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戒因缘
这个盗戒的制戒因缘,根据《四分律》上面说是佛陀成佛以后六年
。这个制戒因缘是佛陀在游化王舍城灵鹫山的时候,当时比丘们都在结夏安居之前,自己用草木搭起一个个简陋的茅棚,在雨季到来的时候,比丘们都每个人一间,精进地用功修习禅定。然后解夏以后,大家要把各自的茅棚拆掉。但是当时有一位长者,名叫檀尼迦陶师子,这位长老就舍不得拆,其他的比丘都把茅棚拆掉了,自己游化十方去了,这位长老就一直还是住在那里面。
以后等到他出去托钵乞食的时候,上山砍柴火的人到灵鹫山来,就把他的房子拆掉作为柴火挑走了,所以他又来造一个。又隔不了多久,出去托钵,这个房子又给那些砍柴的人拆掉了,所以他就自己动手造了一个很精致的小泥房子,颜色好像火一样的。因为这个不符合律制,所以佛陀安排弟子把他的泥房子又拆掉了。
这位长老就很忧愁,不知道怎么办。突然他就想起他出家以前的一位老朋友,正在给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看守木材。他就跑去跟老朋友说:“国王已经同意了,所以我要拿一些木材走。”就拿那些木材造了一个木房子。
频婆娑罗王知道以后就非常生气,警告檀尼迦陶师子说:“这个是防洪的木材,如果盗取的人是犯死罪。”
佛陀因此就制定这个盗戒,制定不与取戒。
但是我们要能够知道这个戒法的时空适应性,因为时间很久远了,我们一定要能够了解时空的适应性。当时佛陀制戒的本怀,制定这个不与取戒的本怀是什么?是根据王舍城当时的法律,如果偷东西在五摩沙以上就是判死罪,所以佛陀就根据这个国法来制定,我们翻译过来的时候就译为五钱。有一些法师就会把它算得很细,值多少钱银子,现在人民币是2.47元,然后多少,这样子去换算,当然对我们有一个警惕也是很好。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变通,要能够很圆融,要能够体会到佛陀制戒的本怀和根本的精神是与国法相应。什么样子是真正的犯盗,有一种圆融的变通的说法,就说是与国家的法律相应,法律上面要定罪的话,这个就应该是犯盗。这个时空的适应性就非常广泛了,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时空底下都可以适用这个持好不与取戒。
当然频婆娑罗王只是警告檀尼迦陶师子,并不是说真正制他的罪,因为频婆娑罗王也是非常信仰佛法的。我们看《观无量寿经》,后面他给他的儿子阿阇世王关起来,就活活地饿死掉了,但是好在佛陀派遣那些阿罗汉弟子给他说法,所以他在走之前已经证得三果阿那含。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弘法的时候有两位非常得力的护法,一位是频婆娑罗王,还有一位就是波斯匿王。
犯盗戒的罪业有轻重不同
这个犯盗戒的罪业有轻重的不同,有很多种的不同。
一、依被盗的对象
1、依被盗的对象来说,盗用僧物,罪是非常重。在《方等经》上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你看,哪怕造了五逆罪极重恶业的人,华聚菩萨都有方法救,但是盗僧物者,菩萨所不救。可见这个罪是比五逆四重还要更严重,所以要非常谨慎。
佛陀在经典上面也说,对于僧宝作障碍所获得的罪业,远比对佛宝作障碍所获得的罪业要严重。因为我们对于佛宝,或者对于阿罗汉去犯偷盗,这样子不会得根本罪,因为他们没有执着,他们是有权无执。如果是对从凡夫到三果阿那含之间的这些僧宝犯偷盗,因为他们可能会产生执着,所以会造极重的恶业,犯根本罪。
这种罪业为什么会极重呢?因为对于盗僧宝物,或者是盗国家的财产,这些所有不作分配的财物,只要是价值超过五摩沙就犯根本罪了。并且所犯的根本罪的数量跟僧众的人数总量相同,这个就很大了,每一个人面前都犯一个根本罪。如果是盗国家的财产,就是在整个国家的每个人面前都造一个根本罪,所以这个罪业都是非常重。这是盗僧物,罪极重极重。
2、盗三宝物,罪也是非常重,我们看《百业经》上面就有很多的公案讲那些盗僧物,盗三宝物后面的这个恶报,种种。
3、盗国家物,这样子罪也是很重。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看,这个盗国家物也好,盗城市的物品也好,会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个,比方说你是做生意的,然后你偷税、漏税,是国税还是地税,如果是国税,是盗国家物;如果是地税,就是在城市的大众面前结罪;这样子都是比较重。但是佛陀又在另外一种经上面详细地讲了它的开遮持犯,我们到后面就可以来说。
4、盗父母师长之物,或者是盗对自己有恩的人的物品,这个罪也是非常大。
5、盗有主之物重,盗无主之物罪比较轻。
现实生活中偷盗现象之广泛
