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菩萨道的人,
不应该亲近这一类人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世尊想要再把这个意思说详细一点,所以再用偈颂说一说。
“若有菩萨”:假使有菩萨摩诃萨。这菩萨摩诃萨,也就是行菩萨道的这种发大菩萨心的菩萨。
“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在将来恶世的时候,没有恐怖的这种心理,想要说这一部《法华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应该入身所行的安乐处,以及所亲近的地方。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修行菩萨道的菩萨,“常离国王”:应该和国王远一点,不要亲近;“及国王子”:也不要亲近国王的太子;“大臣官长”:也不要亲近这些做官的;“凶险戏者”:和打功夫、作武术戏这一类的;“及旃陀罗”:屠人,就是杀猪、杀牛、杀羊的这种人,也不可以亲近他们。“外道梵志”:和一切的外道。外道,就是修外道法的;梵志,这也是一种外道的名字,就叫婆罗门。修行菩萨道的菩萨,不可以亲近他们。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着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着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也应该离增上慢人远一点;“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也不亲近贪着小乘,修声闻、缘觉,不发大乘心的人。三藏教,就是小乘教;专门去修三藏教理,这样的人,也不亲近。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不守戒律的比丘,或者冒充是罗汉,只有罗汉的名字,而没有罗汉的道德,“及比丘尼,好戏笑者”:及破戒的比丘尼,和好游戏、好说笑的这一类的人。“深着五欲,求现灭度”:因为他们深着五欲,都着住到这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上边,想要求现生就得到灭度的。“诸优婆夷,皆勿亲近”:这一类的优婆夷,都不要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若是人等”:假设这一些个人等──就前边所说增上慢、破戒比丘、破戒比丘尼、破戒优婆塞、破戒优婆夷,和杀猪宰羊的旃陀罗。这一类的人,“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以求道的心,想亲近三宝的这种心,来到修行菩萨道的人这个地方,他们想要求佛法。“菩萨则以,无所畏心”:这个修菩萨行的人,就应该以无所恐惧的这种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不在这里有一种贪心、攀缘心、贪图供养的心,不怀着一种的希望,来给他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寡女处女”:寡女,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处女,就是没有结婚、没有亲近过男子的女子。“及诸不男”:和“生、妒、犍、变、半”这五种不男。像这样的人,“皆勿亲近,以为亲厚”:都不应该亲近,和他做朋友。
“亦莫亲近”:也不要亲近,“屠儿魁脍”:屠儿,就是杀猪的。魁脍,杀猪的领袖;脍,也是杀猪卖肉这一类的。“畋猎渔捕”:畋猎,就是去打围(打猎);渔,是钓鱼;捕,是捕鸟。“为利杀害”:因为利益的关系,而杀害众生。
“贩肉自活”:或者贩卖肉类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炫卖女色”:或者女人装扮得很美丽,来做不正当的职业。“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像以上这一类的人,都不要亲近他。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凶险相扑”:就是学武术的互相扑打,你打我、我打你,这么样子;“种种嬉戏”:还有种种玩耍游戏,这种种的行为;“诸淫女等”:以及贩美色不正当的这些个女人。“尽勿亲近”:不要接近他。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不要单独一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在屏处来说法。屏处,就是用屏障挡着,旁人看不见的地方。“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如果要说法,不要嘻嘻哈哈的,一边讲法、一边笑,不要这样子。
“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这个修菩萨道的,到乡村或者进城市中乞食的时候,一定要有另一个比丘陪伴着。“若无比丘,一心念佛”:假如没有比丘一起去的话,要端然恭敬地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念南无释迦牟尼佛。
“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上是修行菩萨道的人,他的修行处及亲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以这种修行处和亲近处,能很安乐的、无所畏的,为大众来说法。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这个修行菩萨道的菩萨,也不可以修行上、中、下法。上法,就是菩萨乘;中法,是缘觉乘;下法,是声闻乘,这是三乘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有为法、无为法,实和不实的这种法,都不可以修行。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也不可以分别,是男、是女。怎么不可以分别?这个“男”就是“慧”,“女”就是“定”;定慧如一,定、慧本来是一个的,也不可以太过分别。“不得诸法”:因为“无智亦无得”,所以不得一切诸法。“不知不见”:心里头也不知这一切法,眼睛也不见一切法。“是则名为,菩萨行处”:像这种把心置到一个地方,这就是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这一切之诸法,本来什么也没有的,“无有常住”:观一切的法相,也没有常住。没有常住,就无所执着;无所执着,就得到解脱了
。“亦无起灭”:观一切诸法,也不生、不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这也是有智慧的菩萨,他所应该亲近的地方。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你要是有种种的颠倒、种种的分别,去分别这个法有、那个法没有,这个是实法、那个是虚法,这是有生的法、那是没有生的法。分别这一些个法相,这就是颠倒。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菩萨住到幽闲的寂静处,要修摄自己的身心,安住到诸法实相上,也不起、也不动,好像须弥山王停止在那地方,不动不摇的样子。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观一切诸法,本来都无法可得,好似虚空一样;虚空是没有自体的,所以它没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也不生、也不出,也不动、也不退。“常住一相”:在长行的经文里说“实无所有”,这儿怎么又说“常住一相”呢?因为没有“有”相、没有“无”相,这就叫常住一相──常住在“非有非无”这一相上。“是名近处”:这是菩萨一个修行的亲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释迦牟尼佛说,假设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后,进入到这种菩萨修行的处所,以及菩萨所应该亲近的地方。
“说斯经时,无有怯弱”:演说《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典的时候,无所恐惧,亦无所希求。为什么无所恐惧?就因为无所希求;你若有所希求,就会有所恐怖。你无所希求,所谓“到无求处便无忧”,什么也不求了,也就没有忧愁了。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菩萨有的时候,要入到静室里,“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以正念来忆念佛法的道理,随经的文义来观解佛法的道理。所以你们学讲经的,在讲经之前,最好先静坐一个钟头,或者半个钟头,把杂乱妄想都停止下来,修习静定的功夫;然后,由静定中悟出来的道理,来讲说佛经。这是最好的一个讲经的方法。
“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在入了禅定之后,然后从禅定再出定。起,就是出定了。初禅定之后,为所有的国王,或者国王的太子、或者大臣、老百姓,或者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开阐演化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无上的妙理,“其心安隐,无有怯弱”:心里也很平安、很快乐的,没有所恐惧。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文殊师利!你应该知道,这叫做菩萨安住初法──修行菩萨道,安住的一个初步的法门。
“能于后世,说法华经”:菩萨若能这样修行,于将来末法时,他就可以讲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
恭录自《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浅释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