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境界各异的禅宗开悟偈

发布时间:2024-09-09 03:18:32作者:地藏经讲解网

开悟,是历代参禅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众多的大德高僧开悟的公案中,他们常常以偈语的形式来表述他们所证悟的境界。这些开悟偈既描写了开悟的过程,又抒发了开悟时的情感。其内容丰富多彩,意境深远悠长,对后来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也受到历代参禅者的重视。本文即选几首禅宗祖师的开悟偈略做简述:

唐代曹洞宗的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807—869),会稽人,少小出家,聪颖过人。初参南泉普愿禅师,次谒沩山灵祜禅师。灵祜让他去云岩昙成处参谒。

在云岩昙成那里,禅师为他说法,最后开示他:“就这个。”

洞山一时不解此中深意,于是心里疑惑着一边走上了一座小桥。站在桥上思索时他忽然看到了桥下河水中自己倒映的影子,疑团顿释,豁然开悟。于是作偈云: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可契如如。

洞山良价禅师认为:禅,不在心外。心外求法,如缘木求鱼,骑牛觅牛,会离佛性愈来愈远。众生往往要迂回绕了很多的冤枉路之后,才肯相信无价摩尼本在身内。禅的开悟,离语言对待,超思虑分别。听闻无情说法,是不能用妄想造作的耳根、耳识的,惟有如观音大士一般的无碍心眼照见世间万象。而有了禅悟的慧眼来观照世间,则每一条江河的粼粼波光,无非为圆满佛性的流露,所谓“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真如法身遍一切处,任向西东,故“渠今正是我”。而大道绝同,离一切相,超然独往,故“我今不是渠”。若会得此,则当下契如如。

唐代的香严智闲禅师是沩仰宗内一位了不起的禅师,他小时就“厌俗辞亲,观方慕道”,初参百丈怀海大师门下,但又因其太聪明了,“性识聪敏,参禅不得”。几年百丈大师圆寂,他又投到大师兄沩山灵祜的门下,继续参学。

一天沩山问他:“你在百丈先师那里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好像什么都懂。这是你聪明伶俐之处,属情解识想而已,但却是不能了生脱死。这可是体悟大道的障碍啊!如今我只问你,父母未生前如何?”

香严被这个问题难倒了,他把自己平时所闻所看想了一遍,可还是难解疑团,于是他多次恳求沩山为他说破。沩山说:“我说的终是我的,与你无关,弄不好你以后还恨我,要明白须你自己去弄个明白。”

香严于是泣别沩山,学一个行脚游方的头陀,四处游方去了。后来他游至河南南阳,在慧忠国师的墓旁结庵而居,自耕自食。一次他在挖地除草时,把地里的一片瓦块捡起,随手抛出,无意中打在了一棵竹子上发出了“啪”的一下响声,香严忽然心头一明——大悟了!于是作了一偈云: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禅师所问:“父母未生前如何?”表面是上是问父母未生时的境象,而其实质却是问尚未开悟时的自性的实质是什么。自性自然不可说破的,沩山此举是在考验香严证悟的境界。结果,无意间抛瓦击竹的一声响,使得香严灵光顿现,把一切语言、理念、术语都忘记了,心地突然一片空明。这就是悟境和自性的体现啊!

因此,他在开悟偈中说一击之中忘记掉一切情思,乃知悟道并靠假借外力的修持,动容之间,顿感与古道冥然相契,因而跳出了空虚的语言概念。自性是可以随时发现的,但你要着力去找时,却又毫无踪迹可寻。而悟道之后才会了解其威仪是在声色之外。

古代的禅师,因景物而悟道,成为佛门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五代时期的志勤禅师因见桃花而悟道就是佛门中的一段佳话。

志勤初参沩山灵祜禅师,每日苦参古代公案,但即使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也无法参透,心中非常迷惑烦恼

。一日,他到后山庭院去散步。时值春暖花开,景色宜人。志勤信步走到一株桃树旁,恰有一株花枝伸展到他的面前。志勤忽然了悟于心,不胜欢喜,于是作偈一首: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在古代,“三”往往表示多数,偈中“三十年”其实是虚指很多年。“剑”指佛教的智慧之剑,希望找来斩断烦恼,求得证悟。下句则描写了时间的漫长,以落叶、抽枝表示季节的变化,时间的流逝。一方面是追求生动性,一方面也见出这位求道者精神的沉潜。本来,草木的荣枯作者早已司空见惯,而那“道”啊,也是百般求索无所得,但是在看到桃花的瞬间,灵机被触动,由此豁然释怀。

