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能够证悟到世界是可知的宗教
● 林明雅
《联合早报》2月22日刊登了一篇对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马迪亚·森(Amartya Sen)的专访,题为《佛陀思想对现代人四大影响》,报道中写到:“森教授也指出,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以‘不可知论’(agnostic)自居的宗教。”笔者认为有澄清的必要。
上个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在自问“What is agnostic?”时,曾给agnostic下过这样的定义:
An agnostic thinks it impossible to know the truth in matters such as God and the future life with which Christianity and other religions are concerned. Or, if not impossible, at least impossible at the present time.
意思是说:疑神论者(Anagnostic)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所关心的诸如上帝以及来世这类问题的真相。即使并非完全不可能知道,至少在目前不可能。
所谓“不可知论者”,指的是认为世界不可知、不可认识的人,而罗素则不是这样的“不可知论者”。因此,这里的agnostic指的应该是怀疑神存在的人,故译为“疑神论者”。
至于“不可知论”(agnosticism),它最初是由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是一门“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因此,agnostic应该被译为不可知论者或上述的疑神论者。
证得、妄想、执著
假如我们再上溯到两千五六百年前的公元前6至5世纪印度的沙门思潮时期,当时的印度有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时期,各种自由思想家百家争鸣,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顺世派和以散惹耶·毗多梨子为代表的派别,他们都反对吠陀权威和婆罗门教精神的统治。
据佛经记载,在佛教兴起之时,散惹耶也组织过自己的僧团。这一派别认为,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真理,都是“不可遽然断言”,因而被后世称之为怀疑论或不可知论,以此来与佛教相区别。
笔者无意为agnosticism或agnostic的中文翻译正名,因为佛陀在世说法49年的言教都与上述的命题无关。相反的,根据《华严经》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出惊人的赞叹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佛陀的这句慧言里有三个关键词,即:证得、妄想、执著。第一个关键词就说明了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到的“智慧”是通过累世漫长的修行而证悟到的,它是实证的;科学讲求实证,因此,这一种“智慧”所具有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这种智慧有一个很长的梵文名称Anuttarasamyaksambodhi,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简称为菩提的智慧。
拥有这种智慧的人,我们称之为“觉者”或佛。既然是实证的,所以佛陀在世修证了悟这一种无上的菩提智慧是“不可以思议”的,即无法通过人类的任何思维,包括非实证哲学家形而上学的思维,来进行思议的。它也是“不可说”,即无法用人类现有的名相来说得清楚与明白的。
用老子的话来说,即“道(物自体)可道(说、思议),非常(恒常)道。”道体是不可说、不可思议,可说、可思议的就不是恒常的道体。
比赫胥黎更早,著名不可知论的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1724-1804),他改变了人类过去通过外界来认识世界的方式。他把世界分成两个部分,即现象界与物自体世界。康德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无法了解物自体世界。”康德的主张是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论。
宇宙中的一切,有生有灭
著名的意志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继承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和佛陀的思想,认为人是可以通过直观而部分地了解物自体的世界,就是透过观照自在世界而认识世界的本体。
佛陀正是通过累世的修行,通过内观来证悟物自体,即“行深般若波罗密”甚深的止观而证悟到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这一个缘起真理的主要内容是世界是无常的,即:一切事与物都是因(主要条件)缘(次要条件)和合而成,不相信没有因缘而能存在的一切,相反的,就是迷信。因此,正信的佛教徒无法相信世界上有一个至高无上而又全能的神祗来主宰一切。
佛陀的言教就是说明事物有其存在的条件性,以此来净空事物存在的真实性,这是《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的由来,这是般若的空性智慧,宇宙的真理。
因此,佛教认为事物必然是根据无有常住(无常),可以预测的“生成、发展、变异、寂灭”规律发展。人的生命有生老病死,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生就有灭。
能弘扬自己与宇宙是由何而来
有读者可能会提出说,如何去证悟?为了更清楚地来阐明佛教的义理,以免以讹传讹。这就要提到第二及三个关键词“妄想”与“执著”,这些都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不能用现代汉语来解释。
佛教认为,人是由物质的色(蕴)身与精神的受、想、行、识的五蕴所组成;人无法证悟,那是人被这五蕴所拖累,五蕴室内有五种“妄想”。
人只有透过类似叔本华所提的观照自在世界而认识形而上的世界本体的修行,才能如《心经》所清楚地阐明地观“照见五蕴皆空”;要远离第五蕴的识蕴区宇的“颠倒妄想”,才能够究竟涅槃(悟道)。
因此,佛教不单具有科学性,更是实证的形而上学,是超越现代非实证哲学的一门真理,不是一般学院式里的所谓哲学家们所能“可说”与“思议”得明白的。
佛陀在第三个关键词“执著”里清楚地说明,人由于执著于“法执”而坚持地认为物质(五蕴中的色蕴)是第一性,执著于“我执”而坚持地认为精神(五蕴中的受、想、行、识蕴)为第一性,而不能够证得。
人类数千年来,不就是因为由坚持物质为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者,与坚持精神为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者之间的各不相容,从而导致各类矛盾?并由个人、团体、社会、思想界,发展到国家之间的纷争,以至于到今天世界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
因此,佛教是世界上能以和平来弘扬人能够证悟到自己与宇宙是由何而来,将往何处去的宗教。不可能如报道中所说:“……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以‘不可知论’自居的宗教。”
作者是新加坡佛教总会高级文化研究员兼讲师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