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掉这些妄习、妄念呢?我们只要把心一转,立刻放下也就行了。比如,在我们正起贪念的时候,起贪嗔痴念头的时候,我们当下把佛号一提,贪嗔痴的念头立刻化为清净。不要想着我怎么又起贪念了,又有自责了,又有懊恼了,这些都是分别心,都是执着心。这个念头,不管任何念头,都是你清净本性里面的作用,转烦恼为菩提。贪嗔痴分别的念头来了以后,一句佛号,直接就是一句佛号,如果你要想着,我怎么又有妄念了,又自责、又懊悔的话,反而妄上又加妄了嘛。当下就转,当下一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清净了,都摄六根,用我们的六根来摄持住这一句佛号,当下你就清净了。但是因为我们的习气,妄念虽然去了,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又回来了,这是我们多生多劫的习气,我们习气的力量,我们也不要因此担心害怕,也不要退失信心。就像师父给老菩萨们做的一个比喻,你只管去种你的麦子,你不要管那个草,我们的心在麦子上,不要在意那个草上,你只在意草,反而耽误了你种麦子,你去种你的麦子,如果你的麦子长的好了,麦子种的多了,草自然就没有了。因为这个地能长草,说明它绝对可以长麦子,能有妄念绝对就可以清净。我们都是注重这个草,而把最主要的麦子给忘了,种麦子给忘了,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念佛上,不要放在妄念上,不要管妄念有多少,而是看我们念佛了没有。你只要念佛了,妄念自自然然就会没有了,你去种麦子了,麦子旺了,你这个草自然就没有了。只要我们认清楚,这个妄念都是假相,是虚妄的,我们就不要去执着它,你久久的坚持下去,念佛号,清净的去念,等你的佛号有力量了,这个草、这个妄念自自然然的就没有了。这个就是转烦恼为菩提,当下就转。不是说,你再生起忏悔心来,那就反而增加它的力量了,大德们给我们用的一个比喻,就像皮球你不要去压,你越压它,它反而弹的就越高,你不要去理会它,你就只管念你的佛,自然他不会起现行的了,你麦子旺了,这个草自然就败下去了,就这么一个道理。我们一定要会念佛,我们把我们的重心放在念佛上,而不是放在妄念上,就是这样。圭峰禅师说: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自然业不能系。就是说,不能随念攀缘,念来即觉,既不厌烦忧虑,也不去压抑,只将佛号一提,妄念当即消融,复归清净,随来随照,随照随消,到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就和师父刚才讲的道理一样,我们不能随着妄念的缘,你想你生懊恼的心,也是随着妄念的缘,因为有妄念了,你生起懊恼的心了,这也叫随着妄念的缘。不随着妄念的缘,当下就转,我把你放的远远的,我就念佛,自然就没有了。并不是说我们随着妄念走,随着妄念再去妄念,这个叫随着妄念的缘,你因为妄念而起懊恼的心,也是分别执着的心,也是妄心。当下就转,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大家应该回去好好体验一下,师父就是用这种方法,转的非常快,基本上妄念再多,几分钟,甚至几声佛号,妄念自然就没有了。我们明白《心经》的义理之后,习气要自己除,烦恼要自己转,我们修净土法门的,我们就用一句佛号,来转我们的烦恼习气,这个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很多种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我们谈谈我们现前学佛的状况,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一,是心外求法。这个是非常普遍的,遇到事情了,就来求佛、就来求法、就来求僧,都来找师父们,殊不知向外求都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修自证。三宝是明灯,是我们的慈航,但是你必须要自己去修持,路必须要自己走,必须要修证,必须要自己做、自己去改变,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误认为求佛可以消罪业、得福报,而自己依然执迷一切境界为实有,贪求不舍,以至于烦恼一点也不能减少。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错误的知见,而明见自性,以脱出烦恼巢臼。而不是求佛来消业,来灭罪,来得福报。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罪业也要自己消,佛法是给我们的方法,是给我们一种消罪业的般若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我们必须要自己去实践、得到。
第三,为了修道能够快速成就,一心想求得最高无上的法。这个就容易产生分别心,佛法说的都是第一法,为什么这么说
第四,我们也非常多的这种现象,想起来了,有了空闲的时间了,没有事了,就到佛堂里来念念佛,来修修,一曝十寒。孟子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说,再好的种子、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何况是我们修行,有时候精进,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懒惰、没有恒心,怎么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呢?也有人把修行当成一种消遣,而不是为了了脱生死,结果也是一事无成。
第五,喜欢把行善作为终极的目标。这个我们现在确实是太糊涂了,把善法当做佛法,不明白究竟了义。
第六,喜欢妄测他人的意境。说某某人开悟了,某某人没有开悟,却不知道,分别别人的开悟与否,你自己必须要先开悟,人云亦云,妄自猜测,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反而耽误了自己的清净心。
第七,由于贡高我慢,对他人怀疑、嫉妒,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不肯或也不好意思去问,对这个初学佛的人也轻慢,而不知道这些都是障了自己的圣道。
第八,当行住坐卧、人事往来、种种习气发生之时,一点也不能自觉,也不想控制。这个师父也是深有体会的,曾经有个居士,师父在外地的时候,不是在我们这个地方,师父把这一方教化的还都是行的,师父在外地的时候,有个居士,与别人发生了脾气了,然后跑道韦陀跟前先去忏悔说,韦陀菩萨,你允许我先把他骂一顿,等我骂完他,我再来忏悔,明明知道是错的,这是习气,但是不肯控制,控制不住,任其流连往返,绝不回顾自心,结果往往是虽然学佛修道,但是却不得受用。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修行当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切实改变,精进修行,去掉妄执,返璞归真,达到彼岸。
摘自:宏圆法师心经讲记第七讲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