十法之一... 56
般舟三昧进趣细则:出家六十法之二... 64
般舟三昧五十余助法及修持果报... 73
附录:摘录... 85
生如来家: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是我们大家的一个共同愿望,或称目的、发心、动机。因为从佛菩萨声闻缘觉到地狱饿鬼畜生,十法界有情没有一个能离开心灵的含摄,心灵之宝藏,各个有情悉皆具足,只是其开启方法,形形色色、随机不同。我们如何来运用这个宝藏、在此得到如意自在呢?这就需要用法则来纯熟我们心灵的自在之力、本源之力,使其庄严世间、利益有情。所以,接下来我们以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之愿望为纲要,依《十住毗婆沙论》中有关念佛及般舟三昧修持的法则进行深入学习。
《十住毗婆沙论》,是圣龙树菩萨所施教的文字。学习论之前,我们需要先对论主有所了解, 不讲论主生平,犹如此水无源。圣龙树菩萨,在中国佛教史上被尊为印度第二世尊、八宗之祖、唐密初祖。对于龙树菩萨的应世时间,显密二宗是有差异的。若依唐密说法,龙树菩萨约在世尊灭度500岁后,从其国土来此释迦佛遗教国土,打开南天门铁塔,把世尊在世时所施教的教法传播于末世有情。显教中则说龙树菩萨于世尊灭度700岁后应现于世。
为什么显密有别呢?这是众生业报择取的不同,并不是实有什么差别。显密业报处示现不同,感知就不同。譬如对于大城市的高消费生活,对有钱有势人来说会生起欢喜,而贫瘠人则会感到是一种压迫。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事物,不同人的感知差别可能很大。在显密二教中,对于龙树菩萨的应世过程,也显现出这种业力之差别,故有500岁之说、700岁之说。
龙树菩萨是我们八宗共尊的祖师,这与其誓愿有关系。龙树菩萨,实是他方如来,即妙云相如来,其誓愿就是到他方国土,守护、延续此国土世尊的遗教,故于此娑婆世界,亦是如此示现,乘不可思议愿轮,来顺应、延续释迦佛之教化。
在此浊恶世间,成佛甚难,即使如妙云相如来这样一个他方世尊,来此阎浮提,最初降生也是示现梵志,所有如来德相泯灭于梵志中,现相为一个外道。这说明佛不圆满吗?不是,而是我们为业报中的浊恶所覆蔽而产生的感知。正如世尊应世时,印度王舍城若住三亿人,其中只有一亿人能见佛,一亿人能听闻佛名,还有一亿人见闻不得。在见佛的一亿人中,有人见佛形如五尺比丘,色如黑碳,有人见佛丈六金身,有人则见为千丈卢舍身。现在,连形如黑碳的佛也见不到,只能见到遗像、遗骨舍利了。同一世尊,见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故知福德业缘的差别之大。
所谓浊恶世界,令十方诸佛不堪忍受。这里的不堪忍受,也是我们业报浊恶所显现,是我们的感知,而不是诸佛的真实感知,否则诸佛就不会来应世了。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实早已成佛,观音菩萨为正法名如来,文殊菩萨为龙种上如来,他们在很多世界示现如来智能德相,以种种誓愿转妙*轮、种种威德说法、以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种种善巧令世间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这些大菩萨随释迦佛、乃至未来佛常应于世,阿难、迦叶,以至提婆达多都还会应世,只是名字不同,圣者应世表现的差异是业报之异,而本质无异,都是为了度化众生。
龙树菩萨是继承、延续释迦佛的遗教,并不是说自己是他方如来,而发明一个什么东西,此处要清晰。古人列有八大论主,龙树菩萨、世亲菩萨、无著菩萨等,他们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是任何圣者智者,甚至任何世尊都不能取代的。因世尊只宣最上教育,很多有情并不能依法细致了解、深入观察,而这些大菩萨们,通过论,对法则进行细分处理,进行细致表述和宣化,使我们可以拿来学习、实践。
龙树菩萨一生,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故事。其传记中记载,龙树菩萨在九十日内就读完了南阎浮提所有文字,于是生起自慢的想法,说世尊也不过如此,你是一切智,我也是一切智,我可以称佛了。然后就要改服制律,想自搞一套。这时,一位龙王菩萨就来帮他解决这个骄慢问题。如何解决呢?请他去读龙宫所收藏的经教。龙宫经卷犹如河沙,而龙王对他说,菩萨,汝所得见,若与天宫经卷相比,远不可比!龙树菩萨此时心生后悔,说自己对佛法所知不过是九牛一毛、浩瀚一滴啊,由此幡然悔过。
龙树菩萨能于九十日读完天下文字,三昧力、自在力都是有的,即使如此,还会于自己的骄慢生起惭愧。而现在人,稍有一点修持就想称师作祖了。这里的修,可能是自以为的修,持,可能是自以为的持,身心还很羸劣,就急于把自己标榜出来,比起龙树菩萨这样的大善知识,善巧也好、神通也好、智能也好、定力方便也好,万亿分之一不及,但就想自己立个什么,结果出现很多祸端,以及自他二种伤害。祖师象春笋一般冒出,急于求成者甚多,说话时气吞山河而做事实为无力者甚多,真正踏踏实实做人做事、踏踏实实深入修持的越来越少,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福德因缘薄少的一个可怜之处。在此,龙树菩萨这位大导师,通过示现来警告我们这些福德薄少的末世有情,要厚重自受用,尊重佛法之实践,深入佛法之实践,千万不可草草,如小杏子刚刚开花结果,就说我熟了,就要摘下来,结果还很涩苦。
龙树菩萨在家时,曾与三友相约到王宫纵欲,他们为进出方便,就找一个药师求到隐身术,结果使王宫后院很多嫔妃受孕。国王震怒,术士就出主意:若是鬼神,用咒杀;若是人,用刀杀。人必用隐身之术,会留下痕迹,可在王宫必经之路,撒细沙以捕痕迹。结果龙树菩萨与其伙伴又去时,就被发现痕迹,于是士兵到处刺杀。龙树菩萨在躲避刺杀时,一直不离国王七尺远,因持刀者七尺之内不允许近王身,而其他三个人没有这个智能,结果眼见着一一被杀,这时龙树菩萨就立了一个誓愿:若我能生存下去,必做沙门,世间娱乐甚为怖畏。这可能是龙树菩萨一生中的一个反面教材,其实对于菩萨没有反正,他们只是在做一件事,即了解世俗之可怖,行沙门寂灭之乐。
龙树菩萨出家后,龙王请其到龙宫诵读经典,于后豁然通达,善了一切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其时,有一国王,甚邪慢,大兴外道、诽谤正法。龙树菩萨为度化他,催伏其邪慢心,恭持赤幡在王宫前经行了七年。幡,有唤醒人之意,过去寺院念佛堂口必有幡,若有人困了,巡幡人就会拿幡在其面前晃一下。于后此王受其教化,尤为恭敬。
龙树菩萨一生奇迹很多,一直到最后用草把脑袋割下来。记载说龙树菩萨活了八百岁,他修有长寿法,活一劫两劫其实是不成问题的,但在八百岁时,有一个国王当时三百多岁不死,其太子已两百多岁,说,王者不死,我何时登位?谋臣就说:若要父亡,需龙树亡。因他们都是随龙树菩萨学的长寿法。于是王子就找到龙树菩萨,说:我闻菩萨行法忍,一切物皆予布施,我要菩萨的头。龙树菩萨说:行啊。但王子怎么也砍不下龙树的头。龙树菩萨说,我杀业已尽,用刀是不行的,只是尘沙劫前,我用草斩杀虫命,此报未尽。于是太子就摘了一根草,一划就取下了龙树菩萨的头。
龙树菩萨做了很多奇特之事,因为是他方世尊,很清晰、不迷失。所谓迷失,就是不能自制,迷失自己身口意三业的自制力,迷失三业的抉择,迷失三业的未来延续。我们大家不要认为迷失二字是别人的事,一天中真正有多少时间,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是自主的、依正二报是调柔的?这是我们需要自己审视的。
十住毗婆沙论 圣者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
入初地品第二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诸佛家。从此二法生诸如来。此中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复次般舟三昧是父。无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说
般舟三昧父 大悲无生母
一切诸如来 从是二法生
家无过咎者。家清净故。清净者。六波罗蜜四功德处方便般若波罗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诸忍。是诸法清净无有过故名家清净。是菩萨以此诸法为家故无有过咎。转于过咎转于世间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间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转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常往来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间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世间道。上者妙故名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欢喜地。问曰。初地何故名为欢喜。答曰
如得于初果 究竟至涅?
