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主要哲学思想
佛陀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觉悟者”。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
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因为佛教阐明: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
与某些其他宗教里至高无上的神不同,佛不是造物主,也不掌管人们的吉凶祸福。比如佛陀不能改变人们所作的业,也没法度化无缘之人。佛教认为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觉悟者。
佛法流传于世间,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五戒十善”即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条。五戒十善的内涵:
戒,有所不应为也。所谓“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将五戒中的“不妄语”分解为不两舌、不妄言、不恶口、不绮语,将“不饮酒”扩展为不念、不、不痴,加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而成,称作“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五戒是十善的基础,十善是对五戒的扩张和加深,其内容并没有多少差别,只是五戒侧重于身的修为,而十善兼明心的动态。
由于佛教徒修持的层次不同,分有在家的(居士)五戒十善或八戒,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都是以上述五戒十善为基础作些升格或详析,大同小异。
五戒十善的内涵相当丰富。
不杀生而慈心生仁——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昆虫蚁蝼,凡是有生命的动物,佛教认为都不可以杀害。也不论是亲自操持刀枪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还是指使他人去杀害,甚至看到他人伤害物命而心中窃喜,都是不许可的。佛教主张佛性平等,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切勿残杀加害,这就是僧人食素的原因。释迦牟尼提倡慈悲救世,他以平等慈悲的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是相通的。不杀生的重点是讲不杀人。在释氏看来,人类能够慈心于仁,不相互残杀,各种生灵能够安顺天然,世间免去争斗仇恨,天下便可太平无忧。所以佛教时有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盗包括诈骗潜窃和强劫豪夺。佛教认为,凡是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行为,为人所不齿。他们主张致利须合宜,利己要利人,利人与利己相统一称作义利。如果人人都行义利,“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并且节俭日用,精打细算,奉养父母,抚育子女,与朋友同事金钱往来以及经贸活动中也能恪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发生偷盗欺诈瞒骗行为和不履行合同的行为,社会即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不邪淫而贞良守礼——除了正式结合的夫妻以外,不能发生性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即使夫妻之间的性爱,也不能非时、非处和变态。成年男女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这是佛陀教导居士结婚后,要夫妇相敬如宾,不与妻子以外的女子苟合,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使家庭美满。
不妄言而诚实无欺——就是做人要诚实,不说谎话、大话、虚伪的话,不作欺骗他人的事。佛教认为,说谎固然是妄言,有时以眼色、手势、点头默认或暗示的做法,蓄意使对方受骗,也是妄言。如果人人远离妄言,大家以诚相待,童叟无欺,互相信赖,那么这个世界就成为得道乐土了。
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两舌”指搬弄是非,离间他人的感情。人际接触中能够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做正直事,同事邻里和气相待,感情融洽,就不会有是非烦恼缠身了。
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指语言文明,不用恶言毒语咒诅他人,不说粗言秽语有辱于人的话。“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美语三冬暖”。佛教认为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善,为人敬爱。
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包括花言巧语,戏弄人的言词和导人生诸邪念的不正经语言。佛教认为绮语者轻浮无礼,是轻贱之人。人若不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为他人所敬仰。
不悭贪而慈心舍施——悭贪之人在顺境中追求名、色、财、食、睡五欲而不知足,便会产生种种罪孽,比如贪脏枉法,中饱私囊,等等。故佛教极力劝人慈心舍施,对自己正当的收入,除了用于自己的家族日常开支外,还应资济贫病孤苦,或捐助给社会福利事业。
不恚而慈忍积福——“恚”指在逆境中憎恶而不能忍受,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释迦牟尼常常教导人们勤修慈悲,养成忍辱负重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对治恚,这样可以成就自利利他之大事业。
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即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对是非不能辨别,固执邪见,胡作非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教人多学习,明事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添才干,做远离邪见的善人。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三善业;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口四善业;不悭贪、不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