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经典向有“三藏十二部”之称。笔者初学时,曾误以为有十二部经书,后经请问方知是对一切经书“文体内容”的分类,此之“部”是“种类”义。然而在诸同修中也屡有如我之望文生义的,看来这在初学还有点普遍性。这个现象既说明初学者的飘浮,也显示了佛法经论对名句文注重实际义理的特性,其“名相”皆有特定的精确定义,初学如仅凭想当然,会谬之千里。所以在佛法的名相上,万不可望文生义,需要练点基本功,以名循义,依义理而解法,依法而修证,从而再深明“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的旨趣。现将十二部的名称内涵简介如下,以见佛法名义之精当,了基础知识之必要。
一、长行:
是指经文字句不拘多少。通篇一长行、一长行的叙述开示的体裁,有如现今的“散文”。其特性是“直说法义”,为一切佛经的主要文式。《大智度论》又称为“契经”,意谓契于理契于机之经典。
二、重颂:
这可以形式与内容两层上来理解。从形式上看,文句字数有定,似于“古诗”,这是从梵文、巴利语沿习而来的文体,一般称偈颂。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长行”内容的复述,是称重颂或应颂。应者,“顺应长行”;重者,“重宣其义”也。
三、孤起:
是相对于重颂提出来的,即与长行文字内容无关而直接作偈颂的经句,所谓“不依长行而独自孤起”者,又称讽颂。
以上三部是从经文的体裁上分立的,为一切经典的主要文体。正如《百论疏》说:“总谈设数,凡有二门:但有长行无有偈颂,如《大品经》之类;但有偈颂而无长行,如《法句经》;长行偈颂均有,如《法华经》”。
下列九部则是从内容属性上分别,所谓“依别事而应名”。
四、因缘:
是有关该经有在什么情况下为解决什么问题对什么人所说的等等记述,属于交待背景、主题、性质、目的的。
此外,佛经典籍在整体结构上,大多分为“三段式”即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初序分也叫因缘经,因这是记述众菩萨、比丘等于佛面前亲自闻佛说法、亲受教化的现场记实,这个机遇是由大事因缘决定的,是称“因缘经”。
五、本事:
佛经中记载了许多有关佛讲述某菩萨或某弟子过去几生几世所作所为的种种因缘事业,此类即称为本事经,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即是其例。
六、本生:
在佛经中,佛也说了许多自身过去世所作所为的种种业绩,是称“本生”。
七、未曾有:
此是形容佛在说法中显现出来的种种神力、吉祥、瑞相的经文。未曾有者,是因这些瑞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来未曾有的境界,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而得名。
八、譬喻:
经文中用事例喻义理的文句颇多,故列为一部。
九、论议:
这是佛法经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论义,明辨法相”,如佛为声闻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义得。这在文体上分为“一问—答”或“直发精义”的两种,显示了佛说法的活泼亲切。儒家的《论语》与此就极其相似。
十、自说:
佛说法多是弟子或菩萨先请问,佛再作答,于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既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的开示众生,如《阿弥陀经》就是佛主动开示的自说法。
十一、方广:
此是从经义的内涵上立名分列的。方广者,“无所不包曰广,离于偏颇曰方”,是指经文具有方正、广大的真理,也即“议论之方正,言词之广博。”凡属宣讲菩萨道的教理,宏扬菩萨行的法门均属“方广”,是为教化大乘菩萨的大乘经典的通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于这大方广三字,当年慧明法师曾说“每个字有广中广,广中量,量中广,量中量四种讲法”,接着仅就“量中量”的体相用的三重玄义如何名“大”、如何名“方”、如何名“广”足足讲了三个小时。
十二、授记:
是指经载佛明告弟子何时可以成佛的经文。据《璎珞经》讲有八种授记,《法华经》第六品就专名“授记品”。
上述十二部这样认真细致的从体裁到内容如此分条析缕的大作案头文章,是由佛法名相之确当、义理之深密所决定的。此之示范足以启迪后学于佛陀圣言“善思念之”,以践闻思修三慧之成就。于此十二部,为便于记别,向有四句偈,现抄录如下:
长行重颂并孤起,
譬喻因缘与自说,
本生本事未曾有,
方广议论及授记。(信息来源:摘自《邢台佛教》)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