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知定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发布时间:2019-06-22 11:25:54作者:地藏经讲解网
知定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略称,译为道众生,觉有情等。或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Mahabodhieittasattva),译为大道心众生,大觉有情等。菩提是觉的意思,或者叫做道,这是求觉道的人所应求得之果实。萨埵是众生的意思。或者称为有情,这是求觉道的智人所化导的对象。摩诃是大的意思,质帝是心的意思。即是说这种求觉道的众生,时时刻刻都依照自己的宏誓愿力,趣向大道方面努力迈进。等到妙慧成就堪能绍继佛位而处妙觉的时候,其心仍未满足的系念一切众生。自己虽已了脱,然而尚有许多苦恼众生随业海以飘沉,故菩萨虽得位登妙觉,为众生故,再复运悲智力,俯就秽邦化导无量众生,超生死之苦海,登涅槃之彼岸,因此故名摩诃菩提质帝萨埵。大智度论云:「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成众生。或名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以上所说只要能发大心求大道者,均名菩萨,但据婆沙发智等论,均谓菩萨应有等级。如大毗婆沙论云:「如契经言:有一有情,是不愚类,是聪慧类。谓菩提萨埵,虽作是说,而不分别,齐何名菩萨?得何名菩萨?……有诸有情,以一食施,或以一衣,或一住处,乃至或以一杨枝施,或受持一戒,或诵一伽他,或一摄心观不净等,便师吼,作如是言:我因此故定当作佛。为断如是增上慢故,显虽经于三无数劫,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若未修习妙相业者,犹未应言我是菩萨。况彼增上慢者。是故菩萨,乃至初无数劫满时,虽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而未能决定自知作佛。第二无数劫满时,虽能决定自知作佛,而犹未敢发无畏言:我当作佛。第三无数劫满已,修妙相业时,亦决定知我当作佛;亦发无畏师子吼言:我当作佛。齐何名菩萨?答:齐能造作增长异熟业。问:若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转,从此便应说为菩萨。何故乃至造作增长相异熟业,方名菩萨耶?答:若于菩提决定,及趣决定,乃名真实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修妙相业来,虽于菩提决定,而趣未决定,未得名为真实菩萨,要至修习妙相业时,乃于菩提决定,趣亦决定,是故齐此,方名菩萨。复次修妙相业时,若人若天,共识知彼是菩萨故,名真菩萨。未修妙相业时,惟天所知,是故未得名真菩萨。复次修妙相业时,舍五劣事,得五胜事。(一)舍诸恶趣,恒生善趣。(二)舍下劣家,恒生贵家。(三)舍非男身,恒得男身。(四)舍不具根,恒具诸根。(五)舍有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由此得名真实菩萨。未修妙相业时,与此相违,是故不名真实菩萨。……得何名菩萨?答:得相异熟业。……。」发智亦云:「齐何名菩萨?答:应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得何名菩萨?答:得相异熟业。……」

本愿,现在先讲愿字,梵语尼底(Pranidhana),译为愿。对于某一事,立志达到目的,满足自己所希求的志趣,名之曰愿。摩诃止观云:「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成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车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所在。亦名陀罗尼,持善遮恶。如坯得火,堪可盛物。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实贤禅师云:「常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杂集论亦云:「为欲了知所有三世等所应知事,先于彼彼事,发正愿心,愿我如实了知如是如是;次入增上静虑。从彼起已,所愿成满。」又此愿者,在十度中,即第八之愿波罗蜜。显扬圣教论云:「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中,随有其一,为性懈怠,烦恼多故,遂愿正愿而修诸善,令我未来获得自性勇猛正勤,烦恼微薄。由此因故,于余生中,如所发求,咸果其愿。于所修善,得强盛力。」摄论云:「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瑜伽亦云:「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密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所言愿者,有总别之分。四宏誓愿,名叫总愿,因为无论什么愿,总离不了四弘誓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音之六愿及十二愿,普贤的十大愿,弥陀的四十八愿,释迦的五百愿,以及地藏的本愿,均名别愿。言本愿者,本即根本,即是初始发心所立的根本志愿,乃至成佛,符合满足,与本无异,故名本愿。婆罗门女于觉华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光目女于清净莲华目佛前发誓愿言: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这是地藏的本愿。故大方广十轮经云:「地藏菩萨,以不思议功德成熟众生,于过去无量恒河沙诸佛所,久发大悲坚固誓愿皆悉成熟一切众生,庄严势力,犹如雷震。于一食顷而能成熟无量亿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地藏十轮经亦云:「此善男子,具足成就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常勤精进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曾于过去无量无数殑伽沙等佛世尊所,为欲成熟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发起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由此大悲坚固难坏勇猛精进无尽誓愿增上势力,于一日夜,或一食顷,能度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有情类,皆得解脱种种忧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愿满足。」