菩萨得是地 心常多欢喜
自然得增长 诸佛如来种
是故如此人 得名贤善者
《十住毗婆沙论》,圣龙树菩萨造。此处圣字不是虚称。在佛教中,贤圣有别、凡圣有别。圣者,就是入地菩萨,已断尽烦恼,与贤者有别。所以此处不是尊称,不是赞美说,而是如实称。造字,则显工程宏大、广传广利之意,一般人写书称为钞、撰,唯有圣者智者菩萨们是为造论。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大师译。鸠摩罗什大师的父亲先前是一个出家人,走到龟兹国后,国王将其拦下,硬要将公主许配给他,于是终因王命难违而舍戒,后罗什大师由其母亲带到印度修行。罗什大师也是一位不可思议的示现者,被称为七佛译经师,从拘那含摩尼庄严劫后三佛到贤劫四佛时,都是译经师,其所译经数量在汉地三藏中少有人能及,非常知名。但罗什大师一生也曾受十八年军营奴役鞭挞之大苦,却鲜有人知,而他正是在这期间学会汉语的。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入初地品第二。接下来是与般舟法相关的内容。
有人言。龙树菩萨这样的大善知识不借用于佛言,也不借用于菩萨言,开章直接说有人言,因其于自性早已清晰抉择,而不需要佐证取信于人,因此十分直接果断。
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诸佛家。从此二法生诸如来。我们知道:一切诸佛,皆依法而生。此处进一步说一切诸佛从此二法生。这句话一下拉近了我们与佛法、与如来家的距离,因为这里很多人都走过般舟、行过念佛法则,如果我们再具足悲心的守护,即不舍一切有情、但立无上大利,我们就能生诸如来家。有人说我们现在只是在经行念佛,并没有证三昧,但只要有向往三昧之愿,一样可以生如来家。
此中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复次般舟三昧是父,无生法忍是母。父是动源,生机勃勃。若是行般舟,亲证三昧了,就能生诸佛如来之功德。大悲,皆以无生法忍而含纳世间一切有情,令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是以智为体,所以般若经中又说:大般若,诸佛之母。
关于忍,诸佛如来有三种忍相:信忍、顺忍、无生法忍。这是诸佛如来所证果德,若具这样的果德,是名为佛;不具,则名为众生。净土一法的修持正是以信顺二忍为下手处,以无生法忍为安心处。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有设我得佛,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故净土一法的修持是很彻底究竟的。
大悲无生母。佛教特别重视大悲,因为众生做事都有得失评判,但在大悲法则中,则远离得失对待。净土五念门中有不舍一切众生,回向为首,所谓不舍一切众生,即是大悲所守护,此处不论亲疏、尊卑、善恶、凡圣、敌对与赞叹。这种广大慈悲的心智是以无生忍为基础的,或缘起于无生忍,或回归于无生忍,是促生一切功德之母。
家无过咎者。六波罗蜜四功德处方便般若波罗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诸忍。在此,般舟为父、大悲为母,所以这个家是清净的、无过咎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亦称六度。四功德处慈、悲、喜、舍,亦称四无量。我们在三昧的行法中,具足这十种功德。不论六度还是四无量皆是忍法,所以说般舟大悲诸忍。所谓忍者,包容是必然的、行持是必然的、亲证是必然的,忍就是有这个量,有这个行持,有这个功德的守护与延续。
是诸清净无过患,故名家清净。是菩萨以此诸法为家故无有过咎。作为一个学佛人,择一法安住,就是择一个家来安住,在此,龙树菩萨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家,说:此处无过患、此处清净,可依可从。不论行般舟,还是学大悲不舍一切烦恼有情,我们有清净的父母,有六波罗蜜四无量等清净的家的内涵,因清净故,所以可依可从。
转于过咎转于世间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间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转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常往来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间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世间道。上者妙故名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欢喜地。佛教中有无上道,有凡夫道。若我们生于如来家,常行于般舟三昧、常行于大悲守护,就得出三界,故称之为出世间道,是无上妙道。入这样的家,我们就可以得到休息。而在贪嗔痴慢疑邪见中,凡夫被业流所催使,常怖生死之海,得以不自在,是名凡夫道,背离于涅?道。
大般涅?即是大休息。声闻乘讲断尽烦恼即为涅?,大乘教言讲入于毕竟之至,广利世间有情,安住究竟之法,是为涅?。即不仅自利寂静,还要广利有情,令有情趣入广大清净成就。所以说诸大成就者不着生死,不住涅?,此不住涅?就是大般涅?。
问曰,初地何故名为欢喜?因断尽烦恼故。其后有偈言:如得于初果,究竟至涅?。菩萨得是地,心常多欢喜。自然得增长,诸佛如来种。是故如此人,得名贤善者。
此处,一定要注意如来种,此种性不立,学佛无法成就,而很多学佛人往往不在乎如来种性,而只在乎自己如何如何。
念佛法门,实际就解决了一个种性问题生如来家,与观音势至为伴侣。阿弥陀佛的愿望是:闻其名号,心生欢喜及守护者,即入种性位。这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如来种性,即入如来家,因为南无是归命之意,是供养之意,是随顺之意,是彻底安住无疑之意,是圆满起用之意。所以说念佛人福德大即在于此,我们若靠自己的资粮、加行、见道来渐次修证,可就不容易了!这与佛陀回施给我们一个种性,差异可就大了!
净土一法的修行,下手处即是信顺二忍,即随顺法而得满足,随顺法而得以念佛,随顺而得以抉择,随顺而得以安住,彻底来自于随顺!随顺,必然是信顺二忍所产生的效应。所以世尊在《观无量寿经》中所讲,若有念佛者,与观音势至等,生如来家,当坐道场。等即是种性相同。所以,念佛者实是人中芬陀利花。这个地方一定要清楚,若不清楚则会轻视念佛法,甚至诽谤念佛法,那就丢失了如来种性,过失就大了。
所以说念佛人一生即压群臣,也就是因为生如来家故,种性成就故。念佛就是直接进趣于如来种性,这么说不是为了高抬念佛法,如果真知念佛之功德,没有人不痛哭流涕的,因为这样的福德因缘远非世间自力修持所能知。就象乘飞机一样,我们不会飞,但乘上飞机,很快就到目的地了。我们乘着诸佛如来的甚深功德力,在称念之时已达到解脱、智能、慈悲的目的地,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若有此种性者,心常多欢喜。
念佛是崇高的,缘佛是究竟的,相应是真实的。但很多人轻谤于念佛法,嫌谤于念佛人,而不知念佛法门这种崇高、不可思议的缘起,结果遭到丢失大利的果报。例如经常有念佛人去诽谤修密参禅的,修密参禅的反过来轻贱念佛人,如此大家都有谤法罪。此罪蔽障了法门的传播与清净心智的生起,毁灭人的清净眼目,令人心智混乱、法则混乱,不得安住,有破法、灭法之嫌,是很大的过失。
念南无阿弥陀佛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的成熟,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誓愿力的加持,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福德。所以,念佛人一定不能轻贱,更不要贱他,而应该谦下、慈悲、调柔,不舍苦恼有情。佛在念佛经教中讲:莫生增上慢心,要善密护于身口,何以故?莫做增上慢人,若增上慢人念佛,已失甘露味,不得佛法利益。何以故?此人入魔辽网,已生邪见心,如狂象踏入莲池,会坏人的清净道业、埋没人的清净心智,这是念佛人一定要守护的问题。在果地教言中,密护口业是十分重要的,调柔身心是十分必要的。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九
念佛品第二十
菩萨于初地。究竟所行处。自以善根力能见数百佛菩萨。如是降伏其心深爱佛道。如所闻初地行具足究竟。自以善根福德力故能见十方现在诸佛皆在目前。问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见诸佛。为更有余法耶。答曰
佛为跋陀婆 所说深三昧
得是三昧宝 能得见诸佛
菩萨于初地,究竟所行处。自以善根力能见数百佛。若能随顺佛的愿力,生如来家,以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就能见数百佛,这是入欢喜地菩萨所见。究竟所行处,是指证到初地这样的行处,或说行至初地这样的因缘,这里的确需要行,但如果不仗佛力,只靠自己根力,是不可能见到佛的。菩萨于初地能见数百佛,我们能见多少佛呢?在此可以看看我们自己的修持力了。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念佛时见到了树下有几个佛、几个声闻,何以不见无量诸佛呢?根力故。如果我们的心智道德跟不上,只能见到石头、土木的佛像,即使见佛,佛也是会板脸的;好一些的,会放光;再好一些的,会动一动;再好一些,就可以说法。所以说根力有异,此处信不及是不行的。
