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途中除了神通以求外,还有许多常见的误解,今择其要略述于后:
一、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见
时人学佛往往只循颠倒见,不重正知见,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禅师云:“学人如问:‘如何是佛?’答他:‘即心即佛。’却以为寻常,不予重视。及至问:‘如何是佛?’云:‘灯笼缘壁上天台。’便道是‘奇特’
。岂不是循颠倒?”于此可见古人已启重奇特玄妙之端,难怪近时人更倍加趋重玄妙。你如叫他端坐参禅或念佛,他便以为枯燥无味,无甚玄妙而不修;如教他修个天眼通或他心通等法,则欣然从命,乐于接受。殊不知这只是引人入歧途而不能了生死的幻术依通,习之唐丧光阴,毫无实益,弄得不好还要造业受报。但时人趋之若鹜,惟恐不得其传。此所以步入歧途而不自知,视寻常正知见如粪土,塞自悟门而不得入佛知见之大病也。二、着死空,以为空而不动是道,不识这镇日起作用的是真性
不用功的人勿论。真肯用功者往往着空相,以为空而不动是道而不知斯道重在识得本来,不着相,不为境转而能活泼泼地起用方得真实受用。
如云际参南泉问:“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如来藏?”泉曰:“与汝往来者是。”(意即妄念来去不停之处也)际曰:“不往来者如何?”(意指空而不动也)泉曰:“亦是。”际进问曰:“如何是珠?”(此问是正着)泉召曰:“云际。”际应诺(急须在此处着眼,这应诺的是谁?),而不识(可惜许,这汉竟懵然错过)。泉呵曰:“去!汝不会我语!”
由此可见,只住空而不识本来者只是金而非宝珠。欲得真实受用,须于识得本来后绵密保任,除尽旧习,方能渐臻玄奥。常住空中只能炼成土木金石般的死水一潭,是病非道。故真明心见性者绝不常住死空也。
三、一念不生常默在定
一般人总以为明心见性的人是时时一念不生地住在默然空中的,否则,即不名开悟。其实发明心性即为大总持,能起一切妙用而无所不具。若一念不生的守住空境,不能活泼泼见之于用,即死在空相上,非但不能得真实受用,也无从彻见全身。
昔有一会和尚曾参南泉来,有僧问:“和尚见南泉后如何?”会默然。僧又进问云:“和尚未见南泉前怎么生?”会曰:“不可更别有也。”观此语会和尚着在默然空里。所以玄沙和尚说他:“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更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斯道须净裸裸、赤洒洒;纵横自在、与夺无拘;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定亦得、动亦得;行住坐卧无可无不可,方是真悟。
四、背诵佛经积累功德以求开悟
有很多学佛者因见佛说诵经功德不可思议,乃着功德相以多诵为贵而不参究其中奥意。以为诵得愈多功德愈大乃至能倒背顺背,功德愈不可思议,这样积累功德即可开悟。殊不知这样诵而不知其意,只如鹦鹉学舌,何能打开心扉,亲见佛性?
大愚芝和尚闻有僧日诵《金刚经》百部,乃令侍者请至问曰:“闻你日诵《金刚经》百部否?”僧云:“是。”芝曰:“汝可曾参经意?”僧云:“不曾。”芝曰:“汝但日诵一部,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处,蓦然有省。可见诵经须参究佛意方有入处。只贪功德,多多益善,只植善因,种福田而无真实成佛之功德也。
五、贵机锋敏捷不重真实行履
时人都以为开悟人一定机锋敏捷,若应机稍迟,定未悟道。其实这和开悟后未发神通须待除习一样,不是衡量道人悟与未悟的一定标准。如宝峰元首座,有道之士也,答话机锋迟钝。洪觉范号为“元五斗”。盖开口答话,须待炊得五斗米熟,方答得一转语。
大慧杲云:“修道者不必有机锋方为开悟。昔云盖智和尚道眼明白。因太守入山憩谈空亭,问:‘如何是空亭?’智云:‘只是个谈空亭。’太守不喜,另举问本禅师。本云:‘只将亭说法,何用口谈空。’太守乃喜,迁本住云盖。若论道,以本较智,则大远在,乃知真实事不可以机锋取。”可见说得口滑者未必皆真悟道人也。
总之,吾人修道贵见地纯正,死心塌地真实参究。不可稍存侥幸之心,走捷径而误入旁门,搞神通而错投魔道;更不可误听匪言惑乱本性,塞自悟门而唐丧光阴,错过一生。
关于无情说法,固须眼处闻声始得知,即宗下大德无声之直指,学人也未尝不须眼处闻声也。例如:天龙竖指,俱胝会得一指头禅;龙潭吹烛,德山省悟;鸟窠吹毛,侍者得旨。这岂不与因无情无声之说而省悟无二无别么?盖所谓有情无情与有声无声者乃吾人之妄情分别也。吾人因无明故,执取色身四大为我,遗弃其余为器世间,判为无情。殊不知这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无一非我。苟功夫得力,妄情消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消殒,则真心无所不遍,哪里还有有情无情之分与有声无声之别?就世俗讲,吾人一旦舍报,离开色体,这色壳岂不也和木石一样变成无情了吗?所以我们只要不妄执分别,有情无情就融为一体;有声无声化作一团,无彼此之分了。经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即此之谓也。有情无情和有声无声既无分,也就不存在眼闻耳闻之别了。这一点会通了,眼处闻声,毫无神奇可言,正不须发神通而后得知也。
说到神通,耳处闻声也未尝不是神通,因耳朵能闻声全是真心的作用,离开真心什么也听不见。现代科学家也明白了一点不是耳朵所闻的道理。他们说,眼睛不能见,耳朵不能闻,我们之所以能见、能闻,全是大脑的作用。大脑一有病,眼就不能见,耳就不能闻了。他们把能见能闻的功能归之于大脑已较常人进了一步,但还不完全正确。因为大脑神经只如电网,要起作用还需通电,电不通,电网虽密布也不起作用,这电就是我们的真心呀!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莫不是真心的妙用。我们整天在妙用之中而不自知,反向别处另求妙用,岂不愚痴之甚!?宗下大德尝云:“坐在饭箩边,饿煞人无数。”良可慨也。
再进一步说,假如在问法闻法的紧要关头,心有所住,智有所隔,虽经明眼宗师亲切指示,何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刹那而默契妙语,明见本性?故此耳闻虽非神通而又非不神通;非不神通而又不着神通,斯真正神通也。但因此种真正神通皆人人能办到的,大家反倒以为稀松平常不以为奇了。至若非一般人所能者,以少见多怪故,视为神奇,执为神通。其实也是人人皆具的,只以妄情所隔,五欲所盖,不能显发而已。我们苟能如上所说,通身放下,在行住坐卧处时时回光返照,一念薰修,则隳破生死情关,放大光明,现大神通非难事也。正是:
无情说法无可议,
眼处闻声亦非奇。
穿衣吃饭寻常事,
皆我神用莫狐疑。
无说有闻皆不着,
随缘任运自得宜。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