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修行索达吉堪布
第一节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 如今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出家人特别轻视,好象在他们的眼目中,出家人都是因为人生不得意受到各种打击或者是生活上走投无路,才选择逃避现实出家为僧这条灰色道路。其实这正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历史,我们且不说出家人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及其内在的证悟境界,仅仅就民族文化交流来看,出家人对人类社会就写下了不可磨灭光辉灿烂的一页。比如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史上,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也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百余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所以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又比如唐朝的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将中国的佛教及建筑、雕刻,文学和医药等先进文化毫不保留地带到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日本人民尊为“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恩人”、“日本律宗太祖”、“盲圣”。又如九华山地藏菩萨金乔觉,原为古新罗(即今韩国)王子,于公元741年来华弘扬佛法,人们称其为地藏菩萨化身,故其驻锡地九华山遂作为地藏王菩萨道场,而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如安世高,原是安息国的太子,后把王位让与其叔,自己出家为僧,于公元148年来华,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近代则有弘一大师,早年曾留学日本,把西方的音乐、美术、戏剧等引进中国,后出家为僧成为著名律宗大德。又有法尊法师,早年不畏艰辛,进藏学习密法,后从
事藏传佛教的研究与翻译,为藏汉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今的世界上,则有新加坡的演培法师,在美国的宣化上人,台湾的净空法师、星云法师等等在全世界不辞劳苦地广为传播佛教文化,因而受到国际人士的广泛敬佩。其实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他们作为佛门的高僧大德,为世界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团结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所以,历史上有很多的出家僧人们,他们不仅以自己无上的悲愿与顽强的精神,利益了无边的众生,他们不仅为自己的祖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为本国人民所钦敬,成为本民族历史上引以为豪的人物,而且也同样受到其它民族和人民的极大尊敬与爱戴,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为各民族的人民所缅怀纪念,从而成为各民族世代友好和文化交流的永恒动力。比如反映弘一大师波澜壮阔一生的事迹被人们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有四家电视台争相放演。1980年作为日本国宝的鉴真大师像,由专机运送到大师的故乡江苏扬州,进行了为期7天的展出,瞻仰者达17万余人,此后,还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法源寺两处展出了16天,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还特意撰文,高度评价鉴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又如西安“玄奘三藏法师院”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内设有玄奘纪念堂、玄奘事迹陈列馆和讲经堂;玄奘法师的部分灵骨在本世纪还被迎往到日本供奉,1955年经周总理同意,我国政府又分赠部分法师灵骨与印度政府,安放在法师当年留学的那烂陀寺。1998年,由198人组成的台湾玄奘法师舍利奉迎团也来到北京访问,准备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到台湾供奉在三藏纪念塔内,希望让玄奘法师的光芒永远照耀全台湾所有人士的心,台湾也创办有玄奘大学,就是为了玄奘法师的精神能够永远活在学子们的心中。 第二节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对出家人有不公正的看法,这是很荒谬的。从古以来的历史显示,社会对出家人的评价都是非常地高。实际上,出家人是我们整个社会和国土的庄严,舍弃世俗获得出家身份,这是世界上任何昂贵的珍宝都不能相比的,所以出家非常地尊贵。从出世间的功德来讲,在佛法经论中有许多圣教的证明,大家可去详为参阅,但总而言之,有幸披上出家的僧衣服也是千百万劫中难以得到的。然后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披上袈裟也是最难得的,世间上各种再昂贵的金银财宝也是没有任何一样比得上它,因此清朝的君主大顺治皇帝也说过:“世间最贵者,莫若舍俗出家。”