此经名目,按照佛告普广言,共具三名:第一地藏本愿,第二地藏本行,第三地藏本誓力。由愿起行,由行然后才发生本誓力的作用。此愿行力三,表示菩萨誓愿宏深,行力广大,非一般普通菩萨可比。今取本愿者,因愿可发出行而生誓力,故取初而略二三。

经者,三藏之一,梵语素怛罗(Sutra)修多罗等,义译契经,契为契机契理之称,经为历久不变之辞。或翻为线,贯穿等义,即是说如线有贯摄缝缀的功能,佛陀灭度之后,迦叶等五百大阿罗汉聚集于王舍城,将如来的一代时教,依文义之次第,以美妙的文句,书写在贝叶上面,用线缀辑成章,这就叫做契经。大毗婆沙论云:「契经云何?谓诸经中,散说文句。如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问:契经有何义?答:此略说有二义。一,结集义,二刊定义。结集义者:谓佛语言,能摄持义,如华缦缕。如结缦者,以缕结华,冠众生首,久无遗散。如是佛教,结集义门,冠有情心,久无忘失。刊定义者,谓佛语言,能裁断义,如匠绳墨。如工巧者,绳墨众材,易了邪正,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义门,易了是非,去恶留善。」窥基法师亦云:「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贯。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千乘,摄则集斯妙理,贯又御彼庸生,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杂阿毗昙心论则谓,言修多罗具五义故: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缦,贯穿诸法故。

上释经题竟。[page]

次讲译经的人史略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唐,系李渊于公元六一八年受隋禅而有天下立国之称号,由高祖为始,至昭宣宗为后梁所灭(公元九零六年),凡传二十主,共二百八十八年。

于阗,或名于殿,于填,于遁,溪丹,屈丹等,梵名瞿萨怛那(Kusthana),译为地乳。在佛灭后约二百三十四年顷(纪元前二百五十二年)建国,后王耄无嗣,祀毗沙门天而得子,初儿不饮人乳,地涌乳而育之,因是故名地乳。纪元前八十二年顷,佛教传入此国后即盛行大乘,故东来之经典多经此地而来。西域记云:「……仪形有礼风则有纪。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崇尚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祚胤也。……自古已来,未能有胜。其王迁都作邑,建国安人。功绩已成,齿耋云暮,未有胤嗣,恐绝宗绪,乃往毗沙门天神所,祈祷请嗣。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既不饮乳,恐其不寿,寻诣神祠,重请育养。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宗先祖也。……」于阗历代皆属我国,贞观中置官署于今和阗,以统其国。宋明以还,虽仍为于阗国,但须岁岁朝贡。清初属回,乾隆以后始内属中国,其地在现在的新疆省疏勒县东,克里雅沙西岸。

三藏(Tripitaka)者,一修多罗(Sutra经)。二毗柰耶(Vinaya律)。三阿毗昙(Abhidharma论)。契经者,佛所说的一切妙法,莫不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的,所以名为契经。律即戒律。世之法律,能治一切犯了法的人应得之罪罚,是治犯了法纪的人。佛制的戒律不但调治众生身不犯法,而且心亦不敢苟犯,是治之于未然。论即议论,佛所说的妙法,义理高深,非泛泛之徒所易明了,诸大菩萨及诸论师,为欲众生能依教行持,谨慎修行起见,特提出其中玄奥之典,加以辩论解释,使之明白易晓,故名之为论。如依大般若经而造大智度论,依金刚经而作金刚仙论等。

以上就是知定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了,我们修行心经的时候可以看看法师们的讲解,这些讲解是能够让我们知道地藏经讲述的是什么,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修行经文,更好的去生活的。以上只是作者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还望海涵。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原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