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止三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一切皆因心而显现,人生八苦也因心显现,世间一切皆因心而显现,所以,如何在心地法门上用功夫,就是我们修行的出路。在表相上做文章,去努力,是属于空谈。从心地法门上去修行,不僅是对我们为人处世,心性上的一个修持纠正,更是一种智慧的提升。往往现在很多学佛的人,贪、嗔、痴、慢、疑心特别重。
今天,我们讲“三止三观”的修行方法。我们很多人执着一个“我”字,执着于这个世间万物都有,真实不虚,对我,对有,特别的执着,以致颠倒、无明、惑业,他缺乏对世间万物空性的理解,因此,第一,我们应该是行体真止修空观。早几天我说了,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是“给予方便”,给人家方便就是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说要“恒顺众生”,这一点就是让我们要惜缘,要懂得以此对境来修行,要以假修真。因此,第二个就是行方便随缘止修假观。我们对世间一切的善、恶、对、错、美、丑等等都偏执,要么是好,要么是坏,而释迦牟尼佛所倡导的佛教,提倡的是“中道”,因此,我们要行息二边分别止修中观。通过这“三止三观”也是我们当代学佛人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间,面对一切境界都要用“三止三观”来真实生活修行于当下。这是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修行?千言万语也是为了两个字“出世”,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让自己从烦恼中间走出来,就是要转识成智,就是用这颗充满禅意的心,又叫“禅心”,来了自己这个缘。具足禅心和了心是我们出世的法宝。我们念佛、修行、坐禅的一切就是为了出世,那么有出世就有入世,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看待入世呢?出世是为了解脱,入世是现实的生活。如何理解入世?入世是对自己责任的坚持,入世也是一种修行。在入世之中所产生的一切境界都是我们追求出世的对治法门,这一点定要知道。因此,有入世才有出世,出世跟入世是不可分的,不一亦不二,这是今天讲的第二个问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佛人都学了很多,道理也懂得不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间,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气,缺乏包容、缺乏智慧、缺乏出离心、缺乏慈悲心,最普遍出现的就是“观过”,很会去看别人的问题,所以才起了心,动了念,因此而造业。那么,作为学佛的人,是应该不观过,如果你观过了,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释迦牟尼佛提倡的是不观过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不观过?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三个问题。其实,不观过并不是指看不到过失,更不是要把过失看成优点。而应该是在明确自己修行宗旨的前提下,把一切境界当作自己当下的修行,来调心、来增长资粮,这才是真正不观过。如何做到不观过呢?不观过是要从恭敬心上培养,如果你对他很恭敬,你就不会太过观他的过了,并且你会非常善巧方便去做一切的事情。因为你没有彻彻底底的去恭敬他,才会有分别。试问有几个会说爹妈不好呢?除非是迕逆之子,一般都会说爸爸妈妈好,但是,爸爸妈妈也是凡夫俗子,吃五谷杂粮的众生,那有没有习气毛病的?我们会观他们的过吗?不会,就算父母亲做错了,我们也不放在心里面。也许根本不在乎,也许跟他们说说,沟通沟通仅此而已,所以说,要不观过必定从心地恭敬心上着手。就是因为观过,它给我们带来种种的烦恼、无明、惑业,也给我们人生道路上设置了种种的障碍。
不错,这个世间十分的颠倒,很多善良的人都会招惹更大的伤害。在网络上,师傅我也有很多粉丝经常提出问题问我:「师傅,为什么善良会受到伤害?」这只能说是因果的关系,只能说你自己缺乏智慧,不需要怨天尤人。那么,面对种种的伤害,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这是第四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去面对伤害?我跟大家说过了,1、修行是一个忏悔的过程,是一个感恩的过程。因此,发生伤害的人事障碍,在我们人生道路中间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惭愧自己没有足够的福德智慧去感化他,并且,面对这个伤害我们的人和事,我们要发愿在未来能够利益他,帮助他,让他能够从烦恼自身中走出来。2、坚决不结怨,只结缘,怎样去理解?起码现在不要去结这个恶缘,敬而远之,或者是沉默以对,内心不要起嗔恨之心。3、把这个伤害我们的人和事,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要提醒自己防过,改正过患,就是防过和改过。4,把这个伤害我们的人和事当作是佛菩萨示现来磨练我们的心志,来激发我们感恩之心。所有佛教徒都皈依佛法僧三宝,其实更多的是皈依自己的修行。修行就是给自己良心的最好交代,而包容、出离、慈悲、智慧是我们修行的主题。
很多人往往在人与人之间相处,在团体生活中间都会执着一个“我”字,比如大家对某某人发生陈见的时候,当你永远没有忘记这一点的时候,你都会出现偏差,你所说的话,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自己设置障碍,其实,境界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够觉醒怎么做。其实,面对伤害,面对无明烦恼,在某种意义来说,忘记不愉快,是我们人生中要具足的一种智慧和能量。你忘记不到,你是凡夫,你不可以能没有戒备,但你越戒备就越来事,越来事就越给自己挖坟坑,所以要从心性上去断离这种现境,这种障碍,这才是真实的方法。
学佛的人他不能够转心成智,他就永远跳不出三界火宅。有因必有果,要在你心中断离这个东西,离开这个颠倒、无明、惑业,你才能够真正快乐解脱,这是一个做人和处理人事关系的一个原则。这也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释迦牟尼佛说:「末法年代,会有很多魔子魔孙披着僧衣袈裟进入佛门,来破坏佛教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寺)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