又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因此现在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中的一些出家人也不要起颠倒妄想,以为在家的一些世俗行为是非常地好,而应该知道我们在这个短暂的人生当中能够幸运地出家,确实是有很大的福报,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这种出家身份是非常的伟大,就象弘一大师所说的那样:“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 也有一些出家人,因出了家而反在世间人们面前自惭形秽,甚至在一些公共场合不敢披上袈裟而换上在家人的衣服,这是尚未对出家一事予以正确、深刻的认识所致。正如唐太宗所言:“出家乃大丈夫之行,”这是抛开世间五欲束缚,追求最崇高真理的象征。《地藏十轮经》中,有出家人较世间诸人尊贵的种种说明,《宝梁经》中,也谕示了应以八法敬重袈裟,即“于身袈裟应起塔想、世尊想、寂灭想、慈想、敬如佛想、惭想、愧想,令我来世离贪恚痴具沙门法想。”因现在佛法式微,世间人见出家人觉得好奇也在所难免,犹如萨迦班智达所言,一群猴子见到人时也会嘲笑人竟然没长尾巴,这从另一面也正说明了我们出家人应以高度的自豪、深切的悲心、精严的戒律、良好的人格,去感化、教育他们,使人人敬僧尊教的风气重现于今朝。 生活在这个人人恣情享乐的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出家一事无法理解,在佛法不兴盛的地方,人们见到出家人时甚至象见到外星人一样的新奇。然而出家为僧、专志办道,对于绝大多数追求佛法真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历史上,出家人的地位一直受到尊崇,如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炀帝)请智受菩萨戒,并赐智为智者大师,开皇十八年,晋王为智者大师建造了天台寺,后改名国清寺。智者尊隋炀帝为天台宗总持,隋炀帝封智者为国师。唐代开国君主唐太宗也曾感叹:“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曾是七代帝王之师。五代时吴越王钱(852—932),小时曾受高僧洪堙指点,发达后见洪堙必跪拜,称自己为弟子,并大兴佛教,使人心向善,安居乐业。元朝的萨迦班智达、八思巴等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国师。清朝历代帝王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无比地恭敬出家僧人,他们都依止了高僧大德,并拜玉琳、金刚戒等僧人为国师。顺治皇帝在其《赞僧诗》中有“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之句,意即前世出家为僧,只因一念之差,今世没有承继前志,而做了帝王,流露出了无限的懊悔之情。 而历代名臣如宋代的王安石、元朝的耶律楚材等本身即是佛门居士,事出家人为师。历代文人,如唐朝的白居易、王维、宋朝的苏东坡、辛弃疾等等,也多与僧人交游,从这些高僧大德超凡脱俗的气质中受到启发,而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在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一语惊人,说自己前世是一个禅宗和尚,为此赵朴初老居士还当即赋词一首。在《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中,也描述了飘逸清静的出家生活,令人感动,使人向往。在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赤松德赞等国王也是对出家人至诚恭敬,现在世界上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等国家元首常对出家人恭敬礼拜,笔者在1990年亲见不丹国王深格王休在上师晋美彭措仁波切前五体投地,恭敬顶礼,以示敬意。这些有地位、有福份的国家元首也对出家人如此恭敬,那更何况我们一般的人们呢? 第三节 出家以报父母恩 关于出家与在家的利弊,《法苑珠林》中有明确的对比:“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极易,如海中泛舟,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从世间法上讲,一般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家立业,但要从报恩的角度来说,则出家后更能报答父母的恩德。 世间上的普通人,一生都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根本抽不出时间来为父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即使少数人发孝心想为父母做一些善事,但因为其不明因果善恶取舍,烦恼业力深重,非仅报不了父母的深恩于万一,反而以自己的愚痴和恶劣行为父母造下了许许多多的罪业,何况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根本就是不恭敬孝顺父母,甚至还经常打骂、凌辱父母。怎样才能报得了父母的恩德呢?真正以佛经的道理,只有出家后精进于佛法的闻思修行,最后证得解脱的佛果,这样才能究竟报答了父母的恩德,因为得到佛果后,自己方有最大的能力帮助父母及无数的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并不象世间上一般的人,只是为了追求满足此生此世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是为了解决人生最重大的事情,就象明代憨山大师在《梦游集》中所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所以世间许多人根本不理解出家这种行为,更不懂得出家学佛修行是一件有巨大功德和利益的大事。他们是一味地贪着,就象无知小儿游戏造土房一样,以为在家人过的那些生活是多么地好,而出家人则是很可怜的。但以修苦行而闻名于世的大成就者瑜伽士米拉日巴,在看见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时,则很感叹地对她们说:“你们世间上的人看见我很可怜,我米拉日巴看见你们世间上的人,也觉得是真可怜!我们彼此相顾两可怜。” 