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的人类价值 Buddhist Ethics of Human Values 2002年3月7日,A. S. Nayaka博士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向拉洛奇学院的伦理哲学系做了以下演讲
2012年7月19日, A. S. Nayaka博士做了最新更新
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大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寻求知识与和平而聚。同时也由衷感谢能给予我这个在盛宴开始前,与大家探讨知识与经验的机会。
在这里我要感谢伦理学研究中心和哲学系主席、执行理事,博士迈克C.布兰妮甘教授的邀请,也由衷感谢玛丽•安白英娜女士对这次盛宴的精心准备,感谢她把我接到了学校。我还想感谢寇米亚先生及他的家人在旅途中为我所做的一切。我的演
讲题目是佛教伦理的人类价值。
我们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佛教已经150多年。然而为了更好理解佛教以怎样的善巧方法使人们在一种可敬的生活中获得平静和永恒,我们未曾停止过对佛教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因为佛教提供了一种活力:为我们沉思深层思维、给生活带来更高的原则和追求更高贵的观念带来了动力。当今世界,佛教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如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在政治,社会文化思想以及宗教事务上的研究都有所进展。而在宗教领域,已经找到了很多探寻真理与追求和平的方法。
科学与灵性帮助我们找寻真理。科学研究已经创造了很多奇迹,其无尽的发现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历程。然而它未能揭示生命的根本目标是脱离苦难,成就大乐。在最终分析中,真正解决人类无尽苦难的是灵性和宗教方面的修证。佛教的贡献在于关爱、和平、慈悲及对众生的友爱,众生平等,以及非暴力原则,并用理性方式解决人类问题。
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佛陀的任务是使众生圆满福慧资粮。佛教有一个明确的问题、一个明确的目标,以及一条联系此二者的道路。人类的苦难需要解决;以便达到没有任何苦难的成就状态;达成此目标的方法即是中道或者八正道,这也可以被称为人文主义路径,这一路径包含了很多道德和人文伦理价值观,即正见,正思维,正言,正行,正业,正精进,正念以及正定。
佛陀建立了僧人的修道秩序,建立了僧伽——最为虔诚和谨慎的团体。他们是佛陀的弟子,为了寻求真理、获得最究竟的证悟而出家,并构建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社团。僧伽与家庭并存、却向往正道,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僧伽是最早按照民主原则确立的机构,僧伽是正道的源头,他们示现正道,使佛法流入众生的心田,充当尘世生活和终极真理的桥梁。佛教的个体精神世界和清规戒律通过他们渗透到了其余的世界。僧伽的和合比遵守纪律的层次更高,以其自律而拥有更加崇高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佛教戒律基于正法,反映出如慈悲、尊重、自律、诚实和智慧的永恒价值。这些是
所有文明都珍视的价值观,它们的重要性举世公认。无论社会怎么发展,都会基于这样的价值观或指向证悟的戒律。五戒倡导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一种社会风气,保障了每个人的权益和社会尊严。五戒虽然确保了每个人的生活权益,但是让所有人遵守五戒,也引发了这种行为是否剥夺人权的巨大争论。即便如此,我们也很明显地能知道,佛教徒谨遵五戒,将会带来一个满意的,无需僵化的法规制约的价值观,从而维持和谐的社会状况。
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些道德规范或准则来维持社会和平与和谐,在这方面,佛陀指出了一些维护大众利益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是人性或人道主义的基础。我们不在此细谈,仅就五戒(PancaSila)做如下解释:
不杀生不仅仅意味着不谋杀,而是不对他人作出任何伤害。这涉及到一种认识——所有众生都有平等生活的权利。它可以培养出诸如友好,关爱,仁慈和慈悲等人文因素。
不偷盗是对他人财产和权利的尊重。可以使人产生喜悦和人性化的情感。
不邪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促进社会和道德稳定。
不妄语激励了个人和团体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不饮酒促进了一种社会和谐的氛围,没有这种氛围我们无法生存。
以上五种戒律称为五戒,是一种个人生活的秩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同样的戒律可以扩展政治和经济领域以及指导国家的外交政策。五戒在建立与维护和平、快乐、安宁、幸福、和谐以及人性化社会上具有重大作用。
佛陀特别强调了一些人性化的美德,通过这些美德,人性的种子会充分成长,社会将充满和平与和谐。这些美德是:慈,悲,喜,舍。他们在佛陀的社会和人文理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间有限,上述所有美德不能一一详述,在此仅简要概述一二。
慈,就是博爱与关切,没有任何恶意与憎恨。在《慈经》中,佛陀教诲我们说:“正如一个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她的独生子,同样地,一个人应该对一切有情众生施以无限的慈爱。”
悲,就是同情。同情并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有同情就不会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
喜,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因为同情而获得的欢喜,喜能对治其对立情绪——嫉妒。这是一种因看到他人幸福快乐而感到幸福快乐的行为。有喜悦的地方,就没有嫉妒和不健康的心态。
舍,就是绝对的平静。这个词的词源含义是无偏知见。这对那些生活在不和谐或者动荡环境中的世俗之人尤其必要。它可以保持心态平和。
现如今,像愤怒,恶意,残忍,嫉妒等这样的反人道主义情怀或强大的消极性恶意在人群中随处可见。这些心念是反人本主义的。因此,这些习性需要从人性中连根拔起。可以通过培养四无量心(Brahmavihara),慈对治愤怒和恶意,悲对治残忍,喜对治嫉妒。
这四种崇高的美德被称为四无量,因为它们不会遇到任何阻碍和限制,延及到一切众生,无一例外。四无量心是个人幸福、社会和睦以及世界和平的基石。培养这四种美德,可以引导国家和世界建立完美的人文精神。
佛陀教导我们遵循中道,中道可以让我们更有知识和智慧,并最终得以证悟。中道告知我们何为四圣谛,苦的真相,苦的原因,止苦息苦的方法,以及最终从苦中解脱。这是佛教伦理观的最后一个核心。
佛陀的教诲是一种现实的道德体系,如非暴力,仁爱,慈悲,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对生活的一种透彻的分析,一种深刻的人生观以及精神文化和教养的实用方法,佛陀的教诲通向圆满的智慧。佛教特别强调要通过道德品质和精神的追求来建立一个快乐、和平、满足的社会。佛教是旨在实现世界和平的宗教。人类发现,佛教以一种非常科学的生活观为基础,并不断完善,最终使人类意识趋于完美。佛教在引导寻找生命的意义方面,对现代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愿和平与幸福永远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