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被六根欺骗的?
一、眼 我们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觉的注视着这个世界,有时即便是在梦中,也要把一切看个真切,这个世界充满虚幻的色彩,人们在五颜六色的色彩中沉醉着、茫然着、欢欣着、喜泣着……,每天只要一睁开眼睛,目光便不知疲倦的奔袭着。人们好奇的注视着映入眼帘的每一个场景,脑子飞快的辨别着眼中的每一个信息,即使有时“目不暇接”毫无意义,也不愿意停息。为别人的一个非常的举动,你会莫名的生气,为他人一个无关的眼神,你会无端的忧郁。 为满足“眼欲”,你会守着一部电视剧,彻夜不眠。你会无法控制的浏览一些黄色邪地,沉迷于淫欲美体,一个个邪毒的信息,让你身心焦虑,神志萎靡。你已经找不到自我了,变幻莫测的尘境,让你的心飘忽不定,你已无法把控自己的身心,迷茫和无奈牵引着你在尘世间痛苦的穿行。 你沉醉欣赏所有你认为的美丽,你讨厌样子丑陋或生理有缺陷的人或物品,你收拾自身或打扫家具一定要“一尘不染”,稍微有一点点不净,你变无法容忍,“执着”让你心力憔悴!“贪欲”让你充满艰辛! 有时过度的“我执”让你自己都很吃惊。你每天都活得很累,“疲惫”占据了你大部分生命。你也知眼不见为净的道理,亦明白“看破放下”的意义,但常年养成的习气,已让你欲罢不能。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你两眼分外有神,眼见利益失去,你又捶胸顿足、痛苦悲泣!你无法平息自己的心态,你的心随着眼中的境相,不断起伏辗转,你身心饱受煎熬蹂躏,却不曾觉醒! ——《心经》中讲:“无眼界”,就是要我们清净眼根,不要对境生心。放下你的眼光吧,朋友!有时“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也未尝不是人生的乐趣! 二、耳 在赞美声中,你享受陶醉!在谩骂声中,你愤怒伤神!你如兔子般警觉的双耳,无时无刻不在竖起,分辨来自外界的每一个“好”与“坏”的声音,看见有人在交头接耳,你变会认为在议论自己,看到有谁在高谈阔论,你心生嫉妒或呲之以鼻。优美的旋律令你魂牵梦绕,花言巧语让你心智不明!你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言语,你不允许别人对你有任何语言上的不敬!你的虚荣心在子虚乌有的夸奖中得到满足。因为一句无中生有的谣言与污蔑,你怒不可遏,耿耿于怀,直至身心俱伤,抱恨终身!你精挑细选着每一个“悦耳”的音符 ,你不允许有一点噪音进入你的耳朵。 你渴望清静,但事与愿违,仿佛世界上的“噪音”都和你过不去。上班的时候你觉得单位吵,走在路上你觉得大街吵,回到家里你觉得家人闹……你觉得自己命很苦,仿佛整天被噪音包围着。你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噪音”其实来自自己内心的不静。多一点宽容,你就多一份平静!少一点分别,就多一分清净!面对凡尘的喧闹,有时“充耳不闻”亦不愧为明智之举!《观音耳根圆通章》讲到的闻慧,就是指从耳根闻性,生出始觉的智慧,不再去驰求耳外的声音。念念反观,始觉合本,这才是修慧。由此“闻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即入首楞严大定。 三、鼻 一个人的鼻子过于敏感也是一种烦恼。有一位母亲因为儿子的脚是汗脚很臭,用了很多的方法都治不好,回到家里只要一脱鞋,房间里便会臭气熏天,小孩都长到12岁了,很少到亲戚朋友家里玩儿,因为这双臭脚,那位母亲可谓天天烦,烦透了,然而有一天,末学遇到这位母亲,她说她这几天心情好多了,小孩子的脚不怎么臭了,后来才知道她那几天患感冒鼻塞,其实小孩子的脚臭根本就没好。通过这个事例,让我们知道“烦恼”其实是个假象,是因为你“境随心转”了,你的心已被不断变化的尘境、妄想所骗,“香”。“臭”其实都是假的。 佛在《楞严经》里告诉我们:“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为“相”所困,不要对境生心,起心分别是烦恼的根源。不必为酒香而沉醉!亦无需为粪臭而皱眉!尘境万相为空,把心念时时落在清净处,落在殊胜的阿弥陀佛佛号中,那样任何的尘缘境相,都不能左右我们的真心,我们如如不动的自性也才会能显现出来。 四、舌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的餐馆是越来越多,为了追求口腹之欲 ,人们变着花样在吃里面做文章,从煮的到炒的 ,从蒸的到炖的,是花样百出,无所不能。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得,只要逮着了,就敢往嘴里送。前段时间电视里报道,有一个人平日里喜欢吃青蛙,可是呢天天头疼,就去医院看医生,结果在他的脑子里面,找出一条一米多长的线虫,拿出来时,就连经验丰富的医生都下了一大跳。这都是贪“口味”吃出来的。 末学有个邻居,平时最讲究吃,几乎天天在外面吃馆子,而且还是重口味,“辣、咸、酒、荤”一样都不能少,天天都吃喝的满脸通红,青筋暴跳的回家,夫妻俩的脾气都很暴躁,稍有一点不如意,便大打出手,经常闹得左右邻舍鸡犬不宁。佛教要求禁五荤,就是怕众生内心躁动,乱了性情。“欲望”是魔!“口欲”同样是魔!虽说只是几样饭菜,但在不知不觉得贪求中,你的执着心会越来越重,不能自己,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贪执”的习气,在“色、香、味”极度的快感和刺激中,渐渐迷失自己、沉沦自己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