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经石、石窟和摩崖上的儒家经藉和佛、道经典,其中以佛教石经居多。
刻佛经于石,始于北魏末,盛于北朝末年。龙门北魏莲花洞中,已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北齐时,刻石经盛行,如山东泰山经石峪、太原晋祠风峪所刻《华严经》。大规模镌刻佛经,当属响堂山石窟。北响堂第3窟外唐邕写经碑记载,自天统四年(568年)至武平三年(572年),唐邕刻《维摩诘经》、《胜鬘经》、《孛经》、《弥勒成佛经》等四部佛经。他刻经原因,是石经可以永久保存,并发愿将释迦所说一切经,尽刻于名山。此外,南响堂和小响堂石窟还刻有《华严经》、《多心经》、《法华经》,河北涉县娲皇宫、木井寺刻有北齐《深密解脱经》《十地经》、《佛说思益梵天问经》《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等佛经多部。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天保六年(556年)刻《华严经偈赞》、《大般涅槃经·圣行品》。隋代刻经,以开皇九年(589年)安阳宝山大住圣窟较早,刻有《大集经月藏分》、《五十三佛名》等经多部。
佛教石经以北京房山峰云居寺最为有名。房山石经是静琬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始刻,至唐贞观的30余年中共刻法华、涅槃、维摩,华严等百余石。后经唐、辽、金、元、明历代续刻,共存石经15061石,其中完好的经石一万四千多石,共刻佛经约一千种,九百多部,三千多卷,包括题记六千多则。这是国内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在东方文化史上右极高的学术价值。
唐代刻石刻以四川安岳卧佛院石窟,唐开元年间刻经洞最重要。该处有经窟15窟,共刻佛经七十余部,经文四十余万字。此外,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经目塔,镌刻《佛说十二部经》,为南宋刻经。
经幢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佛教石刻。幢原为一种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顶装摩尼宝珠,悬于长杆,供养佛前。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经书写幢上,幢影映于人身,则可不为罪垢染污。初唐时。开始用石头模仿丝帛经幢,称为陀罗尼经幢。最早实例是陕西富平永昌元年(689年)幢。经幢一般可分为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分别雕刻,逐级累建而成。幢身多为八面体,上雕陀罗尼经、咒或佛像等,亦有少量刻多心经,楞严经等佛经。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