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讲解网

宽运法师: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浅谈佛教的孝道观

发布时间:2024-11-18 03:19:12作者:地藏经讲解网
宽运法师: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浅谈佛教的孝道观

综观现今社会人生价值迷失,道德意识薄弱,家庭问题频生,代沟问题严重,亲子关系疏离,年青人情绪抑郁浮燥,是故孝道之重新提倡实有其迫切之需要。

古语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若用现代的语言去理解,意思就是说,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无论怎样都是对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必然是为了子女着想、为了子女能受益。在今日的社会中,如果为人子女者能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必然是非常的融洽,而家庭的气氛也必定是十分之和谐。但事实上,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上述这句说话,竟然变成了:「天下无不是之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也是无尽的,无论子女犯了多大的过错、无论为子女们承受多大的压力与委屈,父母都可以忍受、包容而没有半点怨言!子女生病了,就等于自己生病,只要子女好,父母才会好;子女一旦出现问题,父母自然就会寝食难安。因此,在佛教里面常常说:「父母恩重难报!」

既然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如此深重,那么为人子女者应如何去实践、体现孝道?正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父母恩德之大,如苍天之无穷无尽,要怎样才能报答得完?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是以伦理孝道为中心,无论是社会秩序或家庭关系,无不以伦理孝道为基础。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中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说明了孝顺父母,是人子之本份,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天经地义之事。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此书虽然字数不足二千,但它的内容丰富,开宗明义讲明了孝道的宗旨。第一章开始就说:孔子在家闲坐,学生曾子坐在旁边侍候。孔子问:古代的贤明君王,有最高的德行和最重要的道理,你知道吗?曾子赶紧站起来回答说:我不聪敏,怎么能知道?

孔子就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的源泉。并叫曾子坐下来听他细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说我们的身体哪怕是头发和皮肤,都是从父母得到的,要尽量珍惜爱护,使其不受伤害,这是行孝的开始。天下的父母无不希望子女健康成长,为人子者难道能以病残之躯使父母无忧而高兴吗?瞎眼、跛足能更好地报效社会和国家吗?所以我们从小就要爱护身体,以健全的体魄去孝养父母,去报效社会和国家。「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说我们成人后,事业有成,行为仁德,能扬名后世,使父母也获得荣耀,这就是世间行孝尽善尽美的终极目的。所以说,孝道是社会伦理精神建设之核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的,而佛教的思想是既出世而又入世的;可是佛教超脱的教义,往往会令世人误以为佛弟子不问世事、不孝养、事奉父母。其实佛教的戒律规定,出家必须征得父母同意;而出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出家是剃发染衣(外在的形式),这只是出凡俗之家。第二个层次是至高无上的出家,所谓出生死之家、出三界之家(内在的提升);花开见佛、终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其实在佛教中,诸佛菩萨就是奉行孝道的最佳典范。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佛教中最早行孝道的人。据佛陀传记记载,佛陀未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在侍从的陪伴下出游四城门时,见到生、老、病、死等种种无常之相,因而发愿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生死之道。父亲净饭王担心太子出家修道后,没有人继承王位,便为他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为妻,希望能打消他出家的念头。为了不违反父亲的主意,太子只好顺从婚娶,并且生了儿子罗睺罗,这是对父亲孝心的表现。太子在尽了世间娶妻生子的义务后,为了追求佛法的真谛,一天夜里悄悄告别了深爱的妻儿,骑着白马离开皇宫,到山林中削发修行,之后又到各地参访名师,行各种苦行,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夜覩明星而悟道。

觉悟成道后的佛陀,在印度各地讲经说法,直至晚年,快要离世的时候,为报慈母生育之恩,上升到忉利天为母说法。这种孝心感召了由大孝著称的地藏王菩萨到忉利天,与分身无数的地藏王菩萨,以及过去、现在、未来所度脱的诸大菩萨云集。佛陀在此现种种瑞相,并把在弥勒菩萨未示现作佛,前一佛已经灭度这一段时间的六道众生嘱托给地藏菩萨,令这些众生不再堕于三恶道。所以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非常殊胜,亦是佛门的一部孝经。佛陀的母亲闻法后因而得度。佛陀不但对过世的母亲极尽孝道,对父王也非常的关心,但唯恐父王对佛法不能立刻接受,特别派了优婆离尊者到王宫,在虚空中腾身,显现种种神通;天龙八部示现种种庄严供养,使父王安心皈依三宝。净饭王临终时佛陀为他说法,使他安心往生净土。净饭王去世后,佛陀为报父恩,还亲自回来举办丧礼,为父王扶棺入殓,然后和儿子罗睺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佛陀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灵山」安葬。佛陀的孝行可谓感天动地,无数众生因而归投门下。佛陀为了报答父母恩,在多生多世的因地菩萨行中精勤修道,终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广为一切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佛法,圆满了累世父母的愿望。

