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佛教对心的五种描述

发布时间:2019-09-23 09:51:50作者:地藏经讲解网

佛教对心的五种描述

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是由我们的心来指挥。我们的心性是什么样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作为。这些作为有虚伪造作的,有习气自然的,有无明盲目的,有智慧觉悟的几种。通过这几种心性的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会有千差万别的表现,演出我们千差万别的人生。

佛教中对心的描述有五种:第一个是肉团心,这是无自性的物体。第二个是缘虑心,表现虚妄攀缘的心性。第三个是集起心,表现习气的心性。第四个是含藏心,含藏了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心性。第五个是真如心,是我们的真正自性。

肉团心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我们身体里面那块会不停跳跃的肉块。它是个物体,是无自性的,是五蕴里面的色(物质)蕴。它是我们生命的最基础的组件,好比计算机硬件中的CPU。

\

缘虑心是指我们遇到事物后,根据自己的含藏(以往的知识)进行思考、分别、判断、觉悟等等的虚伪造作,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过程。因为每一个人的含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不同、环境不同等等,对同一个事物的表现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因为个体的情绪作用对完全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缘虑心是我们生死烦恼的根源,要想办法断掉。

集起心是我们无始以来所养成的心性表现。我们所说的下意识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物的处理过于频繁,形成我们的习惯,或者叫串习,甚至到下意识。比如我们的眼睛一旦感觉不对劲就会眨眼或者闭上,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心性处理事情的时候是不需要去找含藏(知识)进行分别的。这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心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一切的修行才能改变人们心性。要使它接近真如心,它与真如心的最大区别是没有觉悟。

\

含藏心是我们无始以来全部的心的表现。因为无始以来各种各样的心性很多,全部存在里面,现在因为隔阴之惑只能想起一部分,而且还是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我们三岁以前的事情是想不起来的。我们遇到事物的时候就会在这个;模糊的数据库里面查找、比较、分别、判断。因为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再加上隔阴之惑,所以在外面就表现为无明或者似是而非、难以确定,被缘虑心所利用就产生妄想烦恼,被真如心所利用就表现为智慧、觉悟。转变的过程就是集起心起作用的过程,或者说利用集起心的作用,使得它含藏有完整的;认识,从而转变我们对事物的处理态度。所以永嘉大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

真如心是我们的真心,或者叫觉悟心,或者叫智慧,或者叫佛心,或者叫禅心等等。它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表现为智慧或者叫寂照,寂者巍然不动,照者明明白白。因为它能全面地看待事物,所以表现为虚怀若谷,或者说心包太虚等等。正是因为这样,含藏中的无明,因为;认识的全面,转变成真如。它是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原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