我们如果按照盗戒的这些来详细地观察,事实上整个的现实生活中间,偷盗的现象可以说非常地广泛。我们从哪里可以判断非常广泛?你只要看一样就可以知道了。你看看那些卖防盗门的、卖保险柜的、卖报警系统的、乃至于卖锁的,生意都是越来越好,你就知道这个社会上面犯偷盗的现象很多。因为众生都要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看到别人的物品被盗以后,又不知道何时会轮到自己,有一种恐惧心,所以样样都要锁起来,自己要进到自己的房子里去,也要经过重重关卡才能进得去。那些卖防盗系统的,种种的生意都越来越兴隆,说明偷盗的现象是很多了。甚至于各行各业程度不同的都有存在了:
1、一般的人他搭公交车逃票,这样子是犯盗。
2、员工上班没有请假,但是迟到了,然后工作也不讲效率,下班又早退,但是他拿到的薪水还是足额的,一分都不少,这样子是犯。
但是要知道一点,如果说你们单位上面考勤很严格,你迟到多久就扣多少钱,然后到月底的时候,你拿到的工资没有那么多,犯不犯呢?应该是不犯。因为你那个当时就已经处罚了,并且来说你没有一个盗的心。意思就是说你又总是迟到早退,做事又是吊儿郎当的,然后这个工资又拿得完全足额,一分不少的,这样子应该是犯盗了。
3、农村里面偷那些农产品,这个也是犯盗。
4、生意人不是因为生活很拮据,而只是因为很贪婪,贪婪成性,所以就去卖假东西来敛财,或者是偷税漏税,这种状况都是犯盗。
5、技术工人做事的时候偷工减料。
6、国家官员以权谋私,这个都是犯盗。并且以权谋私那样子的犯盗,应该犯的还是很重,因为他这个权是国家赋予的,他是所有纳税人的钱养活的,然后再以权来谋私,这样子应该犯的盗就很重,结的罪也比较重。
7、做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他自己本身又不太懂,是外行领导内行,他也不谦虚,经营也不善,然后又去滥用职权,这样子都是犯盗了。
8、对执法者来说,执法又犯法,去结党营私,这些都是犯盗了。包庇那些贪污腐败分子,这个是犯盗了。
9、儿女对父母亲不孝顺也是犯盗,而且犯得比较重。因为父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当到父母亲年纪很大,老态龙钟,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我们如果漠不关心,就是在盗取父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心血,然后不愿意偿还。从这个层面也可以说是犯盗。
10、对于老师来说,没有认真备课,不安心去教学,这个也是犯盗。
11、对于学生来说,不好好地读书,不好好地学习,一天到晚就沉湎在上网,玩电子游戏,不能自拔,也是犯盗。
12、对于那些知识分子、搞研究的人来说,去剽窃人家研究的成果,去抄袭人家的作品,这个样子更是犯盗。
13、对于出家人来说,出得家来,没有精进修行,只是为了名闻利养,在佛门里面称为“贼住”,也是犯盗。空耗十方信众的信施供养,这样子结的罪也是比较重。
14、浪费也是一种偷盗行为。浪费食物,这个浪费食物在中国人这里可能就很多,很普遍了。因为中国人又是很热情好客的,如果要请人吃饭,明明只能够吃三个菜,一定要点六个菜,表示自己很热情、很大方,也表示自己好客,很真诚,然后吃不完通通就倒掉。这个样子浪费,虽然说你是出钱买了,但是是犯盗。盗什么?因为你没有尊重农民的辛勤劳作,一定要能够尊重所有生命的劳作。从这个层面来说,浪费也是一种偷盗的行为。
总而言之,可以列举很多很多,可见程度不同的多和少,都总是会有一些犯盗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个是要明了这个盗戒的开遮持犯,更重要的是要珍惜自己的福报,要惜福,“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再一个,我们守持这个不偷盗戒的核心所在是什么?其实核心所在我们刚刚已经讲出来了,就是一句话:要能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子才是我们守持不偷盗戒的核心所在。更进一步,我们能够行布施,能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这样子就能够真正地、清净地守持好不偷盗戒。
在佛陀说的《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上面就说到了,是不是犯盗呢?还看你的动机,并不是看表面的行为。经上面说,如果公民不能够按时地、足量地纳税,这个是一种偷盗行为。如果是天灾人祸,因为你确实困难得没有能力来纳税,这样子你不交纳就不算是犯盗戒。相反如果国王强行要逼他交纳,就有抢劫之嫌。
但是另一个层面来说,如果这个人他是好吃懒做,是非法邪淫,没有好好地用功去做事,去经营,然后他没有能力去纳税,这样子他不纳税是属于犯了偷盗罪,属于逃税、偷税、漏税,应该受到处罚。
我们要把这个层面分清楚。所以决定一个人是否犯偷盗戒,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他的行为,重要的是看他的用心,看他的动机。佛陀制定这个戒的精神就是我们要能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