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净土修学导引》-第一章(五)

发布时间:2023-01-30 17:17:39作者:地藏经讲解网

第四节学佛的纲领

人总得有一个人生的信念,这就是信仰。一般年青人总会说我要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没有追求的人,必然不会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宗教都在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是完美的人生,这一重大问题。我们认为佛教是回答人生问题很圆满的宗教。因此我们要学习佛教。

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学习佛教的纲领是:“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

一、以戒律为基础

以戒律为基础,是学佛的第一条纲领。

(一)学佛必须先学戒律

戒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任何人一入佛门,都必须学戒、受戒、守戒。戒律能止恶防非,能摄众净心,能统领僧团六和敬,能保障佛教徒之间的团结,是修行证果的基础。佛灭度时告诫佛子,必须“以戒为师”。

l、三皈依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戒律

正式学佛必须先受三皈依:皈依佛,即皈依觉,不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即皈依正,不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即皈依净,不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佛、法、僧三宝,方能取得正式佛教徒的资格。三皈依在广义上也可以看成“戒”。未受三皈依,就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

2、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

受三皈依后的佛教徒,必须请出家僧人传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学佛人必须严守五戒。学佛必须先学做人,五戒也是世间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伦道德的基础。严守三皈五戒,才能保人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3、严守三皈五戒,必然守十善业戒

十善业也可以称为十善业戒。包括三身业:不杀生,而护生、放生,绝不可杀人,杀父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不偷盗,而行布施;不邪淫,而修梵行,坚守伦理道德。四口业:不两舌,而说调和互赞语;不恶口,而说温软慈爱语,不绮语,而说清净正当语;不妄语,而说诚信真实语。三意业:不贪婪,而克己乐施;不瞋恚,而慈悲喜舍;不愚痴,而深信因果,深信佛语。身口意三业清净,必生天界做天人。天人是道德高尚,福报极大的人。修十善业,是修行证得更高果位的基础。不守五戒,不修十善,不可能离三界,出轮回,了生死,成佛道。

4、居士菩萨戒和八关戒斋

学佛的在家居士,还可以受居士菩萨戒和八关戒斋。居士菩萨戒是大乘学佛人行菩萨道时,应受持的戒律,依《优婆塞戒经》共有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八关戒斋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出家修行的戒律和斋法,又叫八关斋戒,是受持一日一夜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与取(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的斋戒)。过午不食又叫持斋,是内心清净,摒绝杂念的意思,身口意三业清净才叫斋。不论在家出家,要净化三业,都应持斋。受持八关戒斋,兼修戒定慧,可证三果罗汉。受持八关戒斋,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得中品中生。

5、出家僧人具足戒.

出家僧人,除了应受持三皈五戒,十善业戒,菩萨戒和八关戒斋外,还应受三坛大戒(即:沙弥十戒、比丘戒、菩萨戒)。比丘的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戒律,比丘尼应守三百四十八条具足戒。出家僧人戒是出世间戒,是修行证果的基本保障。出家菩萨戒,其戒相为十重四十八轻戒;密宗还有以菩提心自性清净为体的三昧耶戒,都是大乘菩萨应学、应守的戒律。

(二)戒律是学佛的基本纲领之一

学佛修行证果必须修“戒、定、慧”三学。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戒定慧三学的基础。《楞严经》说“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如佛住世”。佛灭度后,应“以戒为师”。《涅架经》说:“若破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虚云老和尚指出,修行的先决条件是“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印光大师说:“律是佛法的根本”。我们学佛应以学戒人手,应从持戒做起,方能振兴佛教,成就道业。无戒必无定、慧。净土法门的行人,如果不守戒律,怎样可能真信切愿,与弥陀本愿相应呢?更不可能老实念佛,因此也不可能当生往生极乐净土。

任何否定戒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守戒律的教派都是邪魔外道。放弃戒律的法门都不是佛陀正法。所以学佛必须以戒律为基础。