所以如果一个人出家得道,他在家的父母能由此得到很大的功德和利益,所谓:“一人成道,九祖超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出家修行证得道果后,非但他今生的父母,而且他往世九代的祖先和父母都会因此而往生到善趣享受无边快乐。比如,唐朝福州玄沙院宗一禅师,俗姓谢,他的父亲捕鱼为生,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宗一禅师因此出家,来报答父亲养育的恩德。有一天他正出去参访时,被擦伤脚流出了血,他因此而豁然大悟。后来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父亲来相谢说:“因你出家,明心见性的功德的拔荐,我已得生天,所以来通报你这个好消息。” 实际上,一个出家人,在没有得到佛果之前的修行过程当中,以其戒定慧功德及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就能给亲友带来很大的利益。比如在《佛说盂兰盆经》中有目连行孝救母的故事,目连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他用神通观察,见到亡母生于饿鬼中,不得饮食倍受饥渴,目连悲痛欲绝,而自己空有神通第一之称誉。只因其亡母业力深重,纵施神通,却不能利益其亡母,后遂请教于佛前。佛陀教以于僧自恣日斋奉十方僧众,以十方僧众的愿力而救母出离了苦海。又据《缁门崇行录》记载,唐朝京城大安国寺的子邻法师,在家时他的母亲不信三宝,不让子邻师出家,子邻师就只好逃离家乡到东都依止广爱寺的广修律师出了家。有一天忽然怀念双亲,乃回家探亲。这时他的父亲已双眼失明,母亲已去世三年了。子邻师乃铺设座具,诵《法华经》,发誓求知母亲死后生到何方。当天晚上,梦见东岳大帝告诉他说:“您母亲死后堕落地狱,现在受各种苦楚。”子邻师悲痛欲绝,遂到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前,哀泣礼拜,拜到四万拜,忽然有呼叫子邻法师的声音,抬头仰望空中,看见母亲向他谢道:“承蒙你礼佛陀舍利的功德力,我得以往生忉利天了。”说完就不见了。 所以藏族习惯上只要子女出家,父母就信感满足,认为已经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南传佛教也有将儿女送至寺院短期出家,使其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习俗,这些都是社会佛法化而产生的良好传统。 第四节 追随先贤的足迹 正如古代有许多仁人志士尊崇佛法和出家僧众一样,当今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如一些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同样崇敬佛法中的高深智慧和高尚品格,甚至进而一生之中孜孜追求并舍俗出家。比如,在中国当代有弘一大师,在家时为一富家子弟,曾以自己杰出的艺术才华而誉满当时,正当他辉煌的艺术生涯和个人的人生圆满达到极为顶峰的时候,他却毅然舍俗出家,潜心于佛学修证,并成为了中国本世纪最著名的几大高僧之一。又如英国哲学家柏克森,他研究唯物哲学性,1956他写的专著连续印了十七版,均销售一空,并翻译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国文字,后来他旅游至印度,在灵鹫山见到了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带他到寂静处,整整给他传授了一年的佛法,还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后他回到伦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众多专家、学者邀请他作了一次演讲,演讲时,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绍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论著中唯物哲学的错误之处,并作了忏悔,还一一回答了大家关于佛法与哲学等的各类问题。当时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学博士甄克费勒、化学博士罗斯哈德,天文学博士哀泼思等等。 既然从古到今的层出不穷的很多杰出人物们,他们都能放得下世间上各种高深的学问和艺术,也毫不留恋自己拥有的万贯家产、名望乃至于世界上最显赫的王位,而毅然出家,那我们社会上的一些普通人既然想出家,那还有什么值得留恋不舍的呢?所以我们有些人既发愿出家,那就必须要当即放下许多世间的妄想,立即就去出家,对此要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决心,否则打算将来某个时候再去出家这也不一定就能实现,这样以前想出家的善愿也就成了梦幻泡影而遗憾终生。 比如中国南宋名将岳飞驻军江州期间,曾常到庐山东林寺礼佛参禅,并特请高僧慧海上人任东林寺主持,二人论佛谈禅,来往非常密切。由于经常置身于晨钟暮鼓的寺院,耳濡目染出家人那样悠游林下安宁幸福的生活,心里非常羡慕,于是便萌发了想终生出家学佛的念头,但他却打算抗金复国功成名就之后再弃官归隐学佛,正如他在准备大举北伐收回失地前夕所作的《记浮屠慧海》一诗中所表明的“归休终作赤松游”,告诉慧海上人,他打算功成身退之后,与僧纳朝夕往还,终生参禅问道,在他与皇帝的奏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宿愿。但正当他意气风发所向无敌的时候,还没等到“归休终作赤松游”,却被赵构、秦桧一伙陷害而亡,终成千古憾事! 因此我们如果发心出家,就不要再瞻前顾后,而应该当机立断马上就去出家。比如南宋皇帝赵显,四岁时即登基,后来宋朝被元军所灭。等到赵显长到十八岁懂事的时候,由于亲眼目睹了世间人生无常幻灭的道理,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宋皇帝,他并没有去执迷于诸如复国之类的大梦,而是决心走上一条追求真理彻底解脱的学佛大道。于是他毅然出家到了西藏的萨迦大寺,潜心于佛法的
修证。这样不仅消除了当时元朝皇帝为绝后患而想铲除他的念头,并且他也从孜孜于佛法的修学中,获得了超越世间的无上快乐,最终成为了藏汉佛经的翻译大师。西藏人民至今也在怀念这位佛门中的帝王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