菩萨如是降伏其心。深爱佛道。如所闻初地行具足究竟。依善根福德力故能见十方现在诸佛皆在目前。十方佛,就不是数百了。见与不见还是根力的差别、福德力的差别。有人说,我还不想见佛呢!可不要生这样的妄想,如果依清净密护的心智愿见诸佛,常受诸佛之教,与诸佛菩萨为伴,温养于此,那有不可思议的胜功德力。
问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见诸佛,为更有余法耶?除了以善根福德力见佛,还有别的办法吗?后面答道:佛为跋陀婆,所说深三昧。得是三昧宝,能得见诸佛。龙树菩萨称般舟三昧为深三昧,在蜀益大师所编《净土十要》中有宝王三昧的说法。世尊在成佛后第七年,于竹林精舍为跋陀和菩萨讲《般舟三昧经》,依此三昧修持可得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能否得到这样的利益因缘,还是在于大家清净、深入、长久的实践。
若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是个大方便。于此大方便处无染无着,才能清净闻法,与圣义谛教言相应,是为正观。若与圣义谛教言不相应,即染著了,则为邪见,例如有人见过佛后心生骄慢,就看不起念佛没有征兆的人,且不密护三业,而减损自己的福德因缘,结果造成失心果报,这样是说念佛很危险吗?其实我们不念佛更危险,因为我们天天都在失心状态。我们真正能如实知自心吗?真正清净念佛又密护的人是调柔的,是得见自心的人,所以说见诸佛以明自心。
跋陀婆罗是在家菩萨。能行头陀。佛为是菩萨说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名见诸佛现前菩萨。得是大宝三昧。虽未得天眼天耳而能得见十方诸佛。亦闻诸佛所说经法。问曰。是三昧者当以何道可得。答曰
当念于诸佛 处在大众中
三十二相具 八十好严身
行者以是三昧念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比丘亲近诸天供养。为诸大众恭敬围绕。专心忆念取诸佛相。又念诸佛是大愿者。成就大悲而不断绝。具足大慈深安众生。行于大喜满一切愿。行于舍心舍离憎爱不舍众生。行于谛处常不欺诳。行于舍处净除悭垢。行于善处其心善寂。行于慧处得大智能。具行檀波罗蜜为法施主。具行尸罗波罗蜜戒行清净。具行羼提波罗蜜能忍如地。具行毗梨耶波罗蜜精进超绝。具行禅波罗蜜灭诸定障。具行般若波罗蜜能破智慧障碍。
跋陀婆罗,即跋陀和菩萨,是在家菩萨,是般舟法的启教者,向世尊问很多种功德利益从何而生?世尊为其说,若人行持般舟三昧,能得如是功德利益。
般舟三昧名见诸佛现前。如果没有诸佛现前,我们就还没证到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第五次第,即最后一个次第的修持是:若见佛即问,问即答,答即曰其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来去,何以见佛?即了自心无有来去、亲证自性法性。若没有见佛,第五次第则无法修,这里是自力修持与实践的一个要素。
菩萨得是大宝三昧,虽未得天眼天耳而能得见十方诸佛。天眼天耳是净欲者所成,有染心是不能成就的。现在人染著心智深厚,天眼天耳是不能得的,所以听不到他方诸佛菩萨说法,也看不到他们清净广大庄严的场面。此处,虽未得天眼天耳而能见十方诸佛,闻到诸佛所说经法,这是未净欲三昧不可思议的摄化!没有净欲,即没有证得,但仗念佛陀净功德力加持,能入圣智圣德,得见他方诸佛,闻他方诸佛说法,即所谓他力加持。
问曰,是三昧者当以何道可得。答曰:当念于诸佛,处在大众中,三十二相具,八十好严身。稍有禅定力的人,可以见到当前修证观佛、念佛三昧人的光明炽相,其实就是在我们念佛、或观佛相好时所留下的影像,或说尘染,跟我们自身并没有关系,实在是佛陀三宝的加持,如果我们稍不密护,或染著于别人的称赞,那就是堕落。就如我们与中央领导人接通电话后,认为自己就是中央领导人了,那就有问题了。
许多念佛人、观佛人、持咒人、持上师本尊观的人,往往在这个地方上当受骗了。有过这样一个法师,因有病而修随修观法,然后被人看到光明相,就来说你真有修持啊,结果他当真了,真以为自己有所修持,产生很多颠倒的名利心,后来就出现了魔乱。又如很多人走了般舟后,他人会赞道:你怎么显得这么年轻?这么精神好?笑容这么灿烂?其实这都是因为念佛得到加持,都是一种尘染,一种状态罢了。
所以,修此法时,自他二种密护非常重要,或说我们要知道这只是尘染所现,非是实有。若认为自己真行了,就是骄慢邪见,妄执有法所得,堕魔眷属。在无所得法中以为有所得,称为大妄!就会丢失清净法义,沉沦世间。我们念佛人对此绝对要认清楚。
当念于诸佛,处在大众中,三十二相具,八十好严身。这是顺观修法。如果想得到这样的三昧,对现代末世有情来说,行般舟不失为一个稀有难得的法则,对诸根清净有禅定的人来说,依一相三昧念佛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如果做过换位修法,再修观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也比较得力。因为修换位法很苦,而修观佛很光明,二者的感知性差异很大。香根活佛是换位修法的成就者,他不光能换人的果报,还能换区域性的果报。当时康藏地带有大的瘟疫,千万头牛马猪羊都死掉了,香根活佛不忍藏民所依赖的动物死于瘟疫,就用自己的身心收敛了所有灾障,结果内脏全部溃烂而死。若观佛就受佛果,若观地狱众生就受地狱众生的苦,可以引发大悲心。在此我们一再强调,这里是没有位置的,没有任何实法、微尘许法可得,但在取用时可表达不可思议的悲智方便与善巧。那些真正有修持的大菩萨们能够利益众生而绝不骄慢,也绝不把自己放到某个因缘上去欺骗众生,他们真是没有位置的善知识。所以,不论是修换位法,还是观佛法,一定要密护三业,常调柔谦下之心,如果抉择不了无所得这个正见,果报会很大的,希望诸位菩萨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行者以是三昧念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如果得到念佛三昧,再来修持一相一行,那是更为方便了。此处行三昧最为方便契入,所谓方便,最主要是指克制了我们六根不净的惰怠。现在有情眼耳鼻舌身意不净,即染著的东西太多,而般舟法门,很容易使我们六根清净下来。因为若执着,我们会累不堪言、苦不堪言,所以我们不再乱闻、不再多看、不再多想了,于是止就很容易成就。此处不再造作了,但念佛不舍,即所谓立一念、断诸想,所以般舟三昧又称定意三昧,直接从意根下手,很彻底、方便,意清净者,则眼、耳、鼻、舌、身清净,若我们想把眼、耳、鼻、舌、身清净之后,再清净意根,那就太难了!
若修此法,善识者皆供养,比丘亲近诸天供养,为诸大众恭敬围绕。真正行法之人,身心有善光,或辉光,不用言说而常能令浊恶困惑有情得到清净加持和善安慰。所以大众恭敬围绕,比丘会来供养,诸天也会来供养。常修三昧的人,以及观佛、念佛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果报。
专心忆念取诸佛相,又念诸佛是大愿者,成就大悲而不断绝。有时我们持咒、念佛号、念佛的真言,即佛的誓愿,当诸佛的大悲愿力在我们心中相应时,都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这种力不是我们自己的现量产生,而是诸佛的愿力、名号功德力、慈悲方便力所促成的一种聚集相,此处一定不要以为是自己的力,这样我们就容易生活在知恩感恩的心态中。
曾经有人要向我介绍一个大法师,说这个大法师很厉害啊,别人的骨头断了,他一摸就好了。其实他是依大悲力所成就,不是其他。何以故?他每天持大悲咒,以致走路睡觉都在念,心力与咒力相应而成。但用此不可思议的悲力为人治病,实在太可惜了!我说赶紧去劝阻他,可也没赶上,这个法师已经病倒了,因为病人太多,每天排队,结果自己的力也没有了,身体也垮了。有些人学佛有一点功夫就用到治病上,但因不知道因果本源,所以往往此次治好了,下次还犯。若能把这种力量用于断人烦恼、启人智能,则就甚为方便究竟!比如说,真有一个病人因缘来了,如果持诵咒力令对方往生极乐世界,哪怕种下一个种子,也比用来治病强。
具足大慈而深安众生。我们能否运用所修法则、所现量的身心来安慰这个世间?我们是否真正地生起了悲心,降服了烦恼业习?这是修法最重要的目的所在。
行于大喜满一切愿。真正认识无有一微尘法可得,智能心智生起之时,就会生起大喜、大乐。
行于舍心舍离憎爱不舍众生,行于谛处常不欺诳。所谓谛处,苦集灭道,寂静涅?,无一微尘许法可得,此是第一谛所宣化,不敢有一丝欺诳。若有人说实有某个法可得时,我们一定要警觉了,一定不要违背世尊胜义谛教义。一旦昧失这个根本依止,则称之为外道,即使会讲再多三藏十二部也是外道,这就十分可悲了。
行与舍处净除悭垢。行于善处其心善寂。善寂,因善法而得寂灭之乐,这是佛法的根本利益。
行于慧处得大智能,具行檀波罗蜜为法施主。例如在此大家给我讲授的机会,是对我的机会布施;我给大家交流法则,依胜义谛,依根本依止回施,是对大家的法布施。