二、以般若为先导

以般若为先导是学佛的又一条重要纲领。

佛教就是开启般若智慧的心性之微妙教育。没有般若智慧,不可能在学佛修行中有大成就。

学佛就是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是智慧宝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法如千年暗室的明灯,佛光普照,即能驱尽一切黑暗。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智慧的宗教。佛法是佛陀教育众生,根除贪、瞋、痴三毒的宝剑。佛陀正法,就是智慧的妙法。如来的般若大智慧,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不潜心学习佛法开发般若智慧,很难在佛法中得到利益。大乘佛法要求学佛人必须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就是入佛知见,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就是严持戒律,深信因果,深信佛语。六度中,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没有般若智慧,只能是盲修瞎练,事倍功半,对佛法没有真实的受用,也不可能有真正成就。因此学佛,必须以般若为先导。

中国佛教大乘各宗,如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唯识宗等,都特别强调深入经藏,开启般若智慧,作为学佛修行的先导。

禅宗虽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主张死啃经论,好像是不主张以般若为先导。实际上,禅宗很重视《楞伽经》、《楞严经》、《金刚经》等佛经作为开悟、印证的准则。六祖慧能大师就是闻《金刚经》而开悟的。禅宗认为明白真心、了知本性是最重要的,主张直指本性,见性成佛。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认为众生的自性中的般若大智慧,与佛的自性中的般若大智慧,是一样具足存在的。因此佛陀的教导,正是开示悟人众生本有智慧的钥匙。正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无智亦无得”。明心见性,就是为了彰显般若大智慧。所以说,禅宗实际上也是以般若为先导的。

净土宗一句佛号包括了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一切至高究霓的真理。唯有佛菩萨才能彻底明了。对有条件的念佛人,净土宗要求深入经藏。有文化有机缘的净宗念佛行人,应该多多读诵大乘经典,探究佛法奥义,闻听高僧大德善知识讲经说法,开启般若大智慧。领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微妙甚深义理。《观无量寿佛经》指出:“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就证明净土宗也一样要求读诵大乘,同样是以般若为先导的。

对于一般年老多病,没有文化,没有机缘的念佛人,则不可能读诵更多的佛经,研讨更多的深奥道理。他们能“一句佛号,一部经”念到底,就能潜通佛智、暗合妙道,也能具足无量的般若智慧。只要深信因果,老实念佛,如莲池大师所说的,他们必定能“一生成就”。

《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明确指出念佛法门,可以不必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但切不可以误解为净土法门不以般若为先导。此经接着又说:“汝行大乘,解第一义”。第一义是般若的核心,说明这种人对般若已经通达,这类念佛人,能够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就是“善解义趣”,就是“深信因果”,当然是以般若为先导。

有的人不能理解莲池大师的开示:“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予他人行”,提倡“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这一著名的净土宗纲领,误认为是不要深入经藏,不要般若智慧。其实莲池大师本人是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通家,他著作等身,都收集在《云栖法汇》中,《阿弥陀经疏钞》就是他的著作。他早已悟人佛的知见,所以他暂不再研读三藏十二二部经典,他就有资格说:“留给他人悟”。他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但是,他每天要保证念十万声佛号。一般浅薄者行吗?这些都可以用一句佛号来概括。可以肯定地说,一句佛号既概括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概括了八万四千法门和六度万行。认识了这一至极究竟的佛理,也是般若智慧的体现。可以说,能够老实称名念佛,就是般若智慧的彰显。所以净土法门同样是以般若为先导的。净土行人能够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是有般若大智慧。不懂佛法,不深信因果,不严守戒律,不修十善六度万行的人,不以般若为先导,是绝对不可能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的。没有般若智慧,更不可能“一句佛号、一部经”,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念到底的。很多人,对净土法门生不起信心,不愿意老实念佛,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般若智慧差得太远了。有人认为净土宗不要三藏十二部,不要般若智慧,这完全是误解。

总之,学佛必须以般若为先导,这是不会有什么例外的。因为以般若为先导是学佛的纲领之一。

三、以净土为归宿

以净土为归宿,是学佛最重要的一条纲领。

净土信仰是佛教徒的基本信仰。净土法门是末法时期众生的对症良药。《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至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了生脱死,绝无企望矣。”当代高僧道源法师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净土法门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特别法门,是千经万论一致赞叹的深妙法门,是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同声称赞的无上妙法。净土法门,是如来的圣言量。

