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没有七情六欲,那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解释这种遗憾?
问:出家人没有七情六欲,那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解释这种遗憾? 恒传法师:阿弥陀佛,首先不能把这两个问题对立起来,不能分裂讲,这两个问题是一不是二,我们看问题不能仅从事相上来看,还要从事性上了解事情的本质。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佛教也是提倡孝道的,遍览佛经,佛陀以孝道自行化他且亦常赞叹父母恩重,难于报答,教诲四众弟子念父母恩,报父母恩! 说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关键是怎样来定义这个“孝”。在印度,出家修行不会受到来自社会的阻力。因为印度的哲学宗教氛围浓厚,在印度传统观念中,人生分为梵行、家居、林栖、遁世四个阶段,所以到了一定年龄出尘修行是十分必要和常见的行为,所以事相上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而中国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深受“养儿防老”概念的影响,而“养儿防老”的概念又受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养后代子孙是生存的保障,且普遍观念认为供给父母衣食之需、延续宗嗣传承、赡养父母、为父母送终等才是孝。可是出家人虽剃发染衣,离开了世俗的家庭,但并不逃避对父母的赡养。亦常于奉养父母,念念不忘。佛陀特别在戒律中做了细致规定。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宋长芦宗赜禅师,少孤,29岁出家,深明宗要,后往长芦寺,迎母亲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时七年,其母念佛西逝。隋敬脱法师一头担母,一头挑经,云游四海,随缘度众等高僧大德孝养双亲的故事感人肺腑。所以并不是出家了就不孝养双亲。《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昭示孝顺父母胜于敬事天地鬼神。《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说明慈孝与学道,是成佛的基础。 在佛教看来,孝它有更深的含义,不仅仅是尽孝道供养父母。更重要的是死后追荐供养。否则,即使能令他们衣食无忧,或成就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当他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无力挽留;当他们不幸堕落恶道时,我们无力救拔。所以,惟有令他们生得安养,死入善道,才是为人儿女应尽的孝道。正如明代莲池大师所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恩重如山,不论给予什么物质馈赠都无以为报,当他们究竟离苦得乐时,才是孝道的圆满成就。《地藏经》中,婆罗门女在母亲死后,为使其母永离地狱等三恶趣之苦,而发广大誓言,愿度脱一切众生。其母因其广大之悲心,瞬间解脱地狱之苦。所以这一方面说明出家人不是没有七情六欲,另一方面也说明出家人有更广大的智慧与悲心,更不同于世俗所定义的简单的感情。佛教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