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生經》,又作《壽生經》,是佛道兩教共有的經典,也是填納寄庫法事的思想基礎和文獻依據。有關《受生經》的討論,學界已有初步成果。旅法華裔學者侯錦郎撰《中國宗教中的冥幣和財庫觀念》一書著重討論了臺灣地區金銀紙錢的分類及使用情況,簡要梳理了兩部道教《受生經》的思想內涵,對其撰作時間提出自己的看法。①臺灣學者萧登福撰文對佛道《受生經》文獻及其內涵予以梳理和分析,認為道教《受生經》始作於唐代、佛教模仿道經而編創出《佛說壽生經》,上述論斷缺乏有力佐證,值得商榷。②侯沖廣泛蒐集了各種異本、傳本,對《佛說壽生經》及其衍生出來的《壽生寶卷》進行了系統的文獻整理,為後續研究提供了翔實可靠的文本依據。③與此同時,韋兵亦對俄藏黑水城文獻中公佈的《佛說壽生經》錄文加以整理,考辨其思想淵源,藉此揭示出壽生寄庫禮懺儀的節次流程。④谷更有則關注黑水城本《佛說壽生經》之後附列的《大金國陝西路某告冥司許欠往生錢折看經品目牒》,復原和釐定了相關釋文,著重探討其反映的歷史時期、地域民俗等問題,並對抄本的成文年代提出看法。⑤張賢明撰文討論了佛道《受生經》中掌管人命運的樹神形象及其演變。⑥概言之,有關佛道《受生經》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梳理和探討。
一、現存《受生經》的文獻源流與成書年代
迄今為止,我們蒐集的各類《受生經》文獻,大抵可劃分為道教類和佛教類兩種。
明《道藏》收錄了兩部道教《受生經》,分別是《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此外,宋末元初林靈真編輯《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一七三《科儀立成品(預修黃籙齋用)》收錄有《天曹寄庫醮儀》⑦及清代陳仲遠校輯《廣成儀制受生填還全集》《廣成儀制正奏金籙受生全集》《廣成儀制受生鴻齋迎庫官全集》⑧均係敷演寄庫法事的科儀文本。本文的討論主題是以《受生經》為主,僅將上述科儀文本列為輔助材料使用。
目前發現最早的佛教《壽生經》文獻是金代抄本《佛說壽生經》(收入《俄藏黑水城文獻》第五冊)。⑨然《佛說壽生經》入藏較晚,明末清初《嘉興大藏經》才予以收錄(見《諸經日誦集要》卷中),⑩日本《卍續藏經》亦收入《佛說壽生經》的刪節本[11]。此外,近來學界公佈了約明清時造作的數種《壽生寶卷》,亦是研究佛教《壽生經》的重要文獻。[12]前文說過,侯沖對《佛說壽生經》及《壽生寶卷》做過文獻整理工作,其成果堪稱精審、全面,是從事相關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13]
關於兩部道教《受生經》的造作時代,學界迄今尚無定論。侯錦郎在其著《中國宗教中的冥幣和財庫觀念》中認為《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撰作於12或13世紀,《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或晚於宋朝。[14]上述觀點為施舟人、傅飛嵐主編《道藏通考》採納和沿用。[15]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未對《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的成書時代做出說明,而依據經中稱“請正一道士”判定《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疑是書出於元代”。[16]王卡認為《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從內容文字看,蓋係隋唐道士所作”,《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似出於宋元”“是為正一道士假借神名以求布施之作”。[17]蕭登福將兩部道教《受生經》的成書年代判定為中唐或唐末,認為《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的撰寫“至遲應在中唐或唐末,推斷它更可能是撰成於唐中葉。”[18]又分析《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說 :“此經所言世人積欠冥府的庫銀及受生錢,與上述《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所講者不同。二經年代亦不能斷定孰先。疑此二經或當是同代的作品,由於未能見到對方所撰經,所以在所欠的錢數上,各自論述,無法相同。果如此,則此經亦當撰成於中唐或唐末。”[19]侯沖頗費筆墨考訂《佛說壽生經》,然涉及兩部道教《受生經》的創作時皆援引王卡的觀點,認為《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為隋唐道經,《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似出現於宋元時代。[20]