具行尸罗波罗蜜戒行清净。尸罗波罗蜜,即戒波罗蜜,能令我们达到智能彼岸。
具行羼提波罗蜜能忍如地。即忍辱。
具行毗梨耶波罗蜜精进超绝。即精进。
具行禅波罗蜜灭诸定障。具行般若波罗蜜能破智慧障碍。具行禅波罗蜜,灭除定障后,则会得定业善巧。人天善巧皆来自于定力,没有定力,是不能促成世间事业之成就的。很多人说自己怎么做事不能成就呢?即是定力不具,福德力不具,智能力不具故。
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明白自己的心愿?如何恰当地运用自己的发心?如何处理当下的抉择?这都是开启心灵宝藏的话题,对此我们应不断思维、观察、实践、勤奋、正行。在八正道中,正业、正命、正思维是正行的实质内容;正智、正定是正行之力的表现;正见是正行的入手处。在此我们主要谈论的都是正见、正念问题,因为做任何事情,心念为前导,没有正念的支配,我们往往就会心智混乱、迷失前景。
世尊运用四法度众生,相好光明是方便之一,此外还包括三藏教化、威德名号和三昧通力。在此,我们读一读《十住毗婆沙论》念佛品中的观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
手足轮相能转*轮。足安立相安住诸法。手足网缦相灭诸烦恼。七处满相诸功德满。手足柔软相说柔和法。纤长指相长夜修集诸善妙法。足跟广相眼广学广。大直身相说大直道。足趺高相一切中高。毛上旋相能令众生住上妙法。伊泥鹿相佣渐粗。臂长过膝相臂如金铤。阴马藏相有法宝藏。身金色相有无量色。皮细薄相说细妙法。一一毛相示一相法。白毫庄严面相乐观佛面无厌。师子上身相如师子无畏。肩圆大相善分别五阴。腋下满相满大善根。得味味相具足寂灭味。方身相破生死畏。肉髻相头未尝低敬。舌大相色如真珊瑚能自覆面。梵音相身相至梵天。师子颊车相肩广相能破外道。齿齐相行清白禅。齿平等相平等心于一切众生。齿密致相离诸贪着。四十齿相具足四十不共法。绀青眼相慈心视众生。牛王睫相睫长不乱。得希有色乐见无厌。以此三十二相庄严其身。八十种好间错映发。福德具足威力殊绝名闻流布。
手足轮相能转*轮。手足轮相是世尊所拥有,表明世尊能转妙*轮,广泛施教于人,善于对机说法,广利人天。
足安立相安住诸法。手足网缦相灭诸烦恼。七处满相诸功德满。手足柔软相说柔软法。若人性格很硬,其手足骨头会往外膨胀;若人身心调柔,就会很柔软,甚至一摸会仿佛抓不到东西一样。
纤长指相长夜修集诸善妙法。晚上勤于修持善法的人,此一生果报与不修持的人,差别是很大的。
足根广相眼广学广。大直身相说大直道。足趺高相一切中高。毛上旋相能令众生往上妙法。伊泥鹿相佣渐粗。臂长过膝相臂如金铤。阴马藏相有法宝藏。身金色相有无量色。皮细薄相说细妙法。一一毛相示一相法。白毫庄严面相乐观佛面无厌。师子上身相如师子无畏。肩圆大相善分别五阴。腋下满相满大善根。
得味味相具足寂灭味。有人喝水都能长胖,有人喝水是苦的,有人喝是甜的,这是果报之差异,因果不虚,我们应当尊重。
方身相破生死畏。肉髻相头未尝低敬。独觉辟支佛是有肉髻的,皆因甚深禅定而得。在我们这个凡圣杂居的世间,若以凡心则见凡浊类有情,若以禅定或持咒等净业心智则能见圣类有情。
舌大相色如真珊瑚能自覆面。三世不说妄语的人就可以舌舔鼻尖,在出家人中,许多善讲法者还是有此相的。
梵音相身相至梵天。梵音,是八不音。一般人不是男音就是女音,不是高音就是低音,不是清音就是浊音,不是大音就是小音,而佛之梵音远离此八音,广传天地之间,于远处和近处听是一样的。有人念佛会念出梵音,此时他方国土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因此很容易受到相应的加持。
师子颊车相肩广相能破外道。齿齐相行清白禅。齿平等相平等心于一切众生。齿密致相离诸贪着。四十齿相具足四十不共法。牙齿稀疏,是贪图口味,不持过午戒的果报。
绀青眼相慈心视众生。牛王睫相睫长不乱。得希有色乐见无厌。眼睫比较长的人,一般多为人喜见。
以此三十二相庄严其身。八十种好间错映发。以上是讲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基础,以下是八十随形。
戒香涂身世法所不动。诸烦恼所不染。恶言所不污。游戏诸神通。诸佛如是威力猛盛无敢当者。以慧说法如师子吼如意自在。以精进力破诸痴暗。以大光明普照天地。诸问答中最无有上。一切仰瞻无下观者。常以慈心观察众生。念如大海。定如须弥。忍辱如地。增长众主所种福德如水滋润。能生众生诸善根力如风开发。成就众生如火熟物。智慧无边犹如虚空。普雨大法如大密云。不染世法犹如莲华。破外道师如师子搏鹿。能举重担如大象王。能导大众如大牛王。眷属清净如转轮王。世间最上如大梵王。可爱可乐如清天明月。普照能然犹如朗日。与诸众生安乐因缘。犹如仁父。怜愍众生随宜将护犹如慈母。所行清净如天真金。有大势力如天帝释。勤利世间如护世主。治烦恼病犹如医王。救诸衰患犹如亲族。积诸功德如大库藏。其戒无量。其定无边。其慧无称。解脱无等解脱知见无等等。于一切事最无有比。一切世间最无上故名第一人。成大法故名为大人。
福德具足威力殊绝名闻流布。戒香涂身世法所不动。诸烦恼所不染。恶言所不污。游戏诸神通。诸佛如是威力猛盛无敢当者。
以慧说法如师子吼如意自在。以精进力破诸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多缺乏精进力,究其原因,一是福德因缘不足,力不够;一是悲愿不足,没有真正利人利世、令佛法住世之心。
以大光明普照天地。诸问答中最有无上。一切仰瞻无下观者。常以慈心观察众生。为自己一个人修法实际是很无力的,我们需常视世间之需求,而不是光看自己,故说慈心观察众生。
念如大海。定如须弥。忍辱如地。增长众主所种福德如水滋润。能生众生诸善根力如风开发。成就众生如火熟物。智慧无边犹如虚空。善雨大法如大密云。不染世法犹如莲花。
破外道师如师子搏鹿。能举重担如大象王。能导大众如大牛王。狮子、象、牛,都象征力量。象有四种:我们一般见到的是灰象;白法成就之善士所乘是白象,如普贤菩萨所乘之象;人王所乘是青象,玄奘法师在印度时,王者就送其七头青象,象征荣耀和尊严;还有就是香象,世人难见,有一定成就者才可见到,香象巨大,有香象过河、横断河流之说。
眷属清净如转轮王。转轮王也有四类:金轮王,一出生时,七宝随身,天下太平,自然之象,一切国土莫不臣服;银轮王出生时,珠宝次之,还稍需言语,即还需要说法来引导世间归顺;铜王需军队威慑世间,令众臣服;铁王则靠打仗,战火纷飞,征服世间。
世间最上如大梵王。可爱可乐如清天明月。普照能然犹如朗日。与诸众生安乐因缘。犹如仁父。怜悯众生随宜将护犹如慈母。
所行清净如天真金。我们人类的金子,在鬼神道看来是光。所谓天金,我们看到的实际都是光相,这是业报上的差异。
有大势力如天帝释。帝释天出巡时,仪仗非常庞大,显其威势,我们若清净斋天,也是可以得见的。
勤利世间如护世主。治烦恼病犹如医王。救诸衰患犹如亲族。积诸功德如大库藏。
其戒无量。其定无边。其慧无称。即戒定慧三学。现在人多怕谈戒,其实戒是无为法之表露。人往往不知道自己造业有多苦,还以之为好,而我们持戒时就会无为、无着、无漏、守护清净。
解脱无等解脱知见无等等。于一切事最无有比。在佛教中,无有比是一个特殊的名词,我们称佛法是未曾有法,远离对待与识心。
一切世间最无上故名第一人。成大法故名为大法人。以上是观佛道德内涵的文字。
如是菩萨以大人相念观诸佛。是诸佛者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不可思议不可计劫修习功德。善能守护身口意业。于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不可说五藏法中悉断诸疑。定答分别答反问答置答。于四问答无有错谬。善说根力觉道念处正勤如意三十七助道法。善能分别无明诸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因果。于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无所系着。善说九部经法。所谓修多罗岐夜授记伽陀忧陀那尼陀那毗佛略未曾有议论如是诸经。不为贪欲策恚愚痴?慢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疑诸使所使。不为无信无惭愧谄曲戏调放逸懈怠睡眠策恨悭嫉诸恼所侵。知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可去已去。可见已见。所作已办。尽破怨贼。具足诸愿。是世间尊是世间父是世间主。是善来善去善意善寂善灭善解脱者。在无量无边十方恒河沙等世间中住。
如是菩萨以大人相念观诸佛。是诸佛者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不可思议不可称计劫修习功德。现在人修行比较急于求成,而诸佛菩萨的修德都是以不可称计的年劫计算的,许多经文中,佛菩萨们都有我于恒河沙劫前接受授教、进行修行实践的表述。而我们能记忆的修行有多长时间?几天?几月?几年?所以我们往往不知诸佛之修行功德。对于这种广大修德,我们若不知感恩,不知随顺,不知观想,难免就有点邪慢与骄狂,就会丢失念佛的大功德利益。
善能守护身口意业。于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不可说无藏法中悉断诸疑。远离一切对待心智和尘染,就会断诸疑。若能于一切作业中断诸疑,真是心智畅明,无挂无碍!
