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在天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一种不靠谱。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其实有时候我是挺佩服阿难尊者的,他那么一个天资绝顶的再来人,一个大菩萨的化身,为了启迪我们这些后世的笨蛋,为了配合佛陀演戏,他老人家却偏偏要扮成比我们还笨的样子,这真是难为他了。
这里讲,阿难尊者在听闻佛陀的破斥之后,他并没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并没有表现出那种传说中的无比的聪慧,他反而显得很笨拙的样子,一点点地为我们展现出“心在哪里”的各种可能性,然后让佛陀来逐一破除——不得不说,佛陀和阿难他们师徒两位,那个演技还真是“奥斯卡”级别的,那个苦心却是慈悲至极!这点希望大家能了解。
那么这里阿难向佛陀恭敬行礼,然后就禀报说:我听闻了如来的分析、如来的法音,现在我明白了,我的心原来并不在身内,而是在身外。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这么说?
阿难讲到这里还打了个比方,他说:譬如一盏灯在房间的里边点燃,那个光芒肯定是先照亮房间内部的,然后才能照亮房间的门口,最后才可以照亮房间外面的庭院,没有说房间里边的灯光是先照亮外边,却不能照亮内部的,反之亦然。这个道理很好懂吧?是常识,很简单。那么,一切众生之所以看不见身体的内部,只能看见身体外面的世界,那是因为这个心其实并不在身内,而是在身外。
就像那盏灯光其实并不是在房间之内,而是在房间之外,所以才不能照亮屋里,只能照亮屋外——这个道理是那么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毫无疑惑之处。所以我认为“心在身外”,这应该是很符合实际、很符合道理的,就像佛陀曾经讲过的那些了义经典一样,不容置疑,并非虚妄。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阿难同学的逻辑很强悍,他还把佛陀的了义经典也绑在了一起,认为自己说的应该就是真理了,他的推理似乎也挺像那么回事儿,咋一听没毛病,但你们听了觉得有毛病吗?所谓“心在身外”,这个心在身外有多“外”?具体在身外的哪里?外到天边算不算“外”?那么多众生的心如果都是在身外,都在天边,那么它们是有交集还是没有交集的?具体的分界线在哪里?
所以都不用佛陀出手,我们稍微依理反推深想一下,就可以知道阿难的逻辑思维有很多漏洞了,根本经不起任何的推敲。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佛陀的慈悲有时就表现在他的耐心和细心上,再蠢的问题他老人家都会循循善诱,不像俺们,有时候碰到一些蠢人就会忍不住想开骂了,这点其实很不好,以后师父要尽量学温柔些,这样或许能变得白点儿。
那么这里佛陀就向阿难提了一个问题,在讲理、破斥之前,就先提了一个问题。佛陀说:在座的这么多比丘,都是刚刚跟随着我,从王城之中托钵乞食回来的,我也已经在王宫中用过了斋饭。阿难,现在依你的观察,这么多的比丘,如果只有一个人吃了斋饭,那么能让所有的人都饱肚子吗?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阿难就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世尊!何以故?因为这些比丘,虽然都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但是他们都是各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不同的性命,所以怎么可能一人吃饱,大家就都饱了呢?如果这样也行,那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饿死的人了。所以讲起道理来阿难都懂,但他就是不会把这些相关联的道理圆融贯通,不会拿来反思反省反问自己,甚至拿来自我否定,否则他可能早就开悟彻悟,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
佛陀在这里实际上是“点”了阿难尊者一下,提醒他各不相关的那些人事物,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不可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除非全家只有一个人,除非“一切是一”,是不是这样?
所以佛陀接着就给阿难同学做了详细分析,佛陀的这种逻辑推论、因明思辨的方式,就是传说中的“正思维”了,希望大家最好都能尽快地学会它、掌握它,这样以后只要别人一开口,你们一听就能立刻知道别人说的是对是错、错在哪里、该怎样反驳和引导?你们就会清清楚楚的。万一再碰到什么邪师邪人,你们就可以把对方驳得、批得体无完肤,知道吗?就可以把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依法护法的同时,还能很畅快的爽一把,那种明知对方有错却张口结舌说不清楚的郁闷感和憋屈感,从此就可以一去不复返了。
这应该是好事哈,是不是很兴奋、很期待啊?呵呵,师父只是逗逗你们而已,别当真哈。
下面,「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这是讲,佛陀就告诉阿难说:如果你这个能够觉了知见的心,确确实实是在身外的话,那么身心就应该是互相分离的,身心之间各自有别、各不相干,那么这个心所能感知到的,身体就肯定不能觉察,反之这个身体能感觉到的,那个心就不应该能够了知,因为“心在身外”,身心是分离的。这个道理能理解吗?不难懂吧?
就像佛陀之前提示阿难的,那么多比丘阿罗汉,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各自不同、各自分离的,所以各有各的感受,不可能互相混淆、替代,这个道理应该很好懂、不难懂。
接着佛陀就继续问阿难:我现在给你展示如来的“兜罗绵手”(佛陀的这个手掌非常的宽厚修长,皮肤细腻发光,微妙香洁,还有香味,而且柔软如棉,所以叫做“兜罗绵手”,不是什么“化骨绵掌”),你眼睛当下看到的时候,你的心是不是就已经同时分别了知了?阿难就点头承认说:是的,世尊。我眼睛看到的时候,心里就已经知道这是佛手,而非别人的手。
这时佛陀就做结论了,「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如果我们这个身心是分离的,心在身外,那么当身体上的眼睛看见佛手的时候,外在分离的那颗心就不应该有觉知,但是现在这颗心却能明明白白的分别了知,说明身心之间是互相感知、并没有分离的,那么你怎么能说心在身外呢?所以现在就应该晓得,你所说的这个知见是完全错误的,“无有是处”。
这是第二次“征心”。从佛陀最初追问阿难“唯心与目,今何所在”开始,到现在阿难已经进行了两次回答,但是这两次都被佛陀很轻松的给否定掉了。当阿难说“心在身内”的时候,佛陀就给了他一个“No”;当阿难转过头来说“心在身外”的时候,佛陀也还是给了他一个“No”。
大家要注意,在这两次的分析破斥过程中,佛陀从来没有就说过“心在哪里哪里……”这样肯定的答案,是不是这样?佛陀只是在不断的“否定否定再否定”,这是为什么呢?希望大家能用心,可以自己去参一参。
(待续)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