佛陀除了以身示范孝道,还利用各种场所,随机为弟子们宣讲孝行。与弟子们外出游行,看到路边一堆枯骨,他立刻起身对着白骨虔诚礼拜;弟子询问原因,他说这是过去生父母的白骨。接着,佛陀为弟子们讲述了父母养育儿女之艰辛不易,说明了不孝之行的因果报应,指出为佛弟子应当孝养父母、报答养育深恩的道理,这就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的产生缘起。

这本经可以说是佛门的第一部孝经。经中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经中将母恩归为十种:「一者怀胎守护恩,二者临产受苦恩,三者生子忘忧恩,四者咽苦吐甘恩,五者回干就湿恩,六者哺乳养育恩,七者洗濯不净恩,八者远行忆念恩。」从出生到成人,父母对子女都是百般呵护,不仅担心子女会受热、受凉、生病或生活不愉快,甚至是挂虑他们会遭受挫折、打击;总是尽一切所能,给子女无微不至的照料。由此可见,父母对子女的深厚恩德,是我们今生尽形寿、尽身命所难以报答的;当然佛教教我们不但要报父母恩,而且更要报佛祖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也就是「报四重恩」。

「父母深恩难报」,佛在其他多部经典中亦多有提及,如《最胜佛顶尊胜陀罗尼净除业障经》、《本事经》、《心地观经》等。

又佛教「以戒为师」,戒是佛教存在的命脉。佛在《梵网经》说:「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把孝命名为戒的别名和最终皈依,可见孝道的重要。

佛教对孝道其实讲得很详细。经上说:「父母是一个大恩田,供养父母有无量的福报,若能以恭敬心奉养父母,必能增长福慧。」《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净业三福田」的第一条便是「孝养父母」;父母就是「恩田」,孝养父母的人一定有福。所以佛法非常重视孝道,若从孝道的根本去修行,将来就可做到圆满成佛。

世人每以为佛教,「割爱辞亲,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尽人道;不养父母,实在不孝。殊不知佛教,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宗教,其孝道思想与行为,实远非儒家之所能及。佛教的孝道思想,广见于不同的经典中。

如《大宝积经》中,佛陀曾劝诫弟子:「汝等常应孝养父母。」《心地观经》中佛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又云:「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于诸世间,何者为最富?何者为最贫?悲母在堂,名为最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月明,悲母死时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

佛陀还告诫我们如应何侍奉双亲。佛在《善生经》中明孝道应具五事:「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所以说孝,不但要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更应尊重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教诲,对己之行应禀知父母。佛在《大宝积经》中为弟子说明五事侍亲之原由:「夫父母者,皆愿利生所生子故,难作能作,能忍一切难忍之事,假令种种不净秽恶,皆能忍之,乳哺养育,无疲厌心。」深刻表明父母对子女的爱护,甚于爱护自己。为了子女,他们能吃尽天下之苦,能忍一切难忍之事。所谓「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孝」,父母对我们恩重于山,而生为人子者,又怎能忤逆不孝或弃之不顾?

故《四十二章经》说:「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佛陀一再强调:「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故佛门有「侍佛先侍亲」之说,更有「父母乃堂上活佛」之美谈。善事父母即是侍奉诸佛,供养贤圣等众不如供养孝养父母。如《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末罗王经》云:「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六度集经》亦说:「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中阿含经》云:「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由此可知,佛教非常重视对父母生前的侍奉供养。

佛还告诫我们,不孝父母的果报是堕三恶道,要我们尽此生乃至生生世世广行孝道。《阎罗王五使经》说:「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会部金光明经》云:「是诸众生所作十恶之无间业,诽谤三宝,不孝父母,及沙门婆罗门,轻慢尊长,应堕地狱饿鬼畜生。」故《忍辱经》说:「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

至于其它经典,如:《佛说孝子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说孟兰盆经》、《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杂宝藏经》、《大般若经》、《大涅盘经》、《敬师经》等等,无不提倡孝道,赞扬孝道。

圆满大孝:莲宗八祖莲池大师在《淄门崇行录.孝亲之行第四》中有赞曰:「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孝道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父母尽孝养之道来说,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适当的照顾,没有衣食住行的忧虑,满足父母在物质上的基本需求。第二个层次是本身能够立功、立言、立德来光宗耀祖,使父母觉得因自己的子女而荣耀,常常表现对父母尊敬和爱护,使父母在精神方面获得快乐。第三个层次是对学佛的最终目标来说,使自己、父母、祖先能彻底超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如《佛说孝子经》云:「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与丁福保居士书》中云:「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赅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又说:「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如能使父母闻法修行,成就无上菩提,最后获得解脱,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这才是对父母恩的彻底报答,这才是真正的「圆满大孝」

。由此可见孝道是世、出世间法所共循,也是佛陀二千多年前,指示弟子学佛、做人之准则。

作为在家的佛弟子,什么才是人生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正如《吉祥经》所说:「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事要无害,是为最吉祥。」是的,在这世间上,拥有再多金钱、再高地位,再大权势的人,生活亦不一定开心、愉快。唯有奉养父母,孝顺双亲,家庭和睦,才是最吉祥、快乐、幸福、喜悦的生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讲解网