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云冈石窟昙曜法师塑像
云冈石窟第六窟三十三幅佛传故事
云冈石窟第五窟未修复前佛像
大同云冈石窟公园口石碑
大同云冈石窟
石窟寺最早出现于古印度,原是当地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像最早于贵霜王朝的政治中心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谷地)诞生。一个洞窟就是一个寺院,是众神居住的地方,是僧侣从事佛事活动的地方。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佛教石窟造像之风的东渐,大约首先是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至关陇,5世纪达到鼎盛。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位于我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佛阁耸立,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大小佛龛1100多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我国规模宏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现存主要洞窟大部分是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前后,即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四十余年内完成的,由于其规模宏大,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才完成。石窟依山而凿,气势恢宏,内容丰富。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前221—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魏书·释老志》称赞其:“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也在亲眼目睹后,于《水经注》中感叹道:“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可见其无愧于“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的美誉。
历史渊源
公元386年,中国北部的鲜卑族拓跋氏在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精湛技艺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地反映了佛教思想以及北魏的社会生活状态。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具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风情。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北魏时期富丽华美又兼具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相对较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瘦骨清像”的源起之作。 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昙曜五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特指如今的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昙曜五窟整体规模宏大,风格古朴,外壁雕刻千佛,无后室,纯以雕像为主。石窟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模形,雕刻五尊塑像,以纪念北魏开国的五位皇帝。其中第十六窟,窟形为椭圆状,四壁雕有千佛与佛龛。窟内为单一的释迦牟尼立像,高13.5米,昂首挺胸,气宇非凡。佛像脸庞稍显削长,鼻高且直,唇薄目长,一反常见的如来立像。第十七窟的正中有交脚弥勒佛倚于须弥座上,高15.6米,窟小像大,给人以震撼之感。第十八窟的布局最宏伟壮观,仿佛将佛教盛会的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像,画容威严,讲习佛法。两侧菩萨毕恭毕敬。在其顶部,雕刻有二层弟子像,也做洗耳恭听状。第十九窟正中雕有一尊巨佛坐像,身高16.8米,为云冈石窟第二大造像。第二十窟就是著名的露天大佛,这座释迦坐像高约13.7米,发髻高耸,双耳垂肩,面容丰腴,高鼻薄唇,扬首凝目。整体雕饰精美,刻画细腻,雄伟不凡,是云冈石窟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早期的昙曜五窟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的影响,其塑像多为面形圆润、高肉髻、深目高鼻、两肩平阔,身着偏袒右肩或通肩大衣服饰,反映了外来造像的风格。 中期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在云冈石窟群中心的第五、六窟,其中期特点就很鲜明。进入第五窟,只见其装饰富丽,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给人以“影中群佛动,空里众灵飞”之感。窟内正中央端坐一尊佛像,双目低垂,俯视尘寰。其佛身上着帔帛,下着大裙,像极了两汉以来士大夫的穿着。两壁三层龛内的胁侍菩萨,短衫长裙,也极富汉装色彩。上层东端,一个残龛中的坐佛,面目清秀,姿态优美,深受喜爱。前室北壁小龛的坐佛,眉宇含笑,嘴角微翘,分外虔诚。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佛像高达17米,仅脚长便有4.65米,可站立12人之多,是云冈石窟群五万多尊佛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国内罕见的大佛之一。第六窟作为云冈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其正中央是连接窟顶,高达15米的两层塔柱,每层四面皆有雕像。后室壁上刻有三十三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佛传故事。其作为一组浮雕连环画,构图精巧奇妙,形象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发人深思。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