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金刚经》解读之三:佛所悟到的福德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9-20 03:19:21作者:地藏经讲解网
《金刚经》解读之三:佛所悟到的福德是什么?

关于对于“福德”的认识,自古有之,最著名的讨论莫过于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那场对话,但最终的答案千百年一直没有定论。

佛像

梁武帝的建寺修庙之说显然更符合大众的心理,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而达摩的观点则更适用于佛门弟子的修行吧!

一个是俗世,一个是佛门,环境和对象的不同而造成对于“福德”的两种不同认识。

到底哪一种看法更接近于佛祖当年悟的“福德”呢?为此,我也专门再次研读和体会一次《金刚经》。

究竟什么是福德呢?佛没有解释。也没有办法解释。正因为没有解释,所以人们对福德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解释,就会以自己的理解去追求所谓的福德。

佛观众生

其实福德就是境在。就是所谓的一切存在, 都在其境界,因为存在各有境界,所以佛才可以度众生至佛境界,以改变其存在。而存在即所在,境界即所得。

此境得此,彼境得彼。因此佛悟的所谓福德,即佛境之所在,亦即佛境之所得。这种所得,是至境自得的,故无需求得,只需达至。 但众生是在众生境界,他们只知众生境界的所得,所以他们以为的福德,只是将众生境界的福报再增加无数倍而已。

西藏佛教

众生抱持这种福德观就不能人佛境界,所以佛才要讲无相。佛说奉持此经,就是去众生心中的所求所得,以至一无所有, 才能至佛境地。

因为存在之环境,必须干干净净,才能由此境至彼境, 若带上此 境一丝一毫之物,即不能达至彼境。所以佛才要说福德不可求取。

民国的佛书

因为佛说福德非众生认为的福德。 既然佛境是一种境界存在,而且这种境界是自然本来的,那也就无所谓福。因而佛在说福德时,是就众生面说福德的路因为众生有福德见与福德相,所以佛才说相值的,所以佛说的福德, 并非德只是与众生的福德相比较,才算是福德。因此佛说的福德,是福德,非福德,是名福德。

佛祖

因此要明了佛说的福德,必须明了有两种福德: 一为众生福德, 一为 佛说福德。众生福德在众生境,故于众生境为有福德:佛说福德 不在众生境,故于众生境为无福德。佛不说众生福德是无,惟因其有,故不能达至佛境,故而有失,而其于佛境即非真实福德; 佛境福德在众生境为无,惟因其无,故能至佛境,故而无失,故 于佛境方为真实福德。所以佛才说此福德胜彼福德。

佛香炉

众生福德非佛福德。若得众生福德,即不得佛福德;若得佛 福德,就不可得众生福德。两境差异,如天上地下,而在上非下, 下不知上,所以此必非彼,是彼必非此。故佛说福德,必非之, 以令人明晓有两种境界与不同福德之区别,不可将二者混为-谈。 所以佛才特别要说,没有福德,才是福德,以令人知:须弃众生福德, 才能得佛福德。而且菩萨所作福德,不可有受,不可贪着。否则 即堕于众生境界,即非菩萨。

那么,佛境所得又是什么呢?是无相。故佛境为无相之在, 无相之行,无相之得。这就是佛的无相福德。众生在有相境界, 故以有相为得;佛在无相境界,故不以有相为得。那么,佛不得 有相,又得什么呢?得觉性。

玄奘取经

这就是所谓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 佛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这个觉性是如来实性,所以无 -物可得,因而是无相可得的。而如来实性则是一一个智慧生命最 大的得,所以它就成为佛所说的无相福德。

因此佛才要反复地宣说: 即使一个人用无尽有相珍宝去行布施,其所得也不能与无相福德 相比拟。所以佛不得有相福德,惟得无相福德。 因此金刚经说福德,其核心意思就是要说:受持此经与无相布施所得的无相福德,远胜于有相布施所得的福德。

佛讲经

竭尽一切有 相布施的想象之能,也不能与受持此经和无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作 -丝一毫的比拟。这就是佛动人奉持此经最具说服力的理由。 佛讲福德,令人深思:佛为什么要说福德呢?它揭示了一个 隐于言后的道理:人是一种利益动物。

不仅人是利益动物,.切 生命皆是利益动物。因此无论人要做什么事,都需要有利益驱动。 奉持此经就是人的最大利益,其利益不可思议,乃至佛若具说, 会令人心狂乱。所以佛讲福德,是在以利益的果报来唤醒众生走 上觉悟之道。

藏传佛教

佛在这里用了一个方法:佛说福德,是对众生许以更大的利益, 以换取他们放弃世俗的利益。这是利用众生的利欲心而令其人佛境界。但这样做是有代价的,也是有后果的。 我们可以想见佛的苦衷:佛无法将自己的境界拿给众生看,令众生相信。所以佛欲令众生追随自己,人佛境界,就只能许以更 大的利益。

而能够让众生看到的利益,只能是现实中的利益。所以佛就不断地以现实中最大的利益举例,并且说佛能给他们的利 益比这还大无数倍,是不可思议的利益。于是,佛既利用了众生 的利欲心以令其追随自己,同时又巧妙地否定了世俗的利益。因 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境界,所以无法以世俗的利益与佛境所得相比。

晨祈

不过利欲也是人的觉悟动力,没有利欲驱动,人也不能觉悟; 但仅着眼于利益,就更不能觉悟。所以佛才要说:“诸菩萨不受福 德

。”因为一个生命的最大利益,是以放弃利益而获得的,是以不 得为得的。所以不受福德,才能得到不可思议的福德。

而要知道 这一点,非智者所不能。所以佛说的福德,惟具大智慧才可以得。 因而佛在福德的问题上,可以分作二讲:对众生,说奉持此 经有不可思议的福德;对菩萨,则说不受福德,乃至无福德。对 前者说有最大利益,以鼓励他们走上觉悟的道路;对后者说须放弃利益,因为他们已经走觉悟的道路,

宗寺黄昏风光

所以只有放弃切利益, 才能得到真正的觉悟,即得到最大的利益。这是一个菩萨所必须 具备的福德观。所以菩萨的福德观,实为觉悟观。故觉悟者有觉 悟者的福德观,着相者有着相者的福德观;觉悟者得觉悟之福德, 着相者得着相之福德。 由此可知, 一个因求利益而学佛的人,就是众生,因为他是 在以俗心求佛法;一个放弃了利益而学佛的人,就是菩萨,因为 他是在以道心求佛法。因为所求不同,所以境界不同,因而所得 不同。

金刚经所说的福德,就是在说一个人奉持此经的利益果报人性趋利,而佛性即是人性,所以佛行不能违悖人性,且为令人性得圆满成就的最大助益之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