当代中国大乘各宗各派许多是“教学本宗,行归净土”的。因此,以净土为归宿是最重要的一条纲领。

法相唯识宗祖师,世亲菩萨是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的。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中一开头就发愿:“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无碍光如来就是阿弥陀佛,安乐国就是极乐世界。玄奘大师译《阿弥陀经》,窥基大师著书弘扬净土法门。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极力弘扬净土,是念佛求生极乐净土的。中国净土宗祖师莲池、彻悟、省庵等都是禅门巨匠。圆瑛法师是禅宗大德,因曾多次梦见佛陀叫他弘扬净土,他将自己的方丈室命名为“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近代著名天台宗大德谛闲、俊虚法师,都提倡念佛法门,并以净土为归。谛闲法师本人,是在弟子围绕中念佛安详往生的。俊虚法师著有《念佛论》弘扬法门。谛闲法师教他的补锅匠弟子念佛,虽然没有文化,只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后来预知时至,站着往生了。近代中兴南山律宗的弘一大师,“教归南山,行归净土”,一生以持戒念佛教化众生。临终前,手书“悲欣交集”四字,悲悯娑婆,欣慕极乐,乃其本怀之自然流露。最后,吉祥卧,念佛往生。四川乐至报国寺中兴大德离欲上人是川内著名的禅门巨匠,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成都市北门创建“离欲念佛堂”,以念佛法门接引有缘众生。这些都证明各宗大德都是以净土为归宿的。

其他的法门,都重自力修行证果,必须烦恼惑业断尽,方能出三界。净土法门依仗佛本愿力,与深信切愿老实念佛的自力相结合,不断烦惑,带业往生即可高登九品莲台,在西方净土闻法熏修,究竟成佛。末法众生福薄障深,如不归心净土,绝无希望今生圆成佛道。因此印光大师赞叹:“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又说:“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人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

现今时代,学佛多为教、禅、密、净四法。学天台(学教),教义精深,没有文化和止观功夫是不会有大成就的。学禅,必须上根利器,还须有开悟禅师、善知识当面指导、印证。现在要寻求开悟的禅师和善知识是很难的。学密,也不是学几个咒子就能成就的,自己根基的选择也很重要,还需要跟随高明的上师当面指教,密宗要求四皈依,依止上师修行,也是不容忽视的。还是修净土最为方便。净土经论中已经把净土法门的理论和实修方法全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对于一般信众,最好选择净土法门作为自己的修行法门。在坚定地修行净业,一门深人,长时薰修中,有能力有时间有条件,自己有坚定的信解,树立了坚定的正知正见,甚至可以学习了解其他法门的有关知识。学习其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坚定一门深入,专修净土的决心和信心。印光大师说:“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了当法门。必须先要将此法门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参一切经论。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门之助。”但是如果信愿不坚,哪怕按照其他宗派的大德在法上的开示来修行,也不相应,甚至会动摇对净土法门的决心和信心。

禅宗行人中不理解净土法门的人不少,他们认为念佛人人会念,太简单。唐朝以后的很多有成就的禅师,都在设法改变这种状况,叫参“念佛者是谁?”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便。

永明延寿禅师是古佛再来,特作《四料简偈》指出:“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宋代死心禅师,大悟之后,曾著《劝修净土文》谓:“……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明确指出,末法时期的禅宗行人,如果不是利根,又未大悟,最好以净土为归宿,才算把稳。而修净土的人,如果能悟入起修,固然值得赞叹;而一般根性的人,也就不要求禅净双修了。末法时期修禅不以净土为归宿,是一条“十人九蹉路”的险道。从永明大师的四料简可以清楚看到,目前中国佛教徒很多是“无禅无净土”,不讲实修。有的讲修行,又盲修瞎练,定错了方向,甚至误入歧途,非常可惜。

\

净土法们是自他二力法门。有弥陀佛力不去依靠,就是没有般若智慧的蠢人。弘一大师有两首偈颂,非常值得学佛人谨记: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

因此,修行大乘法门的人,都应该行归净土。否则,今生难有成就。

总之,“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是学佛的正确纲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