定答分别答反问答置答。于四问答无有错谬。世尊做四种答于有情:定答、分别答、反问答、置答,无疑抉择一切有情的疑虑,令一切众生心智康乐、无有挂碍。
善说根力觉道念处正勤如意三十七助道法。在佛法中,从声闻乘到密乘都要学三十七道品;《华严经》中,从信位一直到等觉位菩萨也都要学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在这三十七道品中,过去人一出家就要修四念处,而四念处的前提是五停心,所以过去又有五停不修,无以出家之规定。五停心是其首之初,即下手的方便。现在人经常是被别人一骂,马上就起嗔心;看到好东西,马上就起贪心;看人不如我,马上就起慢心;看事不如意,马上就睡觉昏沉去了。凡夫具足贪嗔痴慢疑,此处太需要修持了。若五停心得力,人就会具足许多善巧,消除许多固执己见,何以故?知诸法根本,真正抉择法无自性了。故以五停心心智,入三十七道品四念处法,是很容易成就的。
善能分别无明诸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因果。三十七道品与十二因缘的次第修法,是佛教的基础修法。若不能善了解十二因缘,人不知道断处、灭处,是无力修法的。例如,在受爱处,若不去延续它,就会断爱有,而出离生死。我们感受的机会很多,但可以不用爱与取的法则,可以置之于当下,这样修持就很有力。
于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无所系着。能否对色声香味触法无所系着,我们可以来观察自己。
善说九部经法。所谓修多罗岐夜授记伽陀忧陀那尼陀那毗佛略未曾有论议如是诸经。九部经法是最早的译法,所谓五百结集,九部经法,现在我们讲十二部经,但南传佛教中还是讲九部经法。
不为贪欲嗔恚愚痴骄慢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疑诸使所使。见思二惑中,思惑之贪嗔痴慢疑,我们平时关注得比较多。而见惑,也称五利使,是驱使奴役我们最厉害的东西,但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所谓身见,实以为有我;所谓边见,如有无、善恶、凡圣、对错、你我,一切对待都可以产生边见;所谓邪见,如断见、染见;所谓见见,即见取见,迷执前三见为正见;所谓戒见,即戒禁取见,迷执现在苦身作种种邪戒苦行,为生于人天乐处,这在印度是非常多的,如有人说持牛戒、狗戒可以生天,但持戒若不管别人善恶,不管别人得失,一样会产生恶效应。
不为无信无惭愧谄曲戏调放逸懈怠睡眠嗔恨悭嫉诸恼所侵。知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可去已去。可见已见。所作已办。尽破怨贼。具足诸愿。是世间尊是世间父是世间主。是善来善去善意善寂善灭善解脱者。在无量无边十方恒河沙等世间中住。
如现在前菩萨。又应以八十种好念观诸佛。甲色鲜赤行清白法。甲隆而大生在大家。甲色润泽深爱众生。指圆纤长其行深远。指肉充满善根充满。指渐次而长次第集诸佛法。脉覆不见不覆身口意念脉。无粗结破烦恼结。踝平不现不隐藏法。足不邪曲度脱邪众。行如师子是人中师子。行如象王是人象王。行如鹅王。高飞如鸿。行如牛王人中最尊。行时右旋善说正道。身不偻曲心常不曲。身坚而直赞坚牢戒。身渐次大次第说法。普身诸分大而端严。善能解说大妙功德。身相具足具足法者。足步间等等心众生。其身净洁三业清净。身肤细软心性自软。身离尘垢善见离垢。身不缩没心常不没。身无边量善根无量。肌肉紧密永断后身。支节分明善说十二因缘分别明了。身色无暗知见无暗。腹圆周满弟子行具。腹净鲜洁善能了知生死过恶。腹不高出破?慢。腹平不现说平等法。脐圆而深通甚深法。脐画右旋弟子顺教。身遍端严弟子遍净。威仪鲜洁心净无比。身无点子无黑印法。手软胜兜罗绵。受化者身轻如毛。手画文深威仪深重。手画文长观受法者长远后事。手画润泽舍亲爱润得大道果。面貌不长结戒有开。唇赤如频婆果。见一切世间。如镜中像。舌柔而软先以软语广度众生。舌薄而广功德纯厚。舌赤如染染凡夫心难解佛法令解。声如雷震不畏雷声。其声和柔说柔软法。四牙圆直说直道法。四牙俱利度利根者。四牙鲜白清白第一。四牙齐等住戒平地。牙渐次细渐次说四谛法。鼻高隆直住智高山。鼻中清净弟子清白。眼广而长智慧广远。睫不希疏善择众生。眼白黑鲜净如青莲华叶。天人?女以好眼敬礼。眉高而长名闻远流。眉毛润泽善知软法。耳等相似闻法者等。耳根不坏度不坏心众生。额平而好善离诸见。额广无妨广破外道。头分具足善具大愿。发色如黑蜂转五欲乐。发厚而致结使已尽。美发柔弱软利智智者能知法味。发不散乱言常不乱。发润而泽常无粗言。发有美香。以七觉意香华随宜化导。发中有德字安字喜字。手足中亦有德字安字喜字。
菩萨如是应念诸佛处在大众讲说正法坐师子座。其座以琉璃杂宝为脚。以真珊瑚妙赤真珠以为几。金薄帏帐柔软滑泽种种天衣以为敷具。以宝师子赤金为身。虎珀为眼。车磲为尾。珊瑚为舌。白金刚为四牙。真白银为发。毛发长广。具足其床在此四师子上。大象王牙以为凭几。其承足几众宝所成。为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苍罗伽之所敬礼。诸佛如是在此床上。着竭支泥洹僧。不高不下覆身三分。周匝齐整着浅色袈裟。条数分明不高不下亦不参差。
处八部大圣庄严众中人天大会。龙金翅鸟俱共听法心无策恨。一切大众深心惭愧敬爱于佛。皆共一心听佛所说。受持思惟如所说行。专心听受心清净故能障诸盖。一切大众瞻仰如来无有厌足。衣毛皆竖泣泪心热或有大喜。有如是者。则知其人心得清净寂默湛然如入禅定。无爱无恚心无余缘。有大悲相慈愍众生。欲救一切心不谄曲。寂灭清净分别好丑。有大志量不没不缩不高不下。佛悉瞻见处在如是。大众说法易解易了乐闻无厌。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用来启迪我们内在的道德,这是佛之福德宝藏的实质内涵,是在本具性德下所启迪的圆满修德。如来自他二种受用具足,依正二报受用具足,圆满广摄有情,都是依修德而展现出来的。
若单谈性德,不讲修德,就是只谈体不谈用,只谈同不谈分别,这样在世尊的四答,定答、分别答、反问答、置答中的分别答就不成立了。诸佛如来善分别世间所安立果,即善分别因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因果次第相续的分别内涵。此处是以修德所显,在佛为佛,在菩萨则为菩萨,六道沉沦众生亦复如是,所谓本无分别中各取其妙用。若没有分别答,凡俗有情就会于现缘业果中不善分别,而多混淆,从而丢失佛法妙用。
在我们汉地,多说性空、无自性,而对诸佛自他二种受用,这种以修德所示现、表达、延续的妙用说得少,即不太重视修德的受用与真实。所谓真实,因是顺性起修,是于无染心中而建立的清净功德利益。三十二相八十随形都是在顺性修德中彰显的自他二种受用,对我们学佛者来说,是延续性德的一个清晰、智能、条理的教诲,也是一个增上的指导,这样我们不至惰怠于相似自性见中,丢失分别善巧,于诸佛菩萨甚深方便善巧中多做疑虑、诋毁,产生断见、灭见、无受用的邪见、恶空见,不能延续清净受用、庄严受用、智能慈悲善巧的受用。
在此五浊恶世,生命在减劫之时甚为短促,依报甚为恶劣,修行的福德力甚为薄少,所以我们尤需重视如来之修德,所以念佛法门就尤为重要了。因为念佛法是横断横出之法,这是净土果地教言的一个清晰抉择。若是渐次修行来断生死,我们此生有没有希望呢?我们观察一下自己的修持力就知道了,例如可以依资粮、加行、见道、修证、息用五个修行次第,分辨自己的次第因缘。想在一生之中完成五次第圆满修持,是很难的。相当一部分有情,修行资粮都不具足。而加行,即正行前的加行,真正能实践的人,可能也是万分之一。见道者,则更为稀少了,亿人中难得一二。见道后才能修证,宗下人说明心见性,方后起修,大开圆解,才能起修。若依这样的因缘,的确太复杂了。
我们没有见道怎么起修?净土一法为信顺起修,就解决了开圆解后起修、见道后起修的问题,为凡夫提供了直接悟入、了脱生死的法则,这是一个十分慈悲善巧的因缘!
说信顺契入也好,起修也好,信顺二字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是不可思议的教言,唯佛与佛能宣、能证、能知。有人说:我不能信顺,疑虑能不能起修?在净土一法中,圆含圆摄,若能信顺起修,当下即得大利,就横断生死流;而疑虑亦得大利,只是现前就象在修资粮、加行一样培养善根。如《观经》中写,若有众生一生造作五逆十罪,临死之时地狱火现前,闻善知识教导、称念阿弥陀佛名,地狱即化为清凉地,即当下得到抉择。
此处与修持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但假以佛愿、佛果,令众生心智所依,当下消融无始以来生死困惑,趣无上菩提。在西藏的《度亡经》等伏藏教言中,也可以当下抉择,但需要假助于他人。而随顺念佛,不需要假助他人。有人问,如果这样,那助念团有没有意义呢?也有意义!对无力信顺之有情,使其抉择,一样能一生进趣无上菩提,一生横断生死,也就是在现缘成熟的一刹那就可以横断,而不假于修持,但依佛力。
只有泯灭一切善恶是非大小,清净无对待,才能表达出念佛法门的实质内涵,也就是顺性而说,否则无力传达,一传达就会被识心所蒙蔽。所以古来以久,善知识称净土一法,暗合道妙,直趣菩提,一生即压群臣,为诸佛所称赞。
为什么一生即压群臣呢?因依佛果故,现下动机、发心皆是无上心。一生,即一动念,一举心,种子一出来,表达的就是无上心,就是自性之心,也就是顺性之显,即使我们不懂自性,但无意中就已突显了自性之清净,之无造无作,之具足圆满。所以一生即压群臣。一生,就是动念之间,若能这样修持,但依佛果而得安住的、依靠的、销归的、不造作的心智,就没有畏惧了,就是正念现前,念念佛、念念觉、念念圆满、念念具足。
净土一法彻彰了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本来是佛,本来具足之心性,这是彻底无疑的教言,是千佛万佛所共知共宣,与次第教言就不相干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正如蜀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实在是释迦牟尼佛于此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全部嘱累于此五浊恶世之有情,令其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说念佛一法总持一切法则,又称为大总持门,陀罗尼门;又说以名昭德,一句佛号能昭无量功德,令此五浊恶世成就清净光佛刹。
诸佛如来皆具三德:断德、恩德、智德。佛已证不可思议的断德善巧,断除了一切生死困惑,得清净圆满究竟的顺性心智,回施于有情,以恩德昭立于十方。若是念佛之时,一称南无佛,全体昭显诸佛功德,所谓以名昭德,以德知心,以心智用,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传播模式,过去善知识讲得十分简单:名即是德,德即是心,心即是用。此处已不要任何遮拦了,直指当下,现前一念善巧,横出生死苦海!
