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 满 放 生》
(4)蜈蚣放生:见图53。
蜈蚣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蝍蛆、天龙,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蜈蚣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一般长1.5毫米~34毫米之间。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平原地区虽然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蜈蚣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活动觅食。放生时要找到这样适合蜈蚣生存的小环境。
蜈蚣有毒性,是凶猛的小动物,在放生过程中要穿长袖衣裤,扎好袖口领口和裤口,最好戴上口罩和护目镜,注意不要与蜈蚣直接接触。蜈蚣暂养和运输时可用有通气孔并带盖的塑料瓶、塑料桶或者缝隙不大,蜈蚣不能钻出的木箱收容,每桶数量不能过多,一般0.7米2装200~300条为宜
若在放生过程中不小心被蜈蚣咬伤,应先采取应急措施,然后去医院治疗。处理方法是立即用碱性溶液(如肥皂水、石灰水、5~10%小苏打溶液)或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局部可用冷湿敷伤口镇痛,可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症状较重者应尽快到医院治疗。
(待 续)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