这首偈语,对由迷转悟的过程写得很清楚,但对悟的结果却十分含蓄,这是禅师为后人设下的一个谜,并在其中展示了智慧之光,令我们深思。

禅人的开悟方式多种多样,然闻艳诗而开悟的却是在众多开悟公案中鲜为人见的。宋临济宗圆悟克勤曾师从法演禅师,某天一位官员来拜访法演禅师。禅师问他:“你读过小艳诗吗?其中‘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对此应该领会呢?”那位官员惟“诺诺”而已。待他走后,克勤问法演禅师:“那位大人懂吗?”禅师说:“不行,他只认得声。”克勤心里很纳闷,心想既然认得声了,为什么还不行呢?当他走出方丈,忽见一只大红公鸡,高声鸣叫着飞上了一面高墙,他的心念为此一动,“这难道不是声吗?”于是当下心开智解:

金鸭香销锦绣围,笙歌场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法演禅师为官员吟小艳诗,其原意是指小姐频呼丫环(“小玉”原是指吴王夫差女,唐代每以作丫环的通名)其实并没有什么事,只不过是想让她心仪的那个“檀郎”(晋代潘岳,小名檀奴,姿仪美好,所以女子常把自己所爱慕的男子称为“檀郎”)听出自己的声音而能时时想到自己。而克勤却就此参透:悟禅本来就如同热恋中的情事一样,只有个中人,方知个中味。旁人是无法理解的。

“金鸭香销锦绣围,笙歌场里醉扶归”,写的是豪门弟子沉溺于歌舞酒场,其实这是以少年来喻参禅之人,那金鸭浮香、锦绣帷帐、笙歌、扶醉,都是比喻色界的纷繁与喧嚣。而习禅者只有超越这一声色界,去除妄念,方能证悟自性,回归本心。不过这一段风流韵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与少年一起风流的佳人才能知晓,而不能向外人述说的。这就像禅门悟道,所悟到底是什么境界,都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元朝的梵琦禅师(1296—1370),宁波象山人。师承径山元臾行端禅师。他的开悟是缘于梦中听到钟鼓之声。一天,师赴京都,夜住崇天门附近。他一觉醒来,突然听到彩楼上钟鼓齐鸣,猛然间大悟,顿时汗如雨下,身心澄明。不禁拍桌而笑,口述一偈:

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扎虚空就地崩。

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

此偈的深意在后两句,诗人在开悟前苦参红炉一片雪时,怎么也想不到它就是黄河六月冰。如果红炉之火中有雪,那么黄河六月的季节也会有冰。法亦如是。无火不成红炉,炉中岂能无水汽?黄河六月之水,若不是源头之雪化冰消,怎么会源源不断?这就是禅宗因果道理,智慧思想。

虚云老和尚(1840—1959)是现代禅宗泰斗。他曾历时三年三步一拜朝五台。1895年他在扬州高寺打禅七时,因怀子落地而悟道。是年,在第八个禅七的第三个晚上,当第六枝香开静,护七冲开水时,不慎将开水溅在虚云和尚的手上,茶杯也落地破碎。师顿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由此赋偈: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烫着手,打碎杯,国破家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虚云和尚由杯子落地悟到虚空有尽,他向外驰求的心顿时消歇,因而见到本息清静的自性。悟后的感觉仿佛“春到花香处处秀”,此时,再来看大千世界就会觉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禅境了。

从历代禅师缘自不同境界而作的开悟偈来看,他们在开悟前心中都在参着一个待解的疑团,这疑团一遇到适当的机缘,便会开花结果,令禅师们由于殊胜因缘的触发而心开智解,破迷开悟。他们开悟时所作的偈语,既是对开悟过程的描述,也是对悟时感觉的直接抒写。今天的习禅问道者,再来重温前代禅师的开悟偈,相信也能参到对我们修持有益的启示。 (信息来源:摘自《人海灯》)

编辑:纤尘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