音深不散柔软悦耳从脐而出。咽喉舌根鼻颡上?齿唇。气激变成音句。柔软悦耳。如大密云雷声隐震。如大海中猛风激浪。如大梵天音声引导可度众生。离眉眼唇可呵语法。言不阙少又不烦重。所说无疑言必利益。无有诳语可破语等。离如是过远近等闻。四种问难随意能答。开示四谛令得四果。建立义端因缘结句。语言法则皆悉具足。种种所说事义易了。所宣分明不故隐曲。言不卒疾又不迟缓。始终相称无能难者。以如是语敷演说法。初中后善有义有利唯法具足。能令众生得今世报。无有时节可得尝试能满所愿。深妙智者以内可知。能灭众生三毒猛火。能除一切身口意罪。善能开示戒定慧品。初以名字后令知义而生欢喜。从喜生乐从乐生定。从定生如实智。从如实智生厌离。从厌离灭结使。灭结使故得解脱。如是能令此法次第。善能开示谛舍灭慧四处。能示众生令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能令众生次第得至喜地净地明地炎地难胜现前深远不动善慧法云。能分别声闻乘辟支佛乘大乘。能令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能令成就人天之中所有富乐。是为一切第一利益诸功德藏。如是正心忆念诸佛。在闲静处除却贪欲策恚睡眠疑悔调戏。一心专念不生障碍失定之心。以如是心专念诸佛。若心没当起。若散当摄。并见大众常如现前。未入定时常应称赞相好二事。以偈叹佛令心调习。如此偈说
世尊诸相好 何业因缘得
我以相及业 称赞于大圣
足相千辐轮 清净眷属施
以是因缘故 贤圣众围绕
足下安立相 受善持不失
是故魔军众 不能得毁坏
手足指网缦 身相紫金色
善行摄法故 大众自然伏
手足极柔软 身相七处满
随意食施故 多得自然供
长指广脚跟 身佣大直相
离杀因缘故 乃至于劫寿
毛上向右旋 足趺隆高相
常进诸善事 故得不退法
伊泥鹿王相 常乐读诵经
为人说法故 疾得无上道
修臂下过膝 一切所有物
求者无吝惜 随意化导人
阴藏功德藏 善知离散故
多得人天众 净慧眼为子
薄皮耀金光 妙衣堂阁施
故多得妙衣 清净房楼观
一孔一毛生 眉间白毫峙
常为最上护 故于三界尊
身上如师子 两肩圆而满
常行人爱语 无有违反者
腋满知味相 病施医药故
人天皆敬爱 身无有疾病
身圆肉髻相 和悦心施福
劝化刚强者 法王中自在
迦陵频伽音 广舌声如梵
所言常软实 得大圣八音
先加以思虑 后言必有实
故得师子相 见者皆信伏
齿白齐密相 所曾供养者
后常不轻故 眷属心和同
上下四十齿 密致不疏漏
无谗不妄语 徒众不可破
眼黑青白明 睫相如牛王
慈心和视故 观者无厌足
虽转轮圣王 典主四天下
有是诸相好 光明不如佛
我所称叹说 诸相好功德
愿令一切人 心净常安乐
菩萨又应以八十种好念诸佛。如此偈说
诸佛有妙好 八十庄严身
汝等应欢喜 一心听我说
世尊圆纤指 其甲紫红色
隆高有润泽 所有无有量
脉平踝不现 双足无邪曲
行如师子王 威望无等比
行时身右旋 安庠有仪雅
方身分次第 端严可爱乐
身坚极柔软 支节甚分明
行时不逶迤 诸根悉充满
肌体极密致 鲜明甚清净
身形甚端雅 无有可呵处
腹圆不高现 脐深而无孔
其文右向旋 威仪甚清净
身无有疵点 手足极柔软
其文深且长 修直有润色
舌薄面不长 牙白圆纤利
唇色频婆果 音深若鸿王
鼻隆眼明净 睫致而不乱
眉高毛柔软 端直不邪曲
眉毛齐而整 善知诸法过
眉毛色润泽 善度润众生
耳满长而等 不坏甚可爱
额广而齐正 头相皆具足
发致而不乱 如黑蜂王色
清净而香洁 中有三种相
是名八十种好。以此八十种好间杂庄严三十二相。若人不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赞叹佛身者。是则永失今世后世利乐因缘。
我们念佛要有自受用,即喜悦的引发,在此就需要谈到一个修法次第问题。声闻乘教言中有谛入法则:由苦而生信,由信生悦,由悦生喜,由喜生定,由定生慧。即从苦谛下手,先知苦、解苦、证苦,则后由苦生正信。苦集灭道四谛法中,苦谛若不知,声闻乘自利法是无法下手的,就很难解决生命究竟安乐之依止。由信生悦,因疑虑徘徊令人恼怒、烦躁不安、无所依从,若有正信,心智就会安乐。由悦生喜,由喜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个次第问题,慧发解脱知见,而证无上道。
有人说:我如何得到佛法利益、得到无上道业呢?也就是这个次第问题:由苦生信,被一些极苦所逼迫之人,如有牢狱亡难之灾者,有病痛生命威胁者,很容易生信。何以故?无所出路故。这时就会对教言生信。真正抉择下来了,靠倒了,喜悦自然而起。由喜悦而生定。定的相续必然会生慧。由慧而生解脱知见,趣于无上道。
在龙树菩萨这段文字中,把苦谛去掉了,直接说从悦而生喜,即由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生喜乐,这在念佛法门中极易生起,逾越了苦性之说。但因为念佛由信顺而入,所以在此还是把苦谛作为一个不逾越的次第,比较方便一些、好下手一些。
这个次第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生喜,心结就容易消除,这是修法的一个状态。由喜悦而生定,于是就能真正解决深层次的心结,这样就能令法次第彰显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如果不知道这个次第,有时人会产生一种偶遇的法喜,比如就会说哎呀,今天打坐念佛很欢喜、很相应!没有真正于法得到条理性,只是偶然碰上,这样不能形成修法善巧,佛法很难成就。
我们在法的次第上一旦成熟,就可以于有意无意之中进趣胜法之乐。在这个胜法中,我们能战胜贪嗔痴慢疑邪见的逼迫、侵凌,或说缠缚,故有法之乐。这个胜,就是不被逼迫、侵害,而可以依其现缘即做师导,即做善友,即做法则,即做成就,也就是在贪嗔痴慢疑生起之刹那、之当下依法而得胜,故所以乐。这是特别重要的修法机遇,就在贪嗔痴慢疑邪见生起之刹那,这个现下若能依法而修持,依法而观察,依法而审视,那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导,就是我们成道的资粮,由此就会生喜。这个喜就来自于贪嗔痴慢疑生起的当下,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有人认为等以后没烦恼了再修行,或对自己现前的业习感到自责、后悔,或想逃失、回避,那可就是错失良机了。这真是良机,唯有此处才能真正修行!