侯沖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儀式研究——以齋供儀式為中心》設有專章討論“預修齋供”的問題,尤其對佛教《受生經》的文獻源流及預修性質等做了梳理和澄清。[21]據其分析說:“《灌頂經》東晉譯出,為早期預修類經典。《閻羅王授記經》和《受生經》則是唐代新出現的預修類經典。必須看到,預修類新經典在唐代出現,有其歷史背景。……受資料限制,目前尚無法對新出現的《閻羅王授記經》和《受生經》的確切時間作出攷訂。但從相關材料來看,唐代流行《金剛經》或為這類經典出現的背景之一。”[22]又說:“值得注意的是,《受生經》不僅存在與《金剛經》成組合的情況,而且還強調《金剛經》的功德。”[23]並且《佛說受生經》中反復強調“通過誦念《金剛經》,即可還納受生錢。這是對轉讀《金剛經》的功德的強調,說明《受生經》的出現與《金剛經》受推崇有密切關係。”[24]“總上可知,《金剛經》與《閻羅王授記經》的組合,以及《受生經》強調誦念《金剛經》對折還受生錢的功德,說明這兩種新造經典都與《金剛經》有關。就具體材料來看,至少在唐開元六年,尚未發現預修類新經典已經出現的證據。但唐代推崇《金剛經》的功德,當與《閻羅王授記經》和《受生經》的出現有一定關係
。”[25]對於佛教《受生經》創作時間的考訂,侯沖認為“由於缺乏相關證據,所以目前只能通過預修類新經典中並見於其他譯經的名詞概念,在其他譯經中出現的最早時間,來推定其時間上限。”[26]隨後,他逐一臚列“南贍部”“利益法門”“除障菩薩”“本命元神”“木星”“土星”“計都星”“太陽星”“太陰星”“地藏王菩薩”十個詞彙,指出“這些名詞最早出現的時間都在唐朝。其中《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為般若貞元六年(790)以後翻譯,在貞元十五年(799)圓照編《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前完成。因此,從‘地藏王菩薩’一詞出現的時間不早於貞元六年來說,《受生經》出現的時間上限是貞元六年(790)。”[27]最後認為《閻羅王授記經》與《受生經》“在唐末同時出現,不能不說代表了某種時代需要”[28]。我們認為,佛道兩教《受生經》的產生和流傳,當以兩個前提條件為基礎:(1)只有在祀鬼薦亡或敬神徼福的“燒紙錢”風俗得到廣泛認可、且在社會上傳播開來以後,這種以焚化紙錢為外在表現形式的填還受生錢信仰才會出現;(2)只有預修儀式被信眾接受、且成為一股社會潮流以後,這種以預先填還為旨趣的寄庫法事方可應運而生。有鑑於此,我們認為佛道兩教《受生經》的編創及寄庫信仰的產生不會早於北宋初期。
二、道教《受生經》的思想內容與文本結構
《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和《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是明《道藏》中僅見的兩部受生文獻,是道教還錢納庫信仰及其儀軌的理論基礎,充分體現出道門受生思想的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彌足珍貴。下面,我們對這兩部道教《受生經》略作分析和討論。
(一)《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的敘述邏輯
《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人字號。[29]該經的篇幅不長,總計1600餘字。經文開篇即模仿佛經常用的套路,擬構出一幅天尊說法的場景:“爾時,靈寶天尊在浮羅世界净明國土善積山中七寶樹下,與無量飛天神王及諸仙聖眾演說妙法”云云。[30]這段文字旨在強調經文乃由靈寶天尊敷演而成,藉此渲染其神聖性、合法性。[31]文中的“浮羅世界”是至尊高真所居之所,全稱“西那玉國鬱察山中浮羅之嶽”,亦是歷代道書中談及演經說法的常見地點。“净明國土”是對“浮羅世界”的補充說明,意為聖潔之地,即如《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詮釋“西那玉國鬱察山中浮羅之嶽”的含義時所言:“此為净土方所,即玉京之妙境,碧虛之上界。亦言此土之人純浄潔白,或如白玉,乍等嚴霜,因此立名稱‘玉國’。又更山名‘鬱察’,嶽號‘浮羅’。”[32]“善積山”當是須彌山的音譯,《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四《持齋品》亦載:“道君曰:吾昔於清妙國中,說法教化天人。時有男女八萬七千人俱來詣座,同發善心,結大弘誓,為帝主國王、后妃大臣、公侯宰輔、人民土地一切眾生,常持六齋十直、三元八節、甲子庚申諸雜齋等,及建百座高臺,召請道土講說此經,十二年中勤誠不退,感徹諸天。吾遣左玄真人同授靈藥,各得長生,今在善積山中,並證仙道,其威儀軌則,各如三洞法矣。”[33]“七寶樹”原係佛教用語,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大樓炭經》卷三《高善士品》中所言“七寶樹”分別指金樹、銀樹、水精樹、琉璃樹、虎魄樹、珊瑚樹、車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