观佛法身无染无着
净土念佛法门,按教中所说,唯佛与佛能宣化,是三藏十二部中的无问自说之教言,因为一切贤圣都无法涉足于此,唯佛圆满觉者,才能知念佛甚深功德利益,所以又称果地教言。果地,即佛所证,是圣者菩萨无法证到,穷极所思也不能知晓的。净土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可思议的大善巧教言,能真正开启一切众生之心智。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就是运用我们的心灵智能,将其彻底无疑地、象诸佛世尊一样圆满、清净、具足慈悲善巧地运用出来。其实,一切有情所面对的一切贪嗔痴慢疑邪见,所表达的一切身口意事相和依正二报,莫不是宝藏,关键是我们没有认知其本质,而被自己感知的量所蒙蔽,结果变得沉重、负担和痛苦。学佛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一种方式,将我们的本质心智运用出来、纯熟起来,真正开启心灵如意的自在力。
在念佛三昧最初的进趣中,观佛色相是比较方便的,使我们可以从浊恶杂乱的色相中剥离出清净光明相。但为了破除众生的染著,就有破相之说,即顺性识诸法之无自性本质,也就是见法性佛。当然,若不染著于色相,也无需破,只是善运用即可。
实践佛法有五次第:资粮、加行、见道、修证、息用,但次第并不是强制的,有人循序建立之,有人则无序,如利根有情,直接在自性安立上生起抉择,见诸事相现前,不受侵害动摇,心智清净,爱乐平等之法,此时五次第说就不太需要了。
《般舟三昧经》中也谈到五次第,后面两个次第为见佛色相与问法,因问法而抉择于自性之本无来去。若不见色相、不能问法之时,我们往往抉择不了法无自性,因思维之力并不等于抉择之力,通过实践佛法,我们就可以于此本质不断抉择,如意力就会现前。
接下来的助念佛三昧品,主要依止跋陀和菩萨起问的《般舟三昧经》做讲,从念佛三昧的正因,来引发我们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的利益。修行的确是很有味道的事情,但如果没有法则指导、没有文字指导,我们就容易比较莽撞,或比较草率地自许一个东西。这段文字令我们渐次趣入,是比较重要的一段文字。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二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萨应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
不染著色身 法身亦不着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虚空
是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着佛。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虚空者无障碍故。障碍因缘者。诸须弥山由乾陀等十宝山。铁围山黑山石山等。如是无量障碍因缘。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如说
新发意菩萨 以十号妙相
念佛无毁失 犹如镜中像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
念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为什么要念诸佛法身?因佛非色身,但以色身而彰显,而利益世间。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是进趣方便,逾越进趣方便往往不得佛法现前利益。先念色身佛,我们可以体会到健康的果报、福德的果报、威德的果报、智能慈悲的果报、乃至光明清净、圆满庄严的果报,然后我们就会延续这种进趣,念法身佛。
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新发意菩萨是很有意思的名字,其中新字尤为重要。现在学佛人往往认为自己在重复某种意识、某种心念,而不知我们每一个心念、每一刻时光,皆未被重复过,皆是新发意,若能知此,是名菩萨,此菩萨从识心中走了出来,了解未曾有。
识心就是重复心,未曾有是绝待心智,是不会重复的。重复的心智,就会产生劳苦、厌倦和迷茫;而未曾有心智,会生起尊重、庄严、守护和喜悦,使我们因不可重复而爱乐每一个现下,守护每一个学佛的机会,从而有进趣观察的力量。何以故?非劳作故。
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是新发意菩萨先念色身佛的进趣法则。经常会有人说法无色无相,一切法平等,一切色平等,一切清净啊,佛不可以色身见,还念它做什么?结果自己两眼茫茫,也不平、也不等,迷失了自心,不生尊重,堕入顽空。何以故?因凡夫有情多以色取庄严,取庄严时就会尊重与守护,尔后得到喜悦与爱乐,如一个贫瘠人突然得到宝藏一样,就会生起守护这个富有与尊贵的心和业缘。如果一直就是贫瘠的,却强说贫瘠也很好啊,是真的吗?若真如此,也就不名贫瘠了。
因我们色身粗重,福德卑微,所以,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观佛,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般人认为自己长得还可以,但即使不与佛比,但与天人的细妙色身、香妙色身或光炽身比起来,我们色身的秽污丑陋都是令人不堪的。此处,比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是在念佛之色身,若不比,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龌龊,而还贪爱自视。
做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观,也有助于调整色身疾病。从头顶到喉,到胸,一直到脚下万辐轮,每个部位都有细致的观察及其对治的疾病。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中就有一些观念修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现实利益。例如,有人含胸,这样的人多肺活量不够,心胸较暗,显现无力,这时需要多观佛胸前 字。又如人昏沉无记时,也可作胸前 字观,或可作阿字光明观。又如我们做某件事之前,若先做一下观想,就会产生比较得力的感受。因此,若想调整身心世界,色身调整也是很重要的,不过生老病死还是逃不掉的,这里不是让我们染著于色身。
如先说。转深得入中势力。得入,即相应。观相相应时,虽实无所得,但会在我们身上表现出来一种喜悦、安乐、健康、有力,易让他人生喜,这种喜是存念中的感知。观修中的相应一般是不轻说于人的,轻说易生慢心。此处最怕骄慢,若真以为我怎么样了,不仅会减损现缘,还会受未得言得大妄语的苦报,比不做观修还要多受苦报。所以此处有大利大害,故一定要密护身口意,一定要真正对自己负责!即使因害怕不修了也行,但密护是绝对不能含糊的!
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这就是所谓本尊观,成就本尊相好观后,是要破本尊的,即应该观法身佛了。
转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机。在《般舟三昧经》中,转观法身佛属于第五次第:见佛即问,问即答。答之后,佛肯定就消失了,此时就会审观到:彼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从去,何以得见佛呢?原来自性清净故见佛。
如果不转观,就会真以为有所得。在藏传佛教中,此关过不去,就落到护法,即天龙八部上;在汉地又称为戒缓乘急,也就是急于成就本尊,结果密护不够,又以为实有,而堕入护法,这样是不能成就解脱道的。
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着佛。不贪着就是戒。见无见见,树立正见,因自性无故,所以在种种细妙色身中,应无所染著,这样来实相念佛,或观法身佛。
很多人过不了此关,贪图自受用。比如有人说:我这段打坐可舒服了。对自受用的贪一旦生起,然后就会贪图色欲,堕入魔眷。《楞严经》中讲得很清楚,此人不能成就无上道。所以,不染著色身,法身亦不着,见无见见亦不可着,此处需要不断深入抉择,最后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归入寂灭之乐,广大妙庄严土一时现前,十方刹土如梦如幻,乱起乱灭,无有实质,那么就抉择一切法性自在,得一切智。
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虚空者无障碍故。障碍因缘者。诸须弥山由干陀等十宝山。铁围山黑山石山等。如实无量障碍因缘。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佛法中讲的天眼与其他不一样,是指能了晓未来,能做广大清净观察,能见他方世界。薄地凡夫有情,因染欲未净不得天眼。
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念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功德利益受用所在,我们可以观察体验。在此以十号念佛,则是念法身佛的细微分了,这里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进趣。
十号称颂,例如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一般人不知之,而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很多真言,如药师真言,其实都有十号称颂。
十号称颂,是具足念,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修持方式,就是念法身佛,此处无色无相,功德遍法界、普摄有情,令十方九法界中一切有情咸得爱乐。
如是:新发意菩萨。以十号妙相。念佛无毁失。犹如镜中像。毁失即遮蔽,我们一般念佛有散乱心,因心智遮蔽有亏故,会毁失佛号功德。而十号具德念则如大圆镜,能将相全显,无有毁失。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过去,因念佛名号,得念佛三昧力的人还是很多的,所以古人用一定的数量来充实自己的生命,令念佛得力,证得自在力。
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殊异快乐,即禅三昧快乐,我们一旦得到,则不为亲情、爱欲、名利等一切世俗所侵扰、困惑。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以散漫心念佛的比较多、杂染心念佛的比较多、名号不具念佛的比较多、不知念佛次第念佛的比较多、自诩念佛的比较多、以贪染蒙蔽心念佛的比较多,所以多减损佛胜功德名号的利益和胜法乐的生起。
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心净了,念佛时就看到佛,如在镜中看自己,这离我们也不远,但如果我们的心不去抉择,它就相去很远,殊胜的喜悦就不能生起。
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此处若念阿弥陀佛就见阿弥陀佛,如果见到其他佛了,一定要知道不去随他。因为念不相应,也会出魔乱。但这里不要害怕,所谓乱,就是动摇,就是被蒙蔽,如果择取清晰,就不会乱。比如有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时出现的是药师佛,那我就改去东方吧。心一动,就出魔乱了,结果阿弥陀佛念不好了,药师佛也念不好。这是一个不动决定的问题。我们念佛不能动摇,要抉择,如何抉择呢?药师佛来了,我才不管呢,我就念阿弥陀佛,就去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再好也不要去。一旦清净抉择了,就远离魔乱,念佛人在这里一定要清晰、一定要认准。
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这里就是一个清晰的抉择,龙树菩萨为我们做了一个佐证:想见阿弥陀佛就见阿弥陀佛,见真切之后,若还想再见药师佛,就可以念药师佛。然后我们还可以问法,乃至问:药师佛,你的十二大愿是真的假的?你什么时候发的愿?这完全可以问啊!我们不要害怕,不要跟佛这么大的距离,这不是轻慢,而是亲近佛。亲近佛,就是不来客套、虚假的!如果明明想问但是不敢问,那不行!
般舟三昧行持法则之一
无始以来,生命所延续的本质、本源的法则,为诸佛如来所完整地表达、使用,故为得大自在者,具大雄大力大慈悲。所谓大自在,是本源心智的流淌,它是具足的,无遮无盖的,无有任何变形,无有任何杂染,清净地滋润着世间。
而凡夫有情,都有造作过患,自己制造了因,但往往却不能荷负其果,生命经常被无端地消耗、浪费掉了,内在的智能力、慈悲力与方便力,不仅没有自己受用,也没有于他人受用。
为避免这些不必要的过患、不可负荷的因果,去掉自他二种消耗,使我们能够彻底表现自己的本源自在,这就是学习佛法的目的。对于此本源自在,没有任何人能遮蔽它,也没有任何人能据其为己有,它是任何生命平等守护的一个法则,在这里不讲凡圣、男女、好坏,每个人都可以公平地去感知。所以,学习佛法,应生起稀有想、难遇想、能得大利想、能除无始以来无明重病想。本来没有想与不想,但如是想,就会得到一个清净、感激的缘起。
感激,是自己受用的一个缘起,不是要感激谁,也不是谁需要我们感激,最主要是我们自身需要感激。清净的缘起就从动念这一刻开始,有人用轻慢心来学,有人用分析的心来学,有人用敌对的心来学,这都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动念,动什么样的心念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感知,这个感知是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延续。例如,生起一念轻蔑的心,这是我们的自受用;别人若感到轻蔑,不计较的,这个轻蔑就过去了;而计较的,反过来也会轻蔑你,于是就产生轻蔑的相互伤害了。
自受用,即我们了知自己这一动念的缘起,用的是昏沉,还是智能慈悲?是骄慢,还是感恩?是造作,还是自性光明的流淌?这是自我反思的法则。我们在交流佛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骄慢的人、邪见的人,智能的人、慈悲的人、感恩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但这个什么样的人也都是一个假设,也就是说,骄慢不属于我们,感激也不属于我们,但我们可以用它;慈悲不属于我们,相互轻毁也不属于我们,但我们也可以用它。所以,这是心念假设的一个运用。
自受用,就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责任感了。对智人来说,因自受用是圆满的,所以不需假以外界助缘,就可以引发自己主动地运用和表达本净心智,故称为自足的人。但对凡夫有情来说,外缘还是有很大推助力的,以下《十住毗婆沙论》助念佛三昧品文字所提供的法则也是一个重要的助缘。念佛三昧,在佛教中最为广泛提倡,因一切三昧皆从念佛三昧中出,所以又称之为宝王三昧。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
有故事说一个法师修禅观,修不上去了,然后有位善知识来提醒说:你把师父的名字和形象给忘了吧。他一观,的确如此。这个故事说明,在禅观中,师师相承就比较容易得到三昧。我们观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也就是观师的内容,师佛成佛啊。而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无失,也是所谓禅观之师,此处一定不要含糊。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色相的禅观;十号,是名号法相的禅观。禅观也是有进趣差别的,有人先从色到法,因色之安立生起了喜与健康之力,然后运用法则,无染无着而得以超越。有人念诸佛如来的名号、法相,也是禅观的一个实质种子,否则我们心中生起的东西,要么是无明,要么是骄慢,要么是经过识心污染的。
识心污染,就是实以为有个我。用识心污染处理的佛法就成为一个自大,处理什么之后都有一个我了,我的什么什么显现的都是有所得的骄慢,有自性的邪见,离佛法真是就很远了。
现在社会上有些传法人,不管是藏地还是汉地的,一开始学佛都很干净、没有染著,随着禅观得到一定的受用和力,在传播过程中感动了一些人,于是大家就给他一些名与利,结果他逐渐认为真有所得,就产生了心识的污染。因为有所得了,得不到相应的回应时就开始污染社会、污染自身,就开始说假话,不说感动的、真诚的东西了,夸张自己所接触到的法则,从不主动的、到主动的、以至明确的行骗。没有遇到佛法也就罢了,遇到了还会染污自己,这是很让人痛心的,的确十分需要防微杜渐!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在色相称念中稍分得力,产生了一种超常。此时若不用念法相来破除染著,守护毕竟如虚空、无得失的本净心,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会因个人的恶业使佛法蒙上污垢,就会毁灭佛法的住世正因。所以,学佛人对色相观一定要清晰处理,要密护自己的三业,使其消化在本性光明之中,用无染心、安清净心实践佛法,与人交流佛法,而不把一时因缘假设的得到以为实有。
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助念佛三昧品,其教言能洗涤我们的心智,使我们在次第上有法可掌握。《楞严经》中讲了很多,世尊所说是无所得法,一定要在此洗涤干净、心智无染,很多人修了一段时间后,就认为自己有所得,成了所谓的大家,要么是个学问家,要么是个理论家,要么是个骄慢家,要么是个邪见家。这与了脱生死烦恼有没有关系呢?在此还是希望大家能在法则上真正次第深入地实践,不要被不相应的东西蒙蔽!
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我们可以看一看,在某个人的名相上能不能得到禅法?若不是真正亲证法义之人,其所剩也只是一个空名字罢了,想从其处得到利益也是很难的。而阿弥陀佛的修德名号是本净力所产生的善巧、悲智和誓愿,具有不可思议的力。
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世人之得,是得失的得,是染污的力。此处之得,是通过修行而彰显自性本具、自性清净、自性庄严,是本净力的延续和表达;同时,此处之得,也是因缘得,因缘法所现,不是实有所得。有人得到殊胜的法则乃至三昧,也是因缘的差别而已,知道是因缘法,我们就不会骄慢,也不会卑劣了,而会变得十分简单,在无染心中得到安住。
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有色相观,就会见相,这并不复杂,大家可以实践。
般舟三昧的修持,要避开众缘,摒弃自他二种愦闹,这样可以避免自我爱乐这种共修的障碍。共修需要建立在无我爱乐的基础上,比如为法、为道场、为利益世间、为佛法住世,否则就很难。有我、无我,不是名词上的差别,而是择法的问题,即不为自求。
佛法本身是无我的教育、解脱的教育、消除疑虑的教育、令人得智能喜乐轻安的教育,但现在多是负重性的教育与交流,例如,交流时,让人感到必须学很多东西才能与其来往的压力,或让人自卑的压力,大家越来越沉重,而不是越来越轻快喜悦平和。真正学佛的、具足慈悲心的人,对任何人,如果来个农民,能给他带来快乐;来个樵夫,也能给他带来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不是负重性的,而是给人去负重、去粘着的。
学佛不是为了盈满自己、武装自己,而是去除自己的疑虑、负重、障碍。不要担忧学懂没有、听懂没有,这不重要,更有意义的是你的心里是不是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平和?亲和、简单、明快了,自卑自慢都丢失了,就是一个去负重者,一个解脱者。所以,镜中见像,实际就是平和、轻安罢了。
有些人念佛见佛后,这里指色相佛,反生苦恼,善导大师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时善导大师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参见了道绰禅师。见佛后应该生欢喜,为什么还苦恼呢?因为苦恼在总想重复上了,上次见的佛这么大,现在怎么这么小了?再下次连佛也不见了,结果很苦恼。其实念佛见佛并不算什么,但若对偶发的境相感到特别珍惜,反而就成了染污,染污就会生苦恼,而生苦恼就退失了清净心。
想重复的心,就不是未曾有心,这是修法中的障碍,和不密护是一样严重的过失。如果知道这是因缘法,是境缘所现,因缘成熟罢了,就知道没有见佛也是在见佛,见佛也是因为见佛的心智成熟了而已,此时人就安乐了,就不会在重复的痛苦上磨躏自己。
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不动摇的心,即称金刚心,这样的心智是很重要的,能给人带来安乐与解脱、威德与善巧。比如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结果见到药师佛了,不能说:算了,西方我不生了,我生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也挺好的。这样就不称为金刚心,就会被魔恼、错乱,错乱的延续就会让人颠倒。
我们确认要见阿弥陀佛了,见到后闻法,闻法后受益,受益之后就不要有重复的心念,而它自然还是可以重复的,这里的重复不是识心的、影像的不断重复,而是善缘不断成熟的结果,这个成熟过程与重复没有关系,所以会生喜、生安乐。
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2)
慈法法师
接下来,得见十方诸佛亦不为难事,最主要是要有清晰的实践,知道这一切皆如镜中之像,只是心境得见罢了,且这个心境的得见一定还要仗借诸佛修德的愿力、通力,与不可思议的本功德力,即你自身修法的力量而产生。
是故此人
虽未有神通 飞行到于彼
而能见诸佛 闻法无障碍
是新发意菩萨于诸须弥山等诸山无能为作障碍。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飞行从此国至彼国。以是三昧力故。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闻所说法常修习是三昧故。得见十方真实诸佛。问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云何可得。答曰
亲近善知识 精进无懈退
智能甚坚牢 信力不妄动
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亲近善知识者。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则得闻是深三昧义利智通达智不失智。名为坚牢信根深固。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人无能倾动。名为信力不可动。如是四法。能生三昧。复次
惭愧爱恭敬 供养说法者
犹如诸世尊 能生是三昧
惭愧爱恭敬者。于说法者深生惭愧。恭恪爱乐供养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复次初四法者。一于三月未尝睡眠。唯除便利饮食坐起。二于三月乃至弹指不生我心。三于三月经行不息。四于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养。是为四。复有四法。一能见佛。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是为四。
是故此人虽未有神通,飞行到于彼,而能见诸佛,闻法无障碍。此处这个次第讲得很清楚,虽未有神通,也就是说见佛不是因神通力,我们没有神通,亦能见诸佛。
见诸佛的目的不是为见而见,而是为了闻法得解脱无碍,这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色相离开后就没有意义了。若贪爱于色身佛,不念法身佛,多有闻法之碍,见佛时会发呆的,佛于是就告别了,闻法的机会就没有了。所以这里需要培养,我们观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十号具足妙相名号,就是为了闻法的祈祷,为了闻法的修持,这就十分有意义了。
是新发意菩萨于诸须弥山等诸山无能为做障碍。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飞行从此国至彼国。关于神通,佛教里讲六通,除漏尽通外,其他五通与外道都为共有。一般情况下,若无通力,是不能到其他国土闻法见佛的。远公大师就有过这样的疑问:他方刹土甚为广大遥远啊,念佛三昧何以成立呢?尤其对凡夫,何以得见他方诸佛呢?在罗什大师答远公大师的一篇文章中,相关文字就引自这一品。
以三昧力故。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就是我们所说当下往生的大利,当下即解决了往生的障碍。
闻所说法常修习是三昧故。闻法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人拜访这个大德、那个高僧,但就是不去闻法,甚至拜了以后就看不上了,因为开始还看对方的好处,慢慢地就光看习气了。如果看习气的话,谁也不行,因为唯佛习气尽。而世尊住世时,虽习气已尽,善星尚谤,还不服气地说:不就比我们多个圆光嘛。
得见十方真实诸佛。所见佛是真实佛?还是化现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罗什大师在回答远公大师时,讲得很清楚:是真实佛,即是报德所现。
问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云何可得。答曰。亲近善知识。精进无懈怠。智能甚坚牢。信力不妄动。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怎样得到这样的念佛三昧呢?第一,亲近善知识;第二,精进无懈怠;第三,智能甚坚牢,即无染的心甚坚牢;第四,信力不妄动,即立一念断诸想,深信此法而不动摇,如果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肯定是得不到三昧的。
亲近善知识者。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龙树菩萨对善知识下了一个定义:能以是法教诲人者。教诲有两种,都可以成就此三昧法义,一是传乘教诲,即依经教故,除诸疑难,令人安乐于法则之中;二是亲证教诲,即把诸修行善巧直接表现给现缘有情,令其安住于法中而得度脱。
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则得闻是深三昧义利智通达智不失智。名为坚牢信根深固。若真遇到有法之师,不能舍,舍师之过是很大的。有法是什么?就是能令我们得到法的安住和喜悦,令我们消除疑虑